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承載市井生活的鐵路菜場,一群矗立在碼頭堆場閑置多年的龍門塔吊,一個室外公共開放平臺……在城市有機更新下,它們紛紛因地制宜、更新迭代,化身為上海版“高線公園”。它們連通著生產與生活,連接著過去與未來,更聯結起民生與發展,在城市的“第二地面”上演繹著更高質量、更好品質。
高線公園,亦是城市空中的線性公園。也是當下眾多國際大都市中經由城市更新而風靡的公園新形態。這也給資源緊約束的超大城市上海,帶來了新的視線、新的思考和新的探索。
結合城市有機更新實踐,新近涌現的多個上海版高線公園,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空間,通過設計將原本割裂的社區空間基礎設施巧妙勾連,并融為社區生活的一部分,通過功能重置、動線重設,大大提升城市公共空間的品質,更豐沛了市民的獲得感。
城市邊角料被“喚醒”
昨天上午9點,網紅“高線公園”百禧公園已是熙熙攘攘。
百禧公園位于曹楊新村東部,北鄰曹楊路、南接中山北路,與上海環球港相望。高架步道從樓宇間穿心而過,提供市民一個特別的觀賞、休憩、漫步空間。誰曾想,它的前身,是棄置的鐵路用地和鬧哄哄的農貿市場。經過改造,煥然一新。
公園里,有人運動鍛煉,有人游園觀景,有人拍照打卡。“很新鮮,很新鮮。”市民路人紛紛點贊。
走下高架步道,就是功能最為豐富的休閑活動廊。籃球場,健身園地,很受老人孩子喜歡,豐富的綠化景觀也吸引不少市民駐足。
百禧公園總設計師劉宇揚介紹,因為挨著居民區,周邊還有地鐵穿過,這里的3公里展廊需要揚長避短——半地下空間“K1藝術展廊”,開挖深度控制在1米左右;地面層“K2休閑活動廊”,地面以上抬高1.4米,預留空間作為社區活動、文創集市等“空間收納器”;架空的“K3云上廊”視野更開闊,最高限定離地3.8米,低于沿線居民樓二層樓的高度,避免干擾居民生活。
而在共和新路5899號、蕰藻浜南岸的交運智慧灣,前身是始建于20世紀的上海市裝卸儲運總公司碼頭,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老碼頭閑置、老倉庫關閉,七個高達15米的巨大龍門塔吊靜靜矗立。
城市更新和濱水公共空間提升改造,徹底“喚醒”了這里。經過改造,高大的龍門吊和蜿蜒的挑空高架橋,構成“星空高線公園”主體并于近期開放。從空中俯瞰,七個龍門吊分布位置酷似北斗七星排布。大提琴觀景臺、古琴湖、3D打印折疊橋、音樂噴泉廣場等富有藝術氣息的景觀錯落融于其中,長度為520米的挑空高架廊橋將塔吊及各景點巧妙連接。
“第二地面”的“化學反應”
“新近涌現的高線公園,盡管形式各不相同,但從本質上來說,都是對城市的二次開發,對公共空間品質的再提升。高線公園不僅是景觀改造,更帶動了周邊的土地開發、商業和文化的新連接,將不斷產生新的化學反應。”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城市更新保護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王林指出,目前上海有很多亟待更新的空間,以及被基礎設施分割的凌亂空間,都可以通過城市有機更新而賦予新的功能。
除了鐵路、龍門吊等歷史遺存以外,即將建成的西岸傳媒港二層公共開放平臺,原本用于步行的交通空間經過一番改造,“第二地面”就此成為新版高線公園。
所謂的“第二地面”,是指臨空于地面層之上的室外鋼結構平臺,從云錦路開始,跨越龍騰大道直達江邊,總跨度約400米。
“第二地面”上大量種植喬木,引入“綠色磁場”景觀理念和4個不同主題的節點廣場,超500棵喬木組成“綠色樹環”懸浮空中,為行人提供綠樹環繞的自然生境體驗。同時,憑借7.5米的離地高度,二層平臺擁有得天獨厚的觀景視野,成為黃浦江畔獨具特色的親水“空中花園”。平臺上還有各種活動廣場、街頭表演、戶外咖啡餐飲等,是一個可觀景休憩、無車輛干擾、綠樹成蔭的公共開放空間。
“高線公園”,讓西岸傳媒港9座商辦樓宇打破了“各自為政”的狀態;百禧公園也讓11個居民小區打開了“后院”。曹楊新村街道黨工委書記許春輝說,在公園建設過程中,抓住契機與沿線單位談合作,有單位迅速拆違并清理場地,計劃新建活動場所,豐富高線公園的功能;還有單位讓渡自己的空間,釋放出兩個精美小花園;公園也為沿線11個小區都設置了小門,方便居民進入。
“如何在當下文化保護和生態保育的基礎上發展城市,如何將城市發展與提升百姓生活相結合,實現更高質量的城市更新?這等待著我們去探索。”王林建議,城市更新需要更多地從政府主導,轉為吸引民眾和企業參與,實現多元主體的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