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區塊鏈在行業規劃和技術標準的很多方面都是空白,只有領先者才有資格參與規則制定。而在區塊鏈領域,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已然顯現。
日前,IEEE P3217《區塊鏈系統應用接口規范》國際標準在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啟動編制。憑借自主研發、性能全球第一的Conflux樹圖公有區塊鏈,上海樹圖得以被IEEE(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指定為此項國際標準工作組的主席機構,主導該標準的制定。
突破區塊鏈底層技術后,發起并主導國際標準制定
“近三年來,區塊鏈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到了制定標準的時候了。”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院長龍凡說。
區塊鏈是信息科學領域的新興交叉學科,中國在這一新賽道上的表現絲毫不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今年初,上海樹圖區塊鏈研究院公布了自主研發的樹圖公有鏈,實現了“每秒可處理3000筆以上交易、23秒可確認”的性能瓶頸突破,被稱為世界第三代公鏈,速度是現有公鏈比特幣系統性能的428倍,是以太坊系統的75倍。
區塊鏈底層系統性能提升后,還面臨著“數據接口標準”制約廣泛應用的問題,也就是區塊鏈底層系統與應用層之間的通訊和交互規則。IEEE P3217國際區塊鏈系統應用接口規范標準,就是針對解決影響區塊鏈廣泛應用的這一瓶頸問題。
龍凡說,樹圖正是憑借區塊鏈公鏈底層技術的突破,獲得IEEE標準委員會的認可,主導P3217標準。據了解,IEEE標準委員會作為主要的國際標準機構,制定了千余種現行的國際和行業技術標準,涵蓋電子、通信等領域。
IEEE P3217《區塊鏈系統應用接口規范》將定義和規范區塊鏈系統的區塊鏈層和應用層之間交互的接口,主要內容包括:定義API接口集合,規范API接口的編碼傳輸格式和請求響應規則等;明確在入侵防護、惡意代碼防護、程序可信執行、數據完整性、數據保密性、訪問控制、安全策略、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技術要求。
統一區塊鏈的“方向盤、油門和剎車”,豐富應用生態
區塊鏈標準有什么用?龍凡表示,區塊鏈行業參與者間達成的共識具體體現為區塊鏈行業標準。
在區塊鏈行業的實踐中,一個常見的需求就是將在某一條區塊鏈上開發的應用移植到另一條結構截然不同的區塊鏈上,如果接口標準不同,開發者先要花費大量精力制定底層系統,耗時巨大。“如果把區塊鏈系統比作汽車,目前行業還處于沒有統一汽車模型的階段,有的車方向盤在左邊,有的車引擎在前面,駕駛員(相當于區塊鏈應用)在駕馭不同鏈時需要更換‘駕照’,制定標準相當于統一汽車模型,讓駕駛員可以迅速上手各種車型。”龍凡說。
在這個意義上,《區塊鏈系統應用接口規范》這項國際標準的作用就是統一“區塊鏈的方向盤、油門和剎車”,使得區塊鏈應用不再需要單獨適配不同區塊鏈系統各自的接口。
近年來,區塊鏈已成為數字經濟前沿最熱門的發展方向,新的區塊鏈項目和技術方案層出不窮,區塊鏈應用形態和落地場景范圍不斷擴大,行業規模正在飛速發展。一旦區塊鏈系統應用接口有了統一的標準,應用層開發者可以從底層共識系統的細節中解放出來,只需專注于業務邏輯而不必熟悉各個區塊鏈系統的差異,從而大幅提升跨平臺開發、部署、運行和維護區塊鏈應用的效率。
龍凡說:“我們希望區塊鏈開發者在不同鏈上的切換,如同在各種型號的手機上使用軟件,或同一個司機駕駛各種品牌型號的汽車一樣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