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連翹花盛開。黃龍縣農業局供圖
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綠色慢城、洗肺之都”的陜西省黃龍縣,境內氣候分明,光照時間長,雨量充沛,野生中藥材資源十分豐富,是“道地中藥”種植的優生區。
黃龍境內孕育著連翹、山桃、沙棘、黃芩、丹參等128科331種中藥材。在眾多的中藥材里面,色澤金黃、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渾身是寶的連翹受到大眾的喜愛,與蜂蜜、核桃并稱為黃龍“三寶”。1985年黃龍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命名為國家連翹生產基地,成為我國重要的中草藥基地。
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為黃龍發展中藥材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藥材種植成了黃龍縣的四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這些年,黃龍深挖自然稟賦優勢,大膽創新,積極打造中藥材成富民產業,助力脫貧攻堅,還將中醫藥產業與文旅產業跨界融合,讓中藥材成為黃龍縣的又一張靚麗名片。
中藥材基地帶動研學熱
今年5月,陜西省首家中藥材研學旅行基地落戶黃龍縣中藥材產業園區,坐落于石堡鎮店子河村,占地面積100畝,總投資1000余萬元。園區由中藥材植物館、育苗基地、科普館3大板塊構成,種植有120余種適生的中藥材。自基地開園以來,來自全國各地的學校、企業各種機構紛紛組織學生、員工前來學習了解中醫藥文化。
金秋9月,長江商報記者來到黃龍,看一看這里的中藥材有什么特色,到底好在哪。
一進入展館內,一棵金燦燦的連翹樹佇立在展館正中間,樹底下放置了古時候采摘連翹的一些工具。前行幾步,一個金色銅人十分引人注目,“這是仿宋所制的一個針灸銅人,身高一米九,標志著中醫藥文化。”館內講解員向長江商報記者介紹道。
藥杵、藥勺、藥攆、秤、藥罐、切藥刀……展館內還陳列著許多中醫藥的炮制工具,有一部分來自于民間收集,還有一部分來自傳統的老中醫、黃龍山中藥材科普館免費捐贈的。
其中一個形狀如凳子的器物吸引了許多參觀者的目光。“這個是榨汁凳,類似于現代的榨汁機,將中藥放在中間,然后將它進行按壓,因為上高下低,藥汁就會順著這個嘴兒流下來,體現古代人的智慧。”講解員說,通過展示這些生產工具可以讓參觀的人員對中藥材的生產過程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以及認識。
在展館內,目之所及,是各種黃龍本地所生長的道地藥材,總共48味。展館內還設置了一個集中體驗區,用來展現中藥場景,完整還原了古時中醫醫治的場景。“接下來,我們會在傳承與養生的基礎上去設置康養的環節,因為中醫最終是要回歸康養本身,也會擺放一些藥丸,藥蜜,藥酒,既豐富游客體驗,又豐富了黃龍山科普館的文化內涵。”黃龍縣農業農村局干事王娟說。
在中藥材產業園區內,講解員正在講解中醫藥的發展歷程,讓學員在趣味學習中體會中醫藥的魅力、傳承中醫藥文化,這種直接接觸自然,接觸中藥植物的過程,受到了學生們的喜愛。
“通過這種實踐學習,讓我們和大自然更加近親了。黃龍真的遍地都是寶,作為一個黃龍人,感到非常的驕傲和自豪,以后要好好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第一次來到黃龍中藥材研學基地的黃龍縣職教中心學生方浪感到受益匪淺,“認識了更多的中藥材,對學護理專業的學生有很大的幫助,讓書本上的平面知識變為一種現實。希望這樣的科普活動更多一點,從而讓我們的學習更加堅固。”
作為陜西省首家中藥材研學基地,這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化,體驗式的研學活動也得到了教師的認可。黃龍縣職教中心教師王曉芳由衷說道,帶領這些孩子參觀中藥材研習基地,孩子們收獲都特別大,不僅了解到黃龍自然資源這么豐富,而且還有這么多可能性來種植眾多的中藥材,對博大精深的華夏中醫藥的發展歷史有了深入的了解。今后要加大和中藥材基地的研學活動,為黃龍培養更多的醫學人才。
