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以一對小夫妻的創業歷程透視深圳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的風起云涌。
《小歡喜》由生活引路,圍繞高考聊聊我們正在經歷的教育、婚姻、二孩等。
701部電視劇、83部網劇,2019電視劇春推會在北京舉行,來吆喝的劇目比去年少了18.5%。縮水的大盤、挑大梁的現實題材,剛出爐的《中國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2019》指出,近三年來現實題材穩步上升,目前占比已超六成。
一多一少大致概括了行情。什么樣的故事值得一說,也從這場國內最大的電視節目交易會上初現端倪。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尹鴻拋出核心關鍵詞“新主流”,即主流價值觀與主流市場融合。在他看來,既能彰顯主流價值觀又能贏得主流市場認可的作品,是中國觀眾的新期待。
“新主流”看似新概念,呼喚的卻是老傳統——體察生活本質。從一些具有“走紅”可能性的新劇來看,具體路徑不外乎:做生活的觀察者,捕捉細節和創新的靈感。
讓生活引路,電視劇才可能成為話題劇
《都挺好》為什么能成2019年第一個熒屏爆款?《我的前半生》為什么沸騰了公眾話題?答案都指向了“生活”。導演郭靖宇說:“離生活越近,現實主義的創作越有生命力。”誰能忠于生活,描摹出它的本來樣貌,便有可能掀起觀眾熱議。
在不同人梳理的“2019必看”榜單里,《小歡喜》都預訂一席,進榜理由即“生活引路”,圍繞高考聊聊我們正在經歷的教育、婚姻、二孩等。作為《小別離》的姊妹篇,新劇由原班人馬創作,以方圓和童文潔夫婦的視角,呈現三個高考家庭的喜怒哀樂。導演汪俊說,新劇想探討的是子女長大后父母該如何面對自我。“劇中,祖輩通過高考改變了命運,父輩憑借高考滿足了生產和物質的需要,而90后、00后想通過高考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對照現實,最年長的90后即將三十而立,00后旭日東升,代際觀念的磨合始終是近來的社會熱門話題。典型話題放置在高考這一典型背景下,與觀眾碰撞出火花,想必不是小概率事件。
事實上,隔著熒屏與觀眾同題思考,是不少創作者的相似思路。《了不起的兒科醫生》切中了目前離不開卻也“沒人當”的兒科醫生難題;《我不是結不了婚,只是不想》的劇名已說出不少青年的心聲;《90又有后》提醒人們,又一茬小朋友長大成人了;《平凡的榮耀》里,生活在上海弄堂的職場人需要突破與萬千都市白領一樣的職場瓶頸。
用細節敘事,時代故事才會有好眼緣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一批聚焦重大歷史節點、講述革命先輩故事的獻禮作品被重點推介,包括《我愛你中國》《周恩來的外交風云》《人民的選擇》《新世界》《生于1949》《南京審判》《雪豹2》《覺醒年代》等。
如何讓好故事在觀眾里劃出最大同心圓,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強調“細節”二字,“觀察一個人或把握一樁事物,惟細節處見真情、見真實、見本色。沒有細節,一切藝術方式都會失去鮮活”。
《新一年又一年》《警務站的故事》被專家們視為以小見大、以細節包裹真情的范本。一部改編自20年前的高分劇《一年又一年》,一部以近年來的基層民警為主角,描繪對象和題材各有側重,但萬家燈火、柴米油鹽是它們的異曲同工之處。李京盛說:“沒有奇情,但細節上的出色,讓奮斗改變人生的信念、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懷,在不動聲色間抵達了人心。”
同樣用小切口來反映大時代、給好故事以好細節,《面朝大海》和《人民的財產》也值得一提。前者由溫豪杰編劇,余丁導演,王雷和劉濤主演,以一對小夫妻的創業歷程透視深圳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的風起云涌。后者由《人民的名義》編劇周梅森執筆,《我的前半生》導演沈嚴執導,靳東、閆妮、黃志忠等人主演。新故事仍發生在虛設的漢東省京州市,但情節上另起爐灶,在一家80年歷史的大型國企內部拆解國企改革的千絲萬縷。
創新不忘固本,國產劇才能與世界級觀眾同行
“國產劇今天面對的是世界級觀眾。”類似句式越來越成為業內共識。觀眾之所以世界級,重點在眼界。怎樣讓他們為“風景這邊獨好”而停留,考驗創作者能否出新,新題材、新視角、新立意、新手法,都是在茫茫劇海里引人眼前一亮的關鍵。
《你好,安怡》或許不具備傳統意義上的頂級陣容。但人工智能的創新題材,為該劇贏得了高光。劇情設定在2035年,彼時,擁有人類外表與人工智能的“芯機人”投放上市。當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女性芯機人安怡進入人類家庭,一場前所未有的家庭情感危機即將爆發。因為《流浪地球》的出現,觀眾對中國科幻電影萌發信心,趕上時間的紅利,有著科幻面相、探討人性話題的《你好,安怡》憑題材贏得先天優勢。
此外,《無主之地》試圖暢想核爆后人類文明被摧毀的世界,《就喜歡你看不慣我的樣子》嫁接軟科幻和探案題材,賦予動物以超能力,與人類并肩作戰。專家提醒,開創新腦洞固然能出奇制勝,但“固本”同樣要緊。于國產劇,尊重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是不變之本。(本報首席記者 王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