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開市,可喜可賀。北交所的誕生,其意義遠不止幾只個股漲幅巨大熱鬧非凡,而在于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框架已經基本搭建完畢。
現在A股包括了成熟企業上市的滬深主板,中小微科技和創新企業上市的創業板,科創型企業上市的科創板,還有就是門檻更低一點的初創型中小企業上市的北交所。在注冊制改革全面推開以后,各個層次的企業直接融資大可對號入座。當然,從交易制度的設定看,管理層也是用心良苦,主板、創業板的交易門檻最低也最活躍,畢竟在這里上市的企業相對成熟;科創板的科技屬性很高,但科技企業的發展波折也最大,所以其交易設置了不低的門檻;北交所的上市企業很多是初創型企業,發展前景更具不可預測,所以門檻更高,雖然“硬門檻”和科創板差不多,但科創板可以兩融交易,還可以進入滬股通和深股通,北交所暫時還沒有這個便利。
今天討論的重點,不是這幾個板的交易制度,而是既然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框架已經搭建完畢,是不是該往里面填充“硬核”內容了,中國資本市場是不是該承接降低全社會間接融資比重太高,財務成本過重的問題了。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資本市場都在“摸著石頭過河”,進行各種“打補丁”式的改革。比如股權分置改革,注冊制IPO改革,多層次市場建設改革等等,到目前為止,這些基礎制度改革已告一段落。下一步,應該逐步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完善資本市場的市場化屬性,暢通社會資金與資本市場之間的鏈接渠道。改革與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讓中國資本市場真正成為承接流動性的全新蓄水池,釋放房地產市場龐大資金的溢出,成為市場分配資產要素的主渠道。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現在“糧草”基本準備就緒,“兵馬”什么時候行動?直白點說,各個層次的資本市場都準備就緒了,什么時候“雙向放水”填充內容提高資本市場質量?什么時候A股的“橫向擴容”與“縱向發展”能同步進行?現在很多人擔心的是,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完成以后只是“橫向擴容”,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和北交所的IPO不斷,而長期投資資金卻后繼乏力。資本市場的成立初衷就是擴大直接融資比重,降低全社會的財務成本,這沒錯,但資本市場的投資功能也必須體現,這就是“縱向發展”。在M2(廣義貨幣發行)、GDP和銀行存款總額不斷增長的情況下,適度放松對股價與估值的管制,營造健康發展的牛市,推動全社會資金從正規渠道源源不斷地進入資本市場,產生巨大的財富效應,從而更多地接納上市公司IPO,讓市場發現價格,從而實現資本市場分配資產要素的基本功能。
很多人擔心“縱向發展”會產生價格泡沫,但未來M2會繼續增長,這些多出來的流動性是繼續進入已經達到400萬億市值的房地市場“內卷”,還是該源源不斷地進入只有80萬億市值的資本市場?是該有個抉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