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上海產”新冠疫苗“克威莎”本周將量產下線。記者昨天獲悉,上海上藥康希諾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已在寶山區建成2條獨立的、自動化控制的原液和制劑生產線,可年產2億劑“克威莎”疫苗。
作為上海“南北轉型”空間布局的重要一極,寶山區近年發力生物醫藥產業,聚焦疫苗和醫療器械兩大領域,逐步鍛鑄起產業鏈中的核心優勢。今年1至9月,寶山區醫藥制造業工業總產值16.41億元,同比增加46.9%;北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園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億元,增長430%。生物醫藥已成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當下寶山區正向著“上海生物疫苗高端制造基地和研發創新中心”目標邁進,加速產業集聚:到2025年,實現生物醫藥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其中制造業產值突破200億元。特別是,要培育2至3家上市企業,形成北上海生物醫藥特色產業集群。
生物醫藥是不少地區謀求轉型發展的“香餑餑”,但無論是行業門檻還是產業培育,難度系數不小。
環顧周邊,不少區域加速布局這一新興產業。20多年前,浦東張江開始發力原藥創新,“張江藥谷”聲名遠播,集聚起一批全球創新藥企、大院大所。10多年前,江蘇蘇州瞄準醫藥制造,利用工業園區政策紅利,迅速集結了一批產業中堅力量。
2019年,在“張江研發+上海制造”新布局下,寶山區開始聚焦醫藥高端制造。經走訪調研,疫苗、醫療器械這兩大細分賽道進入寶山區決策者的視線。“這些領域相對成熟,比較容易在短時間內形成規模。”相關負責人這樣注解。
事實證明,精準選擇細分賽道,對產業由小到大的培育起到關鍵作用。截至目前,寶山區共有生物醫藥企業172家,其中既有上藥康希諾這樣的疫苗領軍企業,也包括康達卡勒福、小海龜等醫療器械類企業。與此同時,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孵化器等創新主體也紛至沓來,逐步構筑起“熱帶雨林式”豐富多樣的產業生態。
從首批“上海產”新冠疫苗到首個合成生物醫藥產業園,寶山區生物醫藥產業聲名鵲起。應對全球競爭,關鍵還要構筑起“人無我有”的新優勢。加快數字化轉型,成為醫藥產業的現實需求。以上藥康希諾工廠為例,其率先“試水”數字工廠,從包裝、倉儲到封裝驗收,整座工廠趨近無人狀態。業界專家預判,在疫苗、醫療器械制造等領域,將出現越來越多“無人工廠”,生產運行更高效更安全,相關監管部門也將實現全天候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