黃龍中藥材基地,提供了展示黃龍中藥材最新研究成果的平臺,為游客提供了認識中醫藥發展歷程,探尋中醫藥發展脈絡和規律的機會,成為黃龍縣一張特色鮮明的中藥材名片。
“我們這個中藥材產業園區由植物館、育苗基地和科普館三大板塊組成。植物館現在目前種有當地的藥材50余種。”黃龍縣中藥材產業開發服務中心主任王海生告訴長江商報記者,科普館現在陳列了黃龍縣當地藥材的標本和系列采藥制藥的整個流程,展現了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豐富了中藥材園區文化內涵,是旅游觀光、科普教育、科研教學的絕佳之地。
中藥材產業園區不僅帶動了研學熱,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也讓當地村民的收入進一步增加。黃龍縣石堡鎮店子河村村民李冬花就是受益之一。
“這幾年,我們土地流轉以后,對我們家庭來說有很大的幫助,每年到除草打工的時候,我就在這里邊干活,一天100到120元。這種季節性的打工,一年能掙個4000到5000元。再加上我流轉了一畝八分地,一年一畝地就是1200元。除此之外,家里還養些雞,種點地,生活確實比原來強多了。”李冬花眼里閃著光,對未來充滿希望,“我有信心,我們家會生活得越來越好!”
黃龍縣委副書記、縣長李富榮說,黃龍縣中藥材研學旅行基地將發揮科普研學、脫貧攻堅示范、中藥材培訓、中藥材苗木繁育四大基地作用,有力地助推黃龍生態旅游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為百姓致富、鄉村振興,實現黃龍追趕超越貢獻力量。
小小連翹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在黃龍幾百種中藥材里面,色澤金黃、渾身是寶的連翹受到大眾的喜愛,與蜂蜜、核桃并稱為黃龍“三寶”。
連翹是一種早春優良觀花落葉灌木,早春時先花后葉,葉子對生,為卵形或長橢圓形,開金黃色的花。滿枝金黃、艷麗可愛,被美稱為“黃金條”。
一到春季,迎來連翹花盛開的季節,就會看到漫山遍野的黃色。踏青之時,遠望黃龍山坡上嬌黃的連翹花,在春風的吹拂下花枝搖曳,團團簇簇,涌動如金波,似一片金色的童話世界。它既是美麗的觀賞植物,也是十分有用的藥用植物,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治溫熱、丹毒、斑疹等功效。
好的農林產品必須有好的自然環境作為基礎和保障。黃龍縣是一個生物物種的寶庫,林草覆蓋率高達92%。這里沒有任何工業污染,沒有農藥殘留。清新的空氣、和煦的陽光為連翹提供了綠色、環保、健康的原葉材料,保證了連翹綠色天然的品質。
“黃龍中藥材最富有特色的就是連翹,黃龍山總共種植野生連翹大概60萬畝,人工種植也有一萬畝,藥材產業主抓規模,是為了助推脫貧攻堅以及鄉村振興。也算是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一條好的路徑。”黃龍縣農業農村局干事王娟說。
小小連翹成為黃龍鄉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宋保全是界頭廟鎮碾子塬村的貧困戶,2016年,村里倡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連翹產業,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訂購了一批連翹苗,一株5毛錢。經過宋保全的精心培育,不到兩年,他種的連翹樹一棵便可產13斤連翹,按8塊錢的收購價,一棵樹可以賣100多元。
“今年連翹最高的收購價可以達到近20元一斤。”談到連翹,宋保全難掩喜悅。看到了宋保全的收益,這幾年村民都種起了連翹。“只要科學管理、精心種植,3年后就能掛果子,每畝可實現收入3000元至5000元,5年后每畝可收入5000元至8000元。這讓俺有了盼頭,將來增收致富全靠它了。”碾子塬村村民馬紅衛說。
