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師協會消化醫師分會副會長、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李景南發言。 振冬 攝
當前,中國消化疾病尤其是胃部疾病的發病率仍居高不下,且互聯網相關科普知識魚龍混雜。在此背景下,由中國醫師協會指導,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李景南發起的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科學普及分會消化學組(以下簡稱“消化學組”)近日在北京正成立。消化學組由44位消化疾病領域的權威專家為主要力量,旨在普及中國消化疾病知識,提高其知曉率和診療率。
據介紹,根據流行病學調查,中國消化疾病尤其是胃部疾病的發病率仍然居高不下,約每兩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患有慢性胃炎。但與其高發病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胃部疾病的疾病知曉率與就診率低下。
“消化學組將以做到真正的惠民科普,提高公眾疾病認知和重視程度,實現消化道疾病早識別,早診斷,早治療為方向,開展青年醫生科普后備人才培養、撰寫《中國常見消化疾病科普健康白皮書》等項目。”李景南表示,“近年來,互聯網快速發展,為疾病科普工作提供了新的渠道和陣營。消化學組致力于成為醫師協會各學組中最優秀的科普學組,通過新興互聯網渠道做更有效的科普工作,讓科普醫生更了解公眾需求,不斷提升科普工作成效。隨著各項發展項目及支持計劃的實施,消化學組將在提高消化疾病的科普水平及診治率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從而惠及更多民眾。”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健康的需求與日劇增。但隨著社交軟件等傳播手段的崛起,一些“偽科學”的健康知識也一并滋生且日益蔓延,魚目混雜讓人難辨真偽。因此,如何獲取權威的健康科普知識,滿足公眾健康需求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也說明了白皮書編撰工作啟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李景南介紹稱,“作為消化學組首個項目,白皮書中所有科普內容均由消化學組中臨床經驗豐富的權威專家共同編撰,以確保內容的科學嚴謹,通過醫學科普的正本清源,讓百姓獲得權威的健康知識,以提高消化疾病知曉率和重視度,從而改善消化疾病診療率低下的現狀。”
據悉,此次白皮書以胃炎、胃黏膜損傷、消化潰瘍類、反流性食管炎、腹瀉、便秘等常見消化疾病的定義概述、癥狀識別、家庭常用消化類藥物及經驗性治療方法三部分為核心內容,指導公眾從消化疾病認知到識別診斷,再到治療的疾病管理全過程,提高公眾對消化疾病的重視和科學認識,強調“早識別、早治療、早獲益”的理念。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南院消化科行政副主任陳勝良強調:“眾所周知,醫學知識內容十分枯燥,這也是導致公眾更愿意閱讀并相信一些輕松易懂的偽科學文章的根本原因。此次消化學組編撰的白皮書是一份老百姓實用讀物。內容上將降低疾病知識難度,以更加通俗易懂的語言傳播最權威、最科學的消化疾病知識,便于公眾理解與使用,教會大眾疾病自我識別以及積極開展居家經驗性治療的方法。”
對于如何開展有效的健康科普,陳勝良談到三個方面:首先,要樹立對科普概念的正確理解??破帐?ldquo;內行人”(醫生)給“外行人”(公眾)講清科學的問題,不同于學術交流以及隨意調侃,是一種天賦、興趣和科學訓練的“情懷”。其次,“科學性”是科普的生命,無證據不講、無結論不講、不懂不講、沒做不講。第三,讓受眾聽懂是科普的第一要務,要像做學術研究般,有“針對性”地充分了解受眾需求與關切,要說消費者可以理解的話,并落實在“可操作層面”。因此,綜合推進團隊科普、群眾科普、青年醫生科普等多種形式,效果更佳。
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醫療如今已經成為公眾及患者獲取醫療服務的重要途徑之一,尤其是疫情加速了公眾對互聯網的使用和認知,促使互聯網購藥及問診人群的大幅提升。對此,陳勝良認為,互聯網思維值得醫生學習和參考,其真正幫助醫生,打破行業封閉,將知識傳播給更多的受眾。醫生是推動互聯網醫療的核心,促成互聯網醫療產業的良性循環,幫助患者獲得更為便捷的優質醫療服務?;颊咴谀睦铮破站鸵侥睦?,醫生應具備互聯網思維,借助互聯網渠道和社交媒體,最大化科普的輻射面和影響力。(記者 李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