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大家對“初篩陽性”這個字眼并不陌生,可最終是陰性還是陽性呢?
鄭州有這樣一群人,專門對“初篩陽性”的標本做復核檢測,他們“直面”病毒,是核酸檢測背后的“硬核擔當”!五一勞動節即將來臨,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探訪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檢驗所PCR實驗室,揭秘他們的工作日常。
PCR實驗室是他們的“主戰場”
“標本來了,做準備吧。”
4月24日上午十一點半,一名醫護人員提著箱子從“新冠樣本通道”進來,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檢驗所所長程春榮見狀,立馬拿出手機撥打電話,通知同事下來進行標本復核檢測。不一會兒,四人小組便跑了下來,防護服、手套、護目鏡……一切準備就緒后,變身“大白”,走進了屬于他們的“主戰場”。
據檢驗員趙雪蕾介紹,接收到標本后編號核對、核酸提取、體系配制、基因擴增、結果判讀、報告等,每個環節都需要反復確認,保證結果的準確。“而在操作中,我們面對眼前的標本,需要一個一個地揭開蓋子,吸取樣本加入反應槽進行核酸提取,這無疑是與病毒的正面交鋒。”她這樣形容自己:雖然不曾直面病患,但卻距離病毒最近,也被人稱為行走在“刀尖”上的防疫人員,新冠病毒的“捕手”。
讓趙雪蕾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一次性接收到2000個標本,她跟同事在這里奮戰了兩天一夜。累了,靠在椅子上瞇一會兒;腰酸了,揉一揉再繼續,卻沒有一個人叫苦喊累。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透過窗戶看著實驗室里的“大白”,開管、提取、放置,大家動作嫻熟流暢,也都靜默無言,彼此之間早已形成默契。
24小時值守不能出任何紕漏
程春榮告訴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要承擔初篩陽性標本的復核鑒定工作,這就意味著,他們手上的標本比起初篩實驗室里的標本風險更高,工作時必須萬分小心,不能出任何紕漏。
另一方面,初篩實驗室發現可疑結果立即上報,而他們實驗室的復核工作是出具最終報告前的最后一道關卡,“必須準確、迅速!”程春榮說,為了保證準確性,每一份復核標本都需要用3種或以上試劑來進行多次實驗,進而確定陽性感染者。
她舉例,接收到的初篩陽性標本就好比是接力棒,接下來就是全力沖刺,到底是陰性還是陽性,他們需要快速到達終點。
“現在初篩大多數是混采,一個初篩陽性報告出來,相關的疑似感染者涉及10人甚至20人,他們所在的小區或者辦公場所,乃至幾千上萬人都要就地隔離,處于‘靜止狀態’等待復核結果,哪兒也不能去,誰也不能接觸。我們只能快點再快點。”程春榮說,如果確診是陽性,那么我們的報告能作為疫情防控的數據支撐,早一點對病例所在處、病例所到達的地方進行封閉或者封控等管理。如果是陰性,那處于“靜止狀態”人群的家人、孩子就能早點回家。“你看,中午十一點半,馬上就到飯點了,有些工作完全可以吃完飯再干,但我們不行。”
有人說,隨著鄭州確診病例逐漸減少,他們的工作量也會減少,其實不然。“我們除了承擔全民核酸初篩陽性標本的復核鑒定工作,還有境外輸入人員、隔離人員的初篩陽性復核,以及所有冷鏈食品監管倉的初篩陽性標本復核鑒定等工作。”程春榮說,她的團隊24小時值守,標本到,人就立即行動。工作量大的時候,一天只能休息兩三個小時。雖然這份工作風險高、壓力大、責任大,但值得。
1999年出生的他說“大白”是最美的戰袍
五一勞動節即將來臨,身為微生物檢驗所PCR實驗室的一員,王治國和胡乃月也有一些心里話想說。
采訪那天,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遇到了王治國,他1999年出生,2020年末走出校園踏入微生物檢驗所PCR實驗室。
“2020年初,每每看到電視上那些疲憊到站著都能睡著的醫務人員時,我就心潮澎湃。沒想到現在,我已成為他們中的一員。”他說,疫情當下,實驗室依舊是抗擊新冠的主戰場,沒有白天,沒有黑夜,“大白”是最美的戰袍;流過的汗水在臉頰上形成的印記,是最耀眼的勛章,“身為勞動者,將繼續發揮‘病毒神探軍’的作用,讓病毒無所遁形。”
而胡乃月告訴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希望疫情結束后,他們的工作也能被大家看在眼里。
“除了新冠核酸檢測復核的工作,我們還有許多日常工作,比如腹瀉、手足口等腸道傳染病監測,流感、麻疹、流行性腦膜炎等呼吸道傳染病監測,還有蚊媒傳染病、各種新發傳染病、食品、水中微生物監測等跟老百姓健康相關的檢測工作都是常年開展的。”她介紹,疾控中心公共衛生微生物實驗室、細菌性傳染病實驗室、病毒性傳染病實驗室、艾滋病傳染病實驗室的任何一項工作沒有因新冠標本復核而停下,為了按時完成工作,大家都在拼盡全力。
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想說,他們與戰斗在病房里的醫護人員不同,他們常年待在實驗室里,每天與病毒近距離接觸,身處別人看不見的“最前線”。五一勞動節將至,他們值得從幕后走到臺前,值得被所有人看見。(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熊卓甜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