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7日電(記者馬知遙、林光耀)老練地招呼客人,飛速打包快遞,記者眼前21歲的陳萬佳已經是當地一個“紅糖世家”的第四代傳人,也是多家店鋪與電商店鋪的店主。他畢業于當地一所高職院校,是老師同學眼中的“創業小明星”。
(資料圖)
“小時候爸爸就讓我推著小車,沿街叫賣。”2001年出生的陳萬佳說,自己從小聞著紅糖的味道長大,他的爺爺曾走街串巷靠“雞毛換糖”謀生,挑著貨郎擔、拿著撥浪鼓的“敲糖幫”成為義烏人的代名詞。
專業學創業 獎金當學費
“雞毛換糖”指的是興起于浙江義烏的一種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形式,而在陳萬佳的父親看來,當地古法紅糖制作工藝作為地方傳統民俗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斷代”。可少年叛逆的陳萬佳每天“不務正業”,父親越是要求,他就越不想去跟紅糖打交道。
“大些了懂事了,我也很矛盾,覺得義烏紅糖產業很好、規模很大,但也有人說義烏紅糖的質量參差不齊。我也親眼見過粗壯成熟的甘蔗爛在地里,大爺大伯愁眉苦臉的樣子,非常心痛。”有一天回家,陳萬佳突然發現父親兩鬢冒出了白發,他暗自做了一個決定。
2019年高考,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18歲的陳萬佳毅然放棄自己想當一名跆拳道教練的念頭,報考了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專業學習電子商務。
學校有專門教學生創業的學院,陳萬佳迅速吸收知識,并享受到創業學院產、供、銷“創業一條龍”服務。2020年,陳萬佳開始了電商創業,三年來開出三皇冠淘寶店鋪、天貓店等多個電商店鋪,旺季月銷20萬元左右。2021年在創業導師的指導下,他的“敲糖幫——義烏紅糖復興之路”創業項目,還獲得浙江省第十五屆大學生電子商務競賽一等獎,而他則把獲得的獎金用來交了學校的學費。
“00后”創業 有什么“武功秘籍”
創業本是九死一生,更不用說初出茅廬、羽翼未豐的00后少年們了。陳萬佳不少同學的創業項目都受到過失敗的打擊。而更多的則是興沖沖拿著自己的方案給創業導師看,就被老師指出其中的“死穴”,然后心服口服回去修改。
2006年,在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開創第一屆“淘寶班”時,邱陽進入學校擔任創業導師:“我們可以說是享受了電商繁榮的紅利。現在網上開店運營越來越簡單,學生創業的門檻其實比以前更低了。”
面對入學時一臉懵懂的學生,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老師們在實踐中研究出了一套“階段性成長方案”。先讓學生們從閑魚等二手閑置平臺開始做起,積累經驗之后再正式開店,沒有錢學校就給他們提供六個月的無息貸款。老師們不僅提供了開店進貨、選品、運營、發貨、客服等“一條龍教學服務”,還從入學起就給學生提供了“專創結合”的多種選擇。
“我們鼓勵學生學習跨境電商、數據分析、直播等專業,畢業后憑借技能就業,機會成熟再創業。”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創業學院黨委副書記關春燕介紹,從2008年底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創業學院正式開辦以來,累計培養了3300多名畢業生。“我們對創業的認定,是指學生開店的月營業額超過6000元。”
做品牌效應 助農民增收
每年10月底開始到11月都是收割甘蔗制作紅糖的高峰期,在陳萬佳小時候,父親總會把他拉去學習怎么制糖。而對于“天貓雙11”電商購物節,陳萬佳已經“輕車熟路”,這已經是他第四次參與了。
“在義烏,家家戶戶都做紅糖,都在拼低價,沒有品牌化。而我一直在致力于建立品牌。”陳萬佳帶領著“敲糖幫”申請商標、打造品牌化和標準化、擺脫低質低價競爭,把從學校學到的知識活學活用。他還和老師傅們一起參與制定《義烏紅糖加工技術規程》,輸出古法制糖“義烏標準”;開發出糖漿過濾沉淀系統,提升紅糖品質;通過工藝改良,將紅糖顆粒化,大大延長了紅糖保質期,提升了紅糖單位克重的營養價值。
他還調動線下門店資源,在地方政府的指導下參與舉辦了紅糖文化節、非遺文化旅游、制糖技藝培訓等活動。紅糖產業在數字經濟的發展下走出義烏,消費者遍布全國,帶動了400多名蔗農和制糖師傅的就業,幫助蔗農增收。
“我的創業夢想不僅是收入,更想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和認識義烏紅糖,從這一口清甜重新認識新義烏。”陳萬佳笑稱,自己血管里流淌的紅色液體,都是義烏紅糖的味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