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鐵軍》劇照
《浩然鐵軍》由《刑場上的婚禮》改編。
根據長篇傳記小說《刑場上的婚禮》改編的原創民族芭蕾舞劇《浩然鐵軍》,前晚在廣州芭蕾舞劇院首次進行試演,這是《刑場上的婚禮》首個芭蕾舞劇版本。開演前,主創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該劇以陳鐵軍的女性視角切入,展現了一位富家閨秀蛻變為革命戰士的成長歷程。而這次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芭蕾全新體現和藝術創新也引人注目。據了解,該劇啟用了廣芭最優秀的青年演員團隊。
不同于其他同題材藝術作品,以女性視角切入
長篇傳記小說《刑場上的婚禮》是影響數代人的經典,曾被改編成包括電影、粵劇在內的多種藝術形式。《浩然鐵軍》是其首個芭蕾舞劇版本。其作者、廣東著名女作家黃慶云于今年9月20日辭世。廣芭團長鄒罡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雖然黃慶云已來不及看到這部舞劇的誕生,但廣芭希望能以這部作品向前輩致敬。
《浩然鐵軍》來源于真實故事,講述了革命伴侶周文雍和陳鐵軍寧死不屈,在廣州紅花崗畔英勇就義,譜寫生命與愛情絕唱的動人故事。“鐵軍”是故事女主人公陳鐵軍,“浩然” 二字則精準道出了該劇的精氣神。該劇總編導張建民透露,與其他同題材藝術作品不同,《浩然鐵軍》以陳鐵軍的女性視角切入,展現一位富家閨秀蛻變為革命戰士的成長歷程。端莊高雅的芭蕾與民族精神相融合,能更好地體現整部舞劇的詩意,在舞臺上塑造出一位柔美不失剛強的巾幗女英雄形象。
舞劇圍繞著陳鐵軍的“婚嫁”展開,序幕是就義時的婚禮和滴血的照片;第一幕《叛逆閨秀》,是家鄉的媒妁之婚和陳鐵軍的叛逆;第二幕《貼心姐妹》,廣州求學被如火如荼的革命運動和周文雍的正義才干所吸引;第三幕《劫獄女俠》,營救活動中陳鐵軍的果敢擔當以及與周文雍的革命友情;第四幕《赴義情侶》,兩人由于共同的事業從假扮夫妻到產生真正愛的情愫;尾聲,刑場上將真愛與革命理想相交融是陳鐵軍渴望獲得的最幸福的婚禮。
除了突出表現一個纖弱的年輕女人最終成為大義凜然的革命戰士這一過程,舞劇也很關注陳鐵軍和妹妹陳鐵兒的關系。“妹妹是陳鐵軍心中的另一個自我,是她理想的形態,同時舞劇也要展現浩然之氣對妹妹產生的深刻的影響。”該劇總導演、總編導之一吳蓓表示。
陳鐵軍是《浩然鐵軍》的核心人物,其扮演者周瑜表示:“從女性視角,舞劇不僅表現了一個富家閨秀如何成長為堅定的革命戰士,更重要的是女性自主意識的覺醒,那個時代婚嫁對于女人來說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而陳鐵軍的選擇是嫁給自己的革命理想。”
大量使用廣東元素,
融合現代芭蕾和中國舞意蘊
陳鐵軍與周文雍的故事被許多藝術門類演繹過,但從未以芭蕾舞劇的藝術形式進行表現和演繹。廣州芭蕾舞團團長鄒罡表示,同樣的題材有不同的做法,用芭蕾舞劇的藝術形式來表現陳鐵軍和周文雍的故事,是這個題材的一次創新,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一次芭蕾全新體現和藝術創新。
這部舞劇不僅是對主旋律的宣揚,對人物心理和情感也進行了深入發掘,用舞蹈語言將現代芭蕾和中國舞蹈的意蘊相融合,運用現代手法,致力于人物塑造和主題揭示,使觀眾感受到中國芭蕾的藝術魅力和戲劇張力。張建民表示:“我們用足間細碎的舞步表現細膩的心情。展現東方女性的氣韻。用芭蕾的語言表現現實題材,不拘泥于小的動作,而是用宏大的主題涵蓋起來,用積極的力量去表現。”
《浩然鐵軍》從舞臺設計、背景音樂到服裝造型,都大量使用了廣東元素,包括參考了陳家祠、騎樓等嶺南建筑特點,在人物設計上更是還原了當時粵繡女、洗衣女的形象。其中最具特色的道具,要屬結合了粵式神龕臺設計的新婚花轎。吳蓓表示,“廣東元素的使用,對人物塑造、劇情推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廣州芭蕾舞團多年來通過《梅蘭芳》《夢紅樓》和《風雪夜歸人》等劇目的創作實踐鍛煉,成功地把芭蕾舞劇與其他舞臺藝術相結合,并取得“荷花獎”“文華大獎”等多項大獎。把這些成功的經驗再次運用到《浩然鐵軍》的創作中,既讓人感覺“似是故人來”,又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藝術享受。(張素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