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商的崛起,房價的日益高漲,實體店的生意越來越難做,而三個月成了實體店的“平均壽命”,不管是服裝店還是餐飲店,能夠熬過3個月“生死大關”的,少之又少……
對于實體店的“寒冬”,有人說是電商的擠壓,也有人說是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升級。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是唯一不變的是,實體店確實到了“危急存亡”之際。
雖然電商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不少優惠和便捷,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實體店可以全員退出歷史舞臺。不管是電商還是實體店,對于消費者的重要性都是很高的。而業內的諸多實業家們,也為實體店的未來發展,提出了不少“建議”。
不過平心而論,實體店的日益弱化,雖然和馬云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但是如果將罪責全部推給馬云,也不切實際。眾所周知中國人的消費觀是比較不同于國際的,中國老百姓在“物美價廉”四個字里,最喜歡的還是“價廉”二字。
電商的從天而降,讓實體店頓時黯然失色,電商不需要租門店,省下來的人工、水電以及房租成本,都算作“優惠”送給了消費者,這么“物美價廉”的購物模式,中國老百姓怎么可能拒絕?
不過電商也并非完美無瑕,價格低就容易出假貨,尤其是幾大著名電商平臺中,同一個商品竟然出現了數十個不同的“價格”,很顯然里面必然是有假貨混在其中的。知名企業家董明珠,就曾因為假貨問題發火,甚至直指馬云,稱其平臺70%賣的都是假貨。
對于電商的快速崛起,有人看好這個新奇的互聯網概念,但是也有人仍堅持自己的想法。董明珠則認為:實體店并非沒有未來,相反實體店的未來,甚至要比互聯網還要好!
在董明珠看來,實體店才是發展的基礎,沒了實體店,互聯網什么都不算。在滿大街“旺鋪轉租”的映襯下,董明珠的發言顯得尤為振奮人心,畢竟站在實體店陣營的人,還是不少的。
而董明珠不僅對實體店的未來十分看好,也親自下場做出表率,她堅信實體+電商才是未來的大趨勢,實體店單打獨斗不切實際,但是電商想要一家獨大也不太現實。此前董明珠上線了“董明珠的店”,也正是將電商和實體進行了融合。
很顯然,滿大街“旺鋪轉租”的背后原因,并非只有電商一個始作俑者,實體店本身的“轉型”不成功,其實也是主要因素之一,實體店需要的并非只有一味的放棄,加速轉型跟上電商的發展速度,才是當下實體店最需要做的的頭等大事。
不管是董明珠還是曹德旺等實業家,都對實體行業抱有期望,而此前一直強調電商是王道的馬云,也已經改口,將“新零售”提上了日程,很顯然,未來的天下是實體店+電商的天下,只要做得好,實體店一樣可以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