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過渡期收官在即,凈值型產品規模穩步上升。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最新發布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銀行理財市場凈值化比例超86%。同時,新產品規模穩步增加,老產品加速退出理財市場,理財市場轉型進程有序推進。
銀行理財凈值化比例近九成
今年以來,理財市場規模平穩增長,凈值化轉型效果顯著。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數據,三季度,共305家機構新發理財產品1.17萬只,募集資金規模31.87萬億元。截至9月底,共337家機構有存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 27.95 萬 億 元 , 同 比 增 長9.27%。單只理財產品募集規模平均為6.7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0.56億元,增幅9.1%。
隨著轉型過渡期收官在即,凈值型產品規模穩步上升,占比達86.56%,較去年同期提高26.08個百分點。同時,新產品規模穩步增加,老產品加速退出理財市場,理財市場轉型進程有序推進。
在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看來,2021年末資管新規過渡期即將結束,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進入沖刺階段,各大銀行會繼續推進產品轉型工作。需要留意的是,“不同銀行的轉型進展差距較大,個別銀行已經完成全部產品凈值化轉型任務,部分銀行凈值化轉型比例較高,但也有部分銀行進展緩慢,過渡期結束時產品凈值化比例仍然不會太高。”
總體來看,“凈值型理財產品規模占比較高的均為城商行,股份制銀行排在中間,國有銀行轉型進展則普遍緩慢,主要是因為其存量資產規模較大、整改難度較高。” 劉銀平指出。
與此同時,隨著理財業務的轉型與理財公司的發展,理財公司市場份額占比穩步增加,占比達48.97%,成為理財市場絕對主體。截至9月底,理財公司共獲批籌建29家,21家正式開業,產品存續規模達13.69萬億元,較年中增長36.75%,同比增長2.75倍。
購買凈值型理財產品需謹慎
面對持續轉型的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依然青睞有加。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數據顯示,三季度,全市場新增理財投資者987.98萬個。截至9月底,持有理財產品投資者數量(僅統計2018年10月1日之后發行的理財產品)達7125.71萬個,較年中增長16.10%。其中,個人投資者達到7096.84萬人,較年中增加982.75萬人,占比高達99.59%;機構投資者28.87萬個,較年中增加5.23萬個,占比0.41%。
投資收益方面,三季度,理財產品兌付投資者收益2263億元,其中銀行機構兌付投資者收益1671億元,理財公司兌付投資者收益592億元。今年1-9月理財產品累計兌付投資者收益6400億元。
從投資門檻來看,目前1萬元起購理財產品已成為市場主流,隨著理財公司發行產品數量不斷增加,母行退出新產品發行,今后1元起購理財產品被認為將增多。不過,投資門檻的下調并不意味著投資者可以“躺賺”。在分析人士看來,凈值型理財產品相對于預期收益型產品來說具有一定收益優勢,不過業績比較基準不代表實際收益率,凈值/收益波動要更大。
其中,理財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大部分都配置了權益類資產,產品凈值波動更大,不同理財產品之間的收益差距也很大。“凈值型理財產品并非業績比較基準越高越好,業績比較基準高的產品,有可能是流動性差,比如3年、5年封閉期,也有可能是風險高,權益類資產配置的比例偏高。” 劉銀平指出,投資者,不能只看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高低。
另一方面,面對短期凈值波動,亦無需過于恐慌。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數據顯示,三季度有81只產品凈值階段性下跌,占比2.57%,不過這不代表投資者實際虧損。“根據資管新規,凈值型理財產品的凈值要真實反映底層資產的價格變動,產品凈值階段性上漲或下跌屬正常現象,投資者無需過度關注產品短期內的凈值波動,尤其是長期理財產品,一般來說,產品持有時間越長、虧損的概率越低。”劉銀平指出。(本報記者 吉雪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