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實現經濟與環境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提升經濟活力、創新動力、城市魅力及投資潛力,蘇州工業園區正駛向綠色發展的“快車道”。
4月27日,以“新綠色 新未來”為主題的綠色驅動高質量發展推進會在蘇州工業園區新建元零碳館舉行。這也是2025蘇州全球招商大會重要配套活動之一。
《中國經營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中國證監會主管的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商務部主管的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全國工商聯主管的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相關負責人和業內專家、企業代表齊聚蘇州工業園區,共同探索綠色低碳發展的新路徑、新模式。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經營報社社長、總編輯季為民,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劉華等出席活動。
會上,蘇州工業園區城市發展研究院深度參與的三項ESG領域研究成果正式發布,具體包括蘇州工業園區成功入選首部《環境、社會及治理(ESG)標準化藍皮書(2024)》案例發布,首部企業ESG評價師教程《環境、社會與治理(ESG)評價通論:概念、框架與應用》預熱發布,《非上市地方國資國企ESG評價標準》正式發布。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經營報社社長、總編輯季為民。)
季為民在蘇州工業園區走訪調研友達光電(蘇州)和御能永續科技等公司ESG實踐案例后表示,蘇州工業園區作為踐行ESG和綠色發展理念的全國新高地,多年來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致力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為全國踐行“雙碳”戰略,走好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貢獻了蘇州工業園區樣本,交出了蘇州工業園區答卷。
率先推動全域ESG實踐,形成領跑優勢
據介紹,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最鮮明底色。一直以來,蘇州工業園區始終堅持綠色低碳明確導向,堅定不移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有機融合的提升道路,先后獲評首批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綠色園區、碳達峰試點園區等稱號。
特別是近兩年來,蘇州工業園區全力構建起包括區域頂層設計、近零碳示范探索、優質企業引育等在內的全方位推進體系,目前能耗和碳排放強度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并已建成全國首個一對多分布式發電市場化項目,發布全國首個開發區ESG發展白皮書和評價標準,同時推進一批近零碳產業園建設,優化蘇州ESG產業創新中心開發運營,創建各級綠色制造體系企業超160家,新能源及綠色產業產值已近900億元。
蘇州工業園區綠色發展方面的先行探索也得到了業界高度肯定。據了解,蘇州工業園區已成功入選首部《環境、社會及治理(ESG)標準化藍皮書(2024)》(以下簡稱“《藍皮書》”)實踐案例。《藍皮書》為ESG園區體系在全國范圍內落地和推廣,提供了關鍵工具基礎與行動框架指導。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環分院副研究員張曉昕表示,蘇州工業園區率先推動了全域ESG實踐,積極探索ESG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路徑,集聚前沿的ESG服務機構、人才,形成領跑優勢。
“蘇州工業園區通過發布《ESG產業發展行動計劃》《ESG發展白皮書》和相關標準,將ESG概念內涵成果拓展至區域層面,創造性地填補了空白,將‘蘇州案例’打造成國際ESG實踐優秀案例。”張曉昕表示,蘇州工業園區是現代化企業高度聚集區,跨國、上市、國資、民營企業等資源豐富;是推動引導企業(產業)實施ESG,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力量;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對外名片,實踐經驗表明我國ESG經驗模式可輸出、可復制。
據了解,在綠色驅動高質量發展推進會上,還舉行了首部企業ESG評價師教程《環境、社會與治理(ESG)評價通論:概念、框架與應用》預熱發布儀式,旨在提升園區企業ESG管理水平,培養專業人才,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并助力政策落實與創新。
“未來,ESG專業化人才還存在巨大缺口。ESG專業領域人才培育,需要有評價及培訓教育認證參考的規范性標準文件作指導。”中央財經大學可持續準則研究中心主任劉軼芳表示,在中國認可認證協會聯合中央財經大學可持續準則研究中心正式向全社會發布首個《企業社會環境與治理評價師的評價規范》之后,全國首次ESG評價師培訓在蘇州工業園區完成了試點工作。2024年11月,在蘇州工業園區完成了首批62位學員的評價工作。
在企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ESG已成為“必答題”。會上,《非上市地方國資國企ESG評價標準》正式發布,通過系統性框架設計,為地方國企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協同發展提供了標準化路徑,填補了國內非上市國企ESG信息披露空白。
此外,協鑫智慧能源項目、守越環境節能減排綜合解決方案項目、易生科技綠色低碳解決方案項目、中建協中碳數字實驗室、優碳科技碳捕捉項目、艾氫技術總部項目、江蘇中碳綠色總部項目、智能散熱解決方案項目和美朵嘉全球運營總部項目等9大重點綠色項目集中簽約,涵蓋智慧能源、碳捕捉環保科技等前沿領域,為蘇州工業園區綠色轉型發展注入強勁動能的同時,有助于在建圈強鏈中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助力蘇州市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色產業新高地。
“面向未來,園區將在加快建設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進程中,厚植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綠色發展實踐。”蘇州工業園區方面表示。
構建合作共贏模式,協同推進綠色轉型
近年來,ESG產業已成為全球搶抓產業發展機遇、重塑競爭格局的關鍵所在,蘇州工業園區也一直是發展ESG的“模范生”。
據了解,蘇州工業園區建設運營蘇州市乃至全國首個ESG產業專業載體——ESG產業創新中心,發布了全國首個開發區ESG發展白皮書和評價標準,推出ESG公共服務平臺,為ESG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黨委委員、副會長孫念瑞表示,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國民經濟的基本盤。近年來,上市公司質量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黨委委員、副會長孫念瑞。)
“我國上市公司的回報意識越來越強。”孫念瑞表示,2024年,全市場分紅達到約2.4萬億元,股份回購近1500億元,分紅和回購金額均創歷史新高。滬深300指數股息率達到3.4%,投資和融資更加協調的市場生態正在加快形成。
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雙碳與可持續發展工作委員會聯席主席朱江柳認為,蘇州工業園區作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一直在綠色創新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從全國首個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園區到現在的低碳化、數字化“雙輪驅動”,一直以制度創新引領產業結構升級。
(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雙碳與可持續發展工作委員會聯席主席朱江柳。)
“在這一過程中,外資企業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參與者,深深領會到可持續發展已經不僅僅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更成為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砝碼。”朱江柳闡釋道。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研究部主任顧愛華則表示,蘇州工業園區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始終以先行姿態探索產業升級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之路,以創新樣本為全國產業園區綠色轉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范式。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研究部主任顧愛華。)
“民營經濟是中國經濟的韌性所在,更是綠色革命的主力軍。近年來,民營企業勇擔使命,在新能源、節能環保等領域加速技術突破,以綠色生產重塑競爭優勢。”顧愛華表示,蘇州工業園區既為企業提供經驗共享的“會客廳”,更為產業協同發展打造了“加速器”,必將推動民營經濟在綠色賽道上實現更大跨越。
“面對綠色產業發展的挑戰和機遇,構建合作共贏模式顯得尤為重要。”季為民還認為,構建合作共贏模式有助于整合各方資源,形成產業發展合力,共同應對市場變化和技術挑戰。同時,合作共贏模式有助于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發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合作共贏模式還有助于提升產業鏈條的整體競爭力,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