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北許多地區干旱少雨,生態脆弱,發展受資源約束。但地處河西走廊的甘肅省酒泉市,近年來盤活戈壁資源,發展生態農業,走出一條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東洞鎮農業產業園航拍
在酒泉市肅州區東洞鎮農業產業園,一座座日光溫室大棚整齊地排列在沙石地上。溫室里一片郁郁蔥蔥,農戶們忙著打理即將成熟的蔬果。“這個棚里種的是黃瓜,8月3日、4日種下去,9月10號左右就成熟、上市了。基本三十五天到四十天。” 一進秦存國的大棚,他就興奮地給記者介紹自家長勢喜人的蔬菜。秦存國是東洞鎮四號村的村民。過去,他和妻子一直守著自家的30畝田,勤勤懇懇地種地為生,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會成為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2018年,聽說村里要發展戈壁農業,種植溫室大棚蔬菜,秦存國考慮了許久,打定主意,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后,兩人從村里的合作社租了地,走上了溫室大棚種植之路:“我們兩個人種30畝地,收入少,不夠家庭的正常開支,所以把陽光溫室建起來。自己當時也有些各方面擔心,但是總之還是自己用心去學,不用心的話事情也做不成。”
第一次種大棚,秦存國缺少種植經驗,他就去請教技術人員,邊干邊學。很快,選種、病蟲害防治、溫室設施應用……肯學的他就樣樣精通了。去年,秦存國種下的兩棚西紅柿,一上市就銷量很好。嘗到了甜頭,他今年再次擴大規模,又租種了三座溫室,全部種上了西紅柿和黃瓜。秦存國說:“一個大棚兩茬下來4萬塊錢左右,除去投入,可能純收入這個棚就是3萬到3.5萬。(過去)我們種30畝地,基本上一年下來純收入才頂上這一個棚的收入。”
如今的秦存國信心滿滿,把“種棚”當成了一份事業來干:“想法就是繼續擴大種植棚的數量,通過專家指導,選擇更好的品種,將來種出更優質的蔬菜,豐富我們酒泉市民的菜籃子,也有可能走入我們全國人民的菜籃子。”
秦存國的大棚所在的東洞鎮農業產業園,已先后吸引20多家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搭建日光溫室2500座,對接了北京新發地、上海江橋、廣州江南等全國的大市場,帶動肅州區外銷優質蔬菜45萬噸。肅州區東洞鎮黨委書記吳海霞說:“通過企業+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這樣一個模式,打造一個利益連接機制、讓企業公司在我們這個園區不斷發展壯大,同時讓我們的農戶也共享我們戈壁農業的發展成果。”
產業園還規劃了育苗中心、綜合服務中心、倉儲物流集散中心等配套設施,吸引了以色列、荷蘭等國家先進種植和建設技術,研發并推廣應用有機無土栽培、水肥一體化、智能溫室控制系統等42項新技術。
發展農業種植,在其他地方也許很常見。但對于“風吹石頭跑,四季不長草”的酒泉戈壁荒灘來說,卻并非易事。2009年,酒泉開始探索發展戈壁農業,在戈壁灘上蓋大棚,改良土壤:戈壁灘面積遼闊,那就建設集中連片的工業園,發展規模經營;遍地是石頭,溫室建造就就地取材,節約成本……在不適宜傳統耕作的戈壁灘上,酒泉人靠著一股子闖勁兒干成了大事。從2009年至今,酒泉市開工建設戈壁農業產業園和示范點90個,面積累計達9.3萬畝,每年向全國市場供應400多萬噸優質的蔬菜瓜果。
“辛勤勞動,就能得到果實,吃不了苦就發展不起來,從零開始,就靠兩只手,埋頭苦干。”玉門市柳湖鎮的大棚種植戶高厚峰一語道破酒泉人致富的奧秘。用汗水澆灌希望,用勤勞守望幸福,酒泉戈壁農業致富之路越走越寬廣。(記者 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