為推動新時代高素質幼兒教師隊伍的現代化發展,提升幼兒園課程建設質量和辦園質量,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彭海霞名師名校長三級工作室以名師專項課題《支持幼兒園項目活動開展的資源開發研究》為抓手,以成都市幼兒教師發展基地校開放周為契機,聚焦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和教師專業發展內涵,開展幼兒園課程建設學術交流活動。2023年5月10日,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員劉敏,溫江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員張含萍、馮文霞,成都市、溫江區各級各類幼兒園園長及教師代表共計60余人蒞臨本次幼兒園課程建設學術交流活動分會場成都市溫江區政通幼兒園,參加為期一天的現場交流分享。現場活動分為案例分享、課例展示、現場教研、專家點評四個環節。
案例分享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溫江區實驗幼兒園骨干教師汪緒、教研組長劉海燕、信息技術中心主任楊敏及溫江區天府第三幼兒園園長萬慧分別以《教育之燈點亮兒童也點亮自己》《教師課程領導力在項目活動中的生長》《厚植名師工作室沃土 構筑教師專業成長“新生態”》為題,以理論+案例的形式分享了自己在項目課程建設實踐中不斷轉變自身兒童觀、教育觀、課程觀的成長歷程。
課例展示
來自政通幼兒園的老師胡一枚為與會專家、同行展示了一堂精彩的大班科學活動《小樹“站”起來》。活動以項目化探究的形式展開,引導幼兒在觀察、操作、猜測、試錯、驗證、解決問題中探索小樹“站”起來的各種方法。
現場教研
政通幼兒園大班組教師結合課例以《教師在班本課程實施中的支持與回應策略》為題,進行了現場教學研討。研討中,研討組成員結合課例中教師支持與回應策略,分別從活動來源、教師素養、兒童學習過程、有效提問、材料支持等方面進行了互動評課。同時,以自己在開展班本課程為例,對教師課程前、中、后研討可提供的支持與回應策略進行了思維碰撞。
專家點評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員劉敏強調“課程建設,我們永遠在路上”,并提出兩個關于課程建設的建議:一是加強課程建設的規范性。首先,幼兒園園本培訓中要包含課程建設相關內容,其次,課程要落地生根,要讓課程從規范走向有質,從有質指向優質;二是關注課程實踐成果的可視化。要注重課程建設階段的成果物化;在課程建設中要有哲學思考,要不斷叩問教育是什么,要圍繞課程落地提供環境保障,課程體系背后要有一套自己的思想、理論和主張,指導自己的教育行為。
溫江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員張含萍結合課例與主題教研分享了關于幼兒園班本化課程的思考,并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在實施園本課程方案中要結合園情、師情、生情不斷的優化和調整,要明確課程間的聯系和實施路徑;二是強化教師對園本課程的認識與共識,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三是教學研討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開展主題式研修,切忌求全,一次研討解決一個問題或一個問題的一個方面。
溫江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員馮文霞在點評中肯定了下半場活動的兩個優點:一是案例展示和現場教研環節看到了教師在組織課程活動和開展教研中的理想樣態;二是本次活動設計的一體化,包括課堂和教研的一體化,預設和生成的一體化,主題和研討的一體化。提出兩個建議:一是教師在開展實施課程活動中要清楚課程設計的意圖,從意圖出發分析需要做哪些準備,這樣才能夠提供適宜的支持策略指向課程目標;二是教師要注重成果的生成,要結合主題剖析課例,給予幼兒引、拉、推、拖四個方面的支持。
幼兒園課程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次的展示與交流都是經驗的提升,每一次的指導都是成長與思考。政通幼兒園將以本次幼兒園課程建設學術交流活動為契機,聚焦當下,關注質量,不斷挖掘、豐富課程建設內涵,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在課程建設實踐中不斷思考,推動幼兒園課程建設高質量發展。(張紅)
成都市溫江區政通幼兒園,幼兒園課程建設學術交流活動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