碾子塬村的貧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村里惡劣的自然條件,靠天吃飯的農民一旦遇到干旱或凍災,就會導致當年顆粒無收。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加快全村脫貧攻堅步伐,結合當地氣候特點,碾子塬村的村干部們經過多次考察,終于得知,這里其實是理想的中藥材種植基地。隨即,村里組織干部到山西省專業連翹種植基地取經,回來后就把購買的20000多株連翹苗發放到村民手中,并優先發放給建檔立卡貧困戶。一片片金黃色的連翹葉,迅速成為了碾子塬村百姓脫貧致富的“黃金葉”。
“這樣一來,既增加了貧困戶的收入,又讓脫貧戶有了穩定的收入,避免因收入減少出現返貧。現在,全村共種了350畝連翹。下一步,我們準備擴大連翹種植基地規模,增加種植面積,改善種植條件,改善灌溉條件,從根本上解決水源問題,確保連翹能得到適時灌溉,保障掛果足額,取得好收成,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碾子塬村黨支部書記寧玉龍說。
在黃龍縣圪臺鄉,一到春天,這里便處處散發著希望和生機。成片的田間,散布著三五成群栽種連翹的群眾,他們挖坑栽植埋土,還有大型機械來回穿梭離地轟隆聲,一片熱鬧景象,今年圪臺鄉調整產業結構,通過土地流轉引導群眾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
牛潤斗是黃龍縣圪臺鄉馬場村梁灣組村貧困戶,在2014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牛潤斗家一共3口人,兒子在讀大學,家里收入全靠他一個人在附近打零工賺取,生計難以維持,家庭主要致貧原因就是缺乏資金。
在扶貧干部的鼓勵下,牛潤斗和妻子改變了“等、靠、要”的思想,決定靠勤勞的雙手奮斗,意志堅定要摘掉貧困戶帽子。有了正能量的注入,恰逢馬場村“三變”改革如火如荼進行的時候,牛潤斗夫妻倆商量過后將自己32畝土地全部流轉給合作社,一起在村里連翹種植基地打工,收入逐漸有了起色。夫妻倆起早貪黑辛勤勞作,家庭收入成倍增長。
如今,他們從危房中搬到了新房子,早已沒有了那種因為自己是貧困戶而感到自卑的感覺,也改變了左鄰右舍對他們的看法。不僅如此,牛潤斗還被評為了延安市的“脫貧之星”,成為圪臺鄉貧困戶的榜樣。
“我們村這兩年種植連翹帶來很大收益,馬場村山上到處都是中藥材基地,有300多種中藥材。”圪臺鄉馬場村黨支部書記荊發明自豪地說,馬場村的生長氣候更適宜黃龍中草藥苗木生長,今后要和黃龍縣中藥材產業園區密切合作,大力發展中藥草,使群眾的腰包鼓起來。
通過土地流轉,調整種植結構,種植中藥材改善貧困戶經濟條件的情況在黃龍各鄉村不勝枚舉。長村屬于圪臺鄉最邊遠的貧困村,以核桃為主導產業,但受天氣影響,收成極不穩定,群眾生活困難。為拓寬群眾致富路,今年,長村流轉290畝土地,開始了連翹、淫羊藿、蒼術等中藥材種植,計劃將所得純利潤的八成均分給27戶群眾(5戶貧困戶),兩成用于村集體經濟繼續發展。
野生連翹在黃龍山分布廣泛,連翹中藥材市場廣闊,黃龍縣圪臺鄉緊抓市場機遇,大力發展連翹種植3000畝,種植示范基地主要培育連翹、白芨、蒼術、黃精等適宜當地生長的道地中藥材,并將這些種苗向全縣推廣。
這些年來,黃龍縣立足生態環境和資源優勢,積極發展連翹茶,緊扣產業轉型發展,不斷壯大特色產業,擴大中藥材種植,采取“政府引導+公司經營+園區帶動+合作社管理+群眾參與”模式。在董家河連翹產業園區建設黃龍連翹博物館、集裝箱連翹文化展示區、農耕文化雕塑區、河道景觀。著力打造集觀光、旅游,休閑、采茶于一體的綜合示范園區。
打造中藥材成第四大富民產業
黃龍被列入陜西省四大中藥材天然生長帶、種植資源保護帶和中藥材農耕種養帶,是西北優質道地中藥材優生區,自古以來是全國重要的道地中藥材供應基地。
這些年來,黃龍縣因地制宜,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趟出了一條致富新路子。
談到中藥材對當地脫貧攻堅的作用,黃龍縣中藥材產業開發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種亞奇表示,產業園按照“建一個基地,興一項產業,活一處經濟,富一方百姓”的總體要求,充分發揮“脫貧益貧”示范作用,每年投入5萬元產業開發資金,發展壯大當地村集體經濟,每年扶持10萬元給與當地貧困戶分紅。
