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位百萬粉絲級的B站UP主 (即視頻創作者) 宣布停更,原因包括公司運營問題、做視頻入不敷出、個人休假暫時停更等等。此外,也有一些數千粉絲量的UP主宣布停更。
4月2日,“B站UP主發起停更潮”沖上熱搜。多位業內人士提到,“停更潮”的說法并不準確,言過其實。一位百萬粉絲級UP主告訴《財經十一人》,近期宣布停更的UP主不多,“是很正常的更迭現象”。
財報顯示,2022年,B站月均活躍UP主370萬名,同比增長45.2%。但2022年一季度,B站月均活躍UP主數量達到過380萬,2022年二季度曾出現環比下降。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熱搜引發“B站UP主變現難”的討論。UP主的變現方式主要有四種:創作激勵計劃(B站官方對自制視頻進行綜合評估,提供相應現金獎勵)、充電計劃(粉絲在線打賞,UP主和B站分成比例為7:3)、廣告、直播(粉絲送禮物,UP主和B站分成比例為5:5)。
其中,激勵計劃和廣告是很多UP主的主要收入來源。然而,近年來,B站現金激勵力度下調;創作者對內容要求高,用戶年齡偏小,消費能力有限,且排斥廣告,也影響到品牌的投放意愿。雙重因素作用之下,部分UP主變現困難。關于激勵下調的具體情況,B站相關負責人表示暫無回應。
去年6月,在B站十三周年主題演講上,B站董事長兼CEO陳睿稱,“能夠不斷地產生寶藏UP主,既是B站的活力所在,也是B站的價值所在。”商業化是B站近幾年面臨的主要難題,如今,這個難題也傳導到B站的“價值”——創作者身上。
B站激勵計劃自2018年初開始實行,獎勵為每千次播放量3元左右。杜波 (化名) 是一位擁有幾十萬粉絲的UP主,2016年起就在B站投稿。他形容激勵計劃初期是“躺著都能賺錢”——B站內容相對少,競爭不算激烈,他所在的賽道又偏小眾,投稿視頻能輕易獲得幾萬播放量。
多位UP主稱,B站的激勵計劃分別于去年、今年作了兩次調整,調整方式沒有公開,UP主發現錢變少了,才知道政策變了,但他們都不知道最新的激勵算法具體是什么。
一位5000余粉絲的UP主,在同一分區投稿視頻的激勵收入,2021年9月是千次播放量4.03元,2022年6月是1.39元;另一位數萬粉絲量級的UP主說,今年,數據表現相似的視頻,激勵收入只有原來的30%。
有觀點認為,本次引發關注的停更現象,是激勵計劃調整、UP主入不敷出導致。這種說法并不準確。根據UP主的類型,激勵、充電、廣告、直播四類賺錢方式的比重也不相同。對于粉絲體量小、數據表現不足以支撐商單的UP主而言,激勵計劃是主要收入來源;粉絲體量大的UP主則以廣告或直播收入為主,激勵收入只是補充。
比如,杜波的年收入在15萬元上下,廣告占大頭,其次是直播與激勵計劃,充電基本可以無視。因此,在杜波看來,會因為激勵計劃調整而入不敷出,以至于停更的UP主,大概率是體量較小的那些,包括量產、搬運低質量視頻來“薅羊毛”的“標題黨”創作者。從這個角度看,他認為分成調整也有好處。
這或許是提出2024年盈虧平衡目標的B站必然要走的路。過去幾年,B站的收入分成在總營業成本中的占比,均在50%左右。2022年,B站虧損75億元,收入分成成本91億元;2021年,B站虧損68億元,收入分成成本77億元。
“創作激勵根本就不是現在這個存量時代應該做的事。”一位接近B站的人士評價,“以前抖音、快手也發錢,但那是搶市場階段。后期(不再發錢,改成)發流量,或者建立商業化能力,讓創作者能夠賺錢就行。”
