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包括康弘藥業、衛信康、上機數控等10余家公司紛紛發布購買理財產品相關公告。金融投資報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以來截止11月1日,共有近1200家A股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認購金額超萬億規模。
5公司投入均超百億
據Wind數據統計,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記錄最早可追溯至2011年,洋河股份當年斥資23.6億元購買了13只理財產品。2019年,共有1195家上市公司認購了1.47萬億元的理財產品;2020年,共有1239家上市公司認購了1.45萬億元的理財產品;2021年以來截止11月1日,A股共有1188家上市公司認購了1.05萬億元的理財產品。
從持有理財產品數量來看,持有超30個理財產品的公司有150家,持有50個以上的有36家,持有100個以上的有7家。其中,江蘇國泰持有的理財產品為222個,緊隨其后的順博合金、金龍汽車、吉比特,分別持有159、136、116個理財產品。
從認購金額來看,274家公司認購金額超10億元,25家公司認購金額超50億元。其中,有5家公司年內認購金額超100億,分別是歐普照明261億元、航發動力233億元、江蘇國泰210億元、隆基股份128億元、中谷物流127億元。
結構性存款受青睞
在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中,多提及提高公司資金使用效率、合理利用閑置資金、增加公司收益等。而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時間期限一般較短,多以兩個月到半年期為主。
今年以來截至11月1日,共有956家上市公司購買結構性存款,認購金額6801.25億元,占認購總額比重超六成。結構性存款是指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等掛鉤或者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擔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相應收益。一般而言,此類產品風險相對較低,收益要比普通存款高。
緊隨其后的是銀行理財產品,今年以來共有341家上市公司認購銀行理財產品,認購金額1719.82億元。
同時,共有269家公司認購證券公司理財產品,認購金額623.95億元,總額僅次于結構性存款和銀行理財產品,且大于存款和定期存款總額之和。
比較而言,結構性存款、銀行理財產品認購規模較去年同期出現縮水。去年同期,上市公司結構性存款認購金額為7767.89億元,銀行理財產品認購金額為2604.63億元。與此同時,證券公司理財產品認購規模相比去年有所增加,去年認購金額為506.67億元。
4公司已凈虧超10億
近來年,隨著上市公司數量以及投資金額的不斷增加,投資收益總額十分可觀。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4175多家公司的投資凈收益為1.20萬億元。但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680家公司前三季度投資凈收益為負。
據三季報,江西銅業、金龍魚、中國國航、海航科技在今年前三季的投資凈虧損超過10億元,4家公司分別虧損了24.23億元、18.89億元、15.93億元、10.19億元。其中,江西銅業的歸母凈利潤在報告期內實現194.08%的高增長,實現凈利潤45.07億元,中金公司也以52.39%的增長實現74.54億元的凈利潤。而金龍魚、中國國航、海航科技今年前三季度的歸母凈利潤則出現不同幅度下降,同比分別下降27.68%、2.08%、96.17%。
另外,云南白藥前三季度因炒股巨虧15億元而備受關注。2019年,云南白藥近19億元的“非經常性收入”,已幾乎趕上22.89億元的扣非凈利潤。證券投資相關收益占公司利潤總額的比重也從2019年的4.8%躍升至2020年的32.94%。對此,云南白藥回應稱,會審慎對待已開展的二級市場投資,也會始終如一持續深耕主業。
接受記者采訪的券商人士表示,上市公司熱衷于投資理財有放大風險之嫌,且其投資專業水平與動輒拿出10多億甚至幾百億資金的“大手筆”讓人揪心。上市公司還是應該專注主業,不能“賭性”太大,否則將遭遇投資者用腳投票。(本報記者 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