同時,免費為當地貧困戶提供種苗和實用技術培訓,高于市場價格回收大家種出來的藥材。除此之外,貧困戶可以在大棚里工作,每天也有上百元的工資收入,綜合下來每戶貧困戶每年能增收1-3萬元,達到脫貧的目標。
“17座日光大棚,在大棚里培育了四種適合當地生長的優良苗木。這些苗木向當地的貧困戶免費發放,并向全縣的中藥材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和優良苗木,助推全縣中藥材種植發展壯大。”種亞奇說。
“中藥材由于種植周期長,一般2-3年,初期起步階段,我們會免費給貧困戶組織培訓,提供技術指導,成本價推廣苗畝,長成后幫他們銷售,簽訂訂單式銷售。”王海生認為,中藥材市場前景,市場變化大,地理生態優勢加上國家的重視,發展會越來越好。目前,黃龍縣連翹榮獲“秦藥”品牌認證,全縣中藥材面積突破1萬畝。黃龍連翹正在申報國家地理標識和著名商標。
中藥材定位全縣第四大主導產業,作為長期發展產業。為進一步推進黃龍道地中藥材產業化、規模化發展,今年9月22日,黃龍縣中藥材專家服務站在黃龍縣中藥材產業園揭牌。
“眾望”之下,黃龍縣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成立了中藥材產業服務中心,著力將中藥材打造成為黃龍第四大富民產業。
黃龍縣委副書記、縣長李富榮表示,黃龍縣將始終堅持“以綠興綠”發展理念,按照“培育道地中藥材為重點,以良種選育、規模開發為突破口,育龍頭、建基地、抓大戶、帶全局”的中藥材產業發展思路,充分發揮中藥材專家工作站和中藥材產業園區示范帶動作用,努力創建一批適生高效的中藥材開發基地,打造一批有影響有聲譽的黃龍山中藥材品牌。
同時,也將大力探索醫養結合服務新模式,緊盯中藥材種植加工研發、康養保健、觀光體驗,加強與北京同仁堂、中國綠島溝通對接,洽談藥材產業發展和中醫康養等衍生產業,積極培育以針灸推拿、理療康復、“蜂療”等為主的中醫藥服務產品,持續推進康養產業與健康城市、全域旅游、養老服務等融合發展,努力推動黃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黃龍縣按照“藥材產業抓規模”的發展思路,縣委、縣政府主動謀劃,積極爭資引項,出臺了一系列中藥材發展扶持政策,加強同陜西中醫藥大學合作,先后與北京同仁堂、中國綠島、溫州洞頭商會、陜西乾隆科技有限公司、翹之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發展中藥材產業,力爭通過2至3年將中藥材打造成為第四大農業主導產業。
接下來,黃龍縣將在深挖自然稟賦優勢的同時,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依托中藥材產業園,形成集群化、鏈條化發展,力爭通過三年左右時間的努力,全線發展中藥材五萬畝,實現產值三億元,農民人均增收3000元。同時吸引相關企業落地,讓大家在家門口就能掙上錢,推動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和中藥材產業快速發展。
黃龍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健介紹,按照縣委、縣政府蘋果產業抓升級、核桃產業抓加工、中蜂產業抓品牌,藥材產業抓規模、特色產業促旅游,全縣農業強生態的發展思路,黃龍堅持“以綠興綠”發展理念,認真踐行生態文明建設思想,全力推進縣域經濟產業發展,大力發展黃龍山中藥材產業。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李健說,在以后的發展過程中,黃龍縣將堅定自信,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推動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讓黃龍山這座天然中藥材寶庫,在新時代鄉村振興大潮中迸發出自己耀眼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