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證監會、國資委、全國工商聯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支持上市公司健康發展的通知指出,國資委按照便利企業的原則,對于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股份回購、現金分紅給予積極指導支持,引導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成為推動資本市場穩定發展的表率。
近期,隨著上市公司年報密集披露,記者注意到,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特別是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拿出一大筆“真金白銀”回報投資者。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1日,在1495家已披露年報的A股公司中,1136家擬進行現金分紅,占比高達約76%;現金分紅金額合計約1.21萬億元。其中,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為463家。
多位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業內專家認為,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比例的提高,體現出近幾年監管部門的積極引導已顯成效,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前上市公司回報投資者的意識在增強。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在前述1136家公司中,分紅規模超百億元的公司就有21家。除了10家銀行、2家保險公司外,另外9家均為國資監管系統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其中就包括兩大“新客”——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
中國移動董事長、黨組書記楊杰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中國移動回A股上市,能夠更好地促進公司轉型升級、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構建良好的企業發展格局。
若從1136家擬現金分紅企業的公司性質看,僅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就有463家,占比約40.76%。具體來看,包括190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151家省屬控股上市公司、114家地市國資控股上市公司和8家其他國有公司。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大手筆、大比例現金分紅,一方面得益于近年來分紅制度的不斷完善,同時,監管部門對國有企業主動市值管理的要求提升,也加強了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分紅動力;另一方面,這也說明去年這些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較強,具備競爭優勢,且現金流充沛;此外,大手筆分紅也體現了國有企業的責任和擔當精神。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上述1495家公司中,有359家公司選擇不進行現金分紅。其中連續三年未現金分紅的公司共計229家。
東北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鄧利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部分上市公司長期不分紅或少分紅,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一些處于發展初期的科技創新企業可能缺少利潤盈余,難以進行分紅;其二,公司選擇將利潤投入新項目,選擇不分紅反而將為股東掙得更多利潤。
在董忠云看來,上市公司是否選擇現金分紅以及如何確定合理的分紅比例,要視公司情況而定,公司需結合自身發展階段以及戰略規劃等情況來確定。對于成長型企業、計劃進行巨大資本開支的企業、現金流較為緊張的企業而言,為了公司的長遠發展,在短期內確實可以不進行分紅。但若長期不分紅,對上市公司而言也將有明顯的弊端:一是公司持續不分紅,往往意味著管理層不重視投資者的回報需求,或是經營能力和盈利水平較差,無論是哪種情況,對投資者而言都會影響長期投資的信心和吸引力,投資者信心缺失則又會進一步導致公司股價下降;二是上市公司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下降,也會影響企業的融資能力,進而影響企業長期發展。(記者 杜雨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