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西比克紅了。方圓幾里幾乎人人知曉鞍山新村住著一個外籍設計師。圈內人都知道西比克的“分量”——他隨導師一同創立的孟菲斯流派,是后現代藝術領域的重要一支。
一個意大利頂尖設計師不遠萬里,“扎根”楊浦區四平路街道,蝸居在一個有著50年房齡的三四十平方米老公房里——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他?又是什么留住了他?
在四平路街道,除了居民,西比克還有另一重身份——NICE2035未來生活原型街的創意總監,其中的“好公社”便是他的設計杰作:通過空間布局、色彩運用以及材料遴選,西比克讓一棟老舊的社區公用建筑煥發出勃勃生機;色彩不同的“格子”為舉辦各類活動預留了可能,不到300平方米的空間里可以欣賞展覽、孵化創意,也可體驗手作、健身運動……這正是西比克樂見其成的,他設計“好公社”的初衷就是希望這一新空間的門朝向兩邊“開”,一邊面向社區、一邊面向社群。
這個新空間與社區居民的生活文化需求碰撞出了人氣和新意,西比克與上海老社區的“化學反應”也就這樣發生了。
在上海,有許多和西比克一樣的老外,他們被上海的不同側面所吸引并扎下根來,用他們不同的“畫筆”為這座城市增加一抹新色,同時留下他們與這座城市不一樣的故事。
“化學反應”,用新故事為老舊社區注入活力
走進四平路1028弄,左手邊是一棟不起眼的三層老紅磚建筑,卻有著哆啦A夢口袋般的神奇——西比克參與設計的“好公社”就在這里。通過空間區隔,西比克將“好公社”變成了一個匯集共享辦公區、咖啡店、共享廚房、共創客廳、藝術長廊等多種功能,可以滿足不同社群互動需求的“百寶盒”。叫做“噶訕屋”的空間是一個配足了多媒體音響設備的“會議室”,與對門的共享廚房聯手,就可以“換裝”成私宴會客廳或活動場地;擁有輔助小廚房的“軋朋友”則可以舉辦小型市集、展品陳列展示、講座和學習培訓。
為了讓“好公社”能更好地融進老社區,西比克使用了大量暖色、粗獷的材質和肌理,吸音墻和隔音窗門的使用則是為了最大程度不打擾附近居民的恬靜生活。
現在的“好公社”活動不斷,人氣十足。西比克非常開心自己見證了一切:這里成為人們有理由來、喜歡來的地方。“看到人們享受這里的那一刻,我很享受”。
西比克“紅了”以后,許多邀約從四面八方涌來,都希望他介紹一些經驗,幫助更多地方脫胎換骨。“我與同濟大學的老師談過,希望這些項目可以復制,使它們成為大學里的一門學科”。
跟著西比克一起走紅的還有他的公寓,這套三四十平方米的小房子經他改造后登上了意大利知名設計雜志。“街道提出希望在老小區復制我的公寓。這種內部改善的方式,像針灸,通過‘內調’來保留社區”。
從“候鳥”到定居,為上海種種點贊
事實上,安東·西比克與上海淵源已久。作為設計師,他每年都會參加全球知名設計周——米蘭設計周,項目合作對象通常是世界各地赫赫有名的院校,諸如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赫爾辛基阿爾托大學等,還有同濟大學。2003年,因一個設計項目,他首次來到上海。當年即與同濟大學師生在米蘭設計周合作推出“上海:意大利制造”主題展。項目合作期間,他如候鳥般頻繁往來于威尼斯和上海。
三年前,他接到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的合作邀請——婁永琪是西比克的老朋友,兩人有著一樣的研究志趣。這次,婁永琪邀請西比克到上海參與主題研究“城市更新與城郊新型社區構建”。西比克欣然接受邀約,直接搬來上海:“我決定,就駐扎這里了。”
這是西比克第一次直接生活在自己的項目里。經過改造更新,西比克漸漸習慣了這個社區和這里的生活:“這是我一生中最棒的房子,是我喜歡的生活方式。”他毫不掩飾對上海的喜歡與尊重,“一個工人住宅區也變得美好恬靜!我有朋友專程趕來,感受這里的寧靜”。真實的生活、普通而充滿善意的人們,讓西比克感覺融入其中毫不費力。“走在這里,人是松弛而愜意的。”他說,自己儼然是上海的一枚粉絲。
另一個讓西比克留下來的原因:在這里他看到了一個不斷發展、進步的社會,看見了未來的樣子。“15分鐘到20分鐘,搭乘地鐵10號線就能到南京路”,上海的便利、服務能力和高效都令他不由得豎起拇指點贊。
因住得離學校近,如今,西比克有很多機會和同濟大學師生一起進行更多探索,“每個項目都令人興奮”,這位飄著白發的教授特別激動。如他所說,到了這個年紀,他最在乎的是做一些有意義且讓人們真正喜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