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王思聰要告營銷號#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不少網友都忙著幫他收集證據,關于營銷號的截圖滿天飛。
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不過打官司雖然可以懲處違法行為,讓受到傷害的權利得到一定修復。但不論是高曉松起訴“王小呆V”與“八卦壹姐V”侵犯名譽權,還是趙麗穎名譽權糾紛案一審勝訴,似乎都沒能阻止部分營銷號和平臺用戶實施侵權的行為。所以,想要制止營銷號侵權亂象,僅僅靠打官司是不夠的。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營銷號夜以繼日地炮制信息,無非還是為了一個“利”字。
營銷號以流量和利益為目的,如果平臺監(jiān)管不到位,營銷號會在網絡上野蠻生長,肆意妄為,必然會禍害網絡環(huán)境。一些營銷號嘩眾取寵、撩撥公眾情緒,甚至炮制謠言,影響社會穩(wěn)定,已然成為社會公害。而且,多數營銷號虛假信息泛濫,通過炮制謠言、發(fā)布不實信息來制造噱頭,這樣的行為已經涉嫌違法犯罪。
這都需要平臺在技術設計層面挺起社會責任擔當,從信息源頭進行限制。根據目前信息來看,王思聰稱要起訴的營銷號,都在復制幾近相同的信息,且信息內容未經調查。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平臺監(jiān)管和營銷號的運作之間此消彼長,再龐大的數據庫總會有漏洞,再密集的關鍵詞總會被繞開,再有效的技術可能都會被“黑”掉。
我們可能都有同感,每有相關部門約談時,涉黃、涉毒、涉非法廣告等涉嫌違法犯罪的網絡行為會有所減少。但是,約談過后一段時間,有些營銷號又會死灰復燃。
對于營銷號侵權亂象并非沒法整治,但不能“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首先在行業(yè)自律方面,成立網絡媒體行業(yè)協會,完善行業(yè)制度,通過行業(yè)規(guī)范進行自我凈化。其次,將平臺監(jiān)管和行政監(jiān)管以及司法懲治有機結合,建立互聯網多功能綜合監(jiān)督平臺。實現取證、調查、處罰、訴訟等網絡一體化平臺。
另外,還應健全準入退出制度。或可按照一票否決制,嚴格規(guī)范營銷號的成立、運營、退出機制,約束營銷號的日常行為,并對違法違規(guī)行為給予嚴厲的“剔除”處罰。
可以說,好多網紅,成也營銷敗也營銷。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說話做事一定要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之內。而社交平臺亦是公共空間,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言行,必然會受到法律的懲處。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法治的精神是對人的行為指引和內在約束。治理營銷號侵權亂象,目的并不是為了懲罰,而是指引人們把自己的言行放到尊重他人,遵守法律,敬畏社會公德之下。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曉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