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信陽市商城縣人民醫院對口支援新疆哈密十三師黃田農場職工醫院的超聲診斷室醫師張敏圓滿完成醫療援疆任務,回到家鄉。
歡迎儀式暨座談會上,該院黨委書記、院長曾凡軍對張敏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和付出表示肯定,勉勵她繼續用醫者大愛在商醫書寫擔當,用精湛的醫療技術為家鄉患者帶去健康。
零下20攝氏度的室外每天采集核酸1500人次
2020年初,張敏作為河南省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隊伍的一員,前往哈密十三師黃田農場職工醫院,開展醫療援疆工作。
張敏剛到黃田農場職工醫院,新疆就暴發了新冠肺炎疫情,張敏主動請纓,和醫院同事們一道奔赴抗疫一線。
為做好當地全員核酸檢測工作,在零下20攝氏度的室外,她一站就是一整天,密不透風的防護服也擋不住凜冽的酷寒,整個身體僵硬得像被冰凍了一樣,每天采集核酸量達1500人次。
疫情期間,整個醫院沒有可以洗澡的地方,也沒有獨立的休息室,于是,張敏睡了45天的診斷床。大家齊心協力筑成堅固防控堡壘,至今哈密市的確診病例數依然是零。
傳承醫療技術,讓患者能夠就地看病
作為一名援疆醫生,張敏深知此行不但要負責超聲科業務工作,也要做好“傳幫帶”。
作為黃田農場職工醫院多年來第一位超聲專業援疆醫生,張敏到B超室報到后,針對醫院的實際情況,確立了以“醫療技術援助”為核心的思想理念,決心援疆一定要留下痕跡,這痕跡對醫療援疆就是技術傳承。
在完成日常診療工作的同時,張敏努力幫助中青年醫生快速成長,通過多種有效途徑,將積累十幾年的超聲專業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技術和經驗技巧傳授給當地醫生。
經過張敏一年多的努力,黃田農場職工醫院一改往日只能做腹部超聲檢查的窘困狀況,心臟、血管、乳腺、甲狀腺、產科超聲檢查等都能做,當地臨床診療技術水平得到規范和提高,有需求的患者不再需要舟車勞頓去市里的醫院。
為謀求科室快速可持續發展,結合即將投入使用的醫院新院,張敏又與同事們積極爭取,向院領導申請購入新設備,增加新的檢查項目,確立了黃田農場職工醫院超聲發展目標。
義診群眾超3000人次,獲得多項榮譽稱號
援疆歸來,張敏留下的超聲影像技術,在新疆哈密十三師黃田農場職工醫院已落地開花。
一年半以來,張敏累計診查患者1萬余人次,及時發現了當地群眾的一些罕見病例和難治病例,并給出準確的診斷和治療建議。其間,她的精準判斷讓患者得到了及時的治療。
重獲新生的患者為表達感激,給她送來了紅棗、葡萄干和圍巾,以表達他們對這位援疆醫生滿滿的感激和沉甸甸的信任。
在兼顧本職工作的同時,張敏還積極協助其他偏遠團場完成兩癌及肝包蟲篩查合計1800余人,并多次下連隊、進社區義診,服務群眾超過3000人次。
因為盡責與敬業,張敏先后獲評“傳幫帶教能手”“先進工作者”“優秀醫師”“優秀援疆專家”等榮譽。
舍小家為大家,援疆經歷此生無悔
千里援疆要有舍家報國、忠誠擔當、樂于奉獻的家國情懷。
當初作出援疆決定,對張敏來說很艱難,“女兒上小學六年級,兒子剛3歲,老公是一名鄉村高中教師,每天忙得不著家。我再一走,家里該怎么辦?”
張敏將決定告訴家人時,一家人陷入了短暫的沉默。“我是一名醫生,應該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我要給孩子們做一個好榜樣。”她堅定地說。
張敏的決定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在安頓好孩子以后,她坐上了駛向大西北的援疆列車。
援疆400多個日日夜夜,張敏感到,在這一年半的時間,她做了一輩子都難忘的事情,與這里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對能為新疆人民生命健康保駕護航感到驕傲和自豪,“援疆是我人生最光榮的經歷,此生無悔。”(河南商報記者肖風偉通訊員徐坤冉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