今年1月,B站曾組織問卷調查,其中一個問題是,“如果在激勵計劃中用流量券代替現金激勵,請問您的接受程度是?”B站并未回應《財經十一人》調查問卷的具體結果。
問題在于,作為UP主的主要變現方式,B站的廣告業務也面臨考驗。2022年,B站廣告收入51億元,同比增長12%。與此同時,月均活躍內容創作者數量同比增長45.2%,月均內容投稿視頻量同比增長58.8%。而2021年,B站廣告收入同比增長率是145%。
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以及小紅書等圖文平臺的發展,侵占B站的廣告份額。受經濟不確定性高的大環境影響,品牌無暇顧及“長期主義”,轉而偏好ROI(投資回報率)明確、短期內轉化成交效率高的“帶貨類”平臺。B站這類適合建立品牌形象、在更長的周期中獲得回報的平臺不再是最優選。
長視頻制作門檻高,UP主數量少,難以滿足廣告主大量投放的需求。去年,B站月均活躍內容創作者370萬名;而小紅書今年2月已擁有月活創作者2000余萬名,抖音去年6月擁有萬粉以上創作者320萬名。
短視頻與圖文的轉化效率,也比長視頻高得多,幾十秒時間就能塞一個廣告。去年,B站推出短視頻形式Story Mode。浙商證券報告中提到,2024年,Story Mode將為B站帶來20億元廣告收入,能推動B站實現盈虧平衡。
但在一位MCN(網紅經紀公司)人士看來,產品形態并非品牌方不愿投B站的主要原因,創作者生態與用戶偏好才是。他所在的機構曾嘗試過做B站,一年后便徹底放棄——B站UP主相對強勢,對內容要求高,不愿意配合品牌方的要求;B站用戶則對品牌、資本有抵觸心理。
一位粉絲數超過300萬的UP主,因廣告主要求,在B站發布了幾條豎屏短視頻,視頻的彈幕和評論不少是在罵她“不要把抖音的視頻搬過來。”嘗試幾次后,她決定把重心轉向其他平臺。
UP主梁露(化名)回憶,2020年中,B站“破圈”,在自媒體從業者中掀起“淘金熱”,中長視頻、Z世代被認為是未來的方向。2021年,她與B站進入“蜜月期”,接廣告很順利;到了2022年,她好幾個月才能接到一條廣告,單條收益5萬元左右。
長視頻制作成本高昂,一個人忙不過來,她就另招了幾個人,工資、社保、辦公室租金,每月花去數萬元,入不敷出。2022年,她開始斷斷續續停更;當年下半年,因為“看不見商業化的希望”,她終于下定決心,徹底停更了這個幾十萬粉絲的B站賬號。
這個決定讓她痛苦,但她知道不能再繼續了,她已經虧了幾十萬元。
Z世代本是B站“淘金熱”的源頭,如今成為商業化的桎梏。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B站用戶平均年齡22.8歲;2022年中,B站25歲以下的年輕人占比超過50%,新用戶平均年齡20.4歲。多位受訪者提到B站用戶過于年輕,消費能力有限,影響變現。
梁露說,在B站,大家習慣“白嫖”,“下次一定”的文化盛行。“B站用戶太年輕了,拿著父母給的生活費,不明白人是要吃飯的、要養團隊的。”
而且,相較于小紅書等明確定位為“種草”、購物推薦的平臺,B站用戶對內容要求高,對廣告接受度低,UP主接廣告會引發“為資本家站臺”等惡評。一位快消品牌方人士提到,B站用戶對廣告的負面評價率過高,所以他們的B站品牌號已經不再發布內容;他們在B站上的投放也比較少,集中在大博主。
曾經,B站頗受廣告主青睞。上述MCN人士回憶,2016、17年的時候,40萬粉絲量級的B站UP主,單條廣告能賣15萬元;20萬粉絲的小紅書博主,只有一兩千元。現在情況改變了,他們旗下一位美食博主,在小紅書一年能掙800萬元廣告費,抖音100萬-200萬元,B站只有10萬元。
多位行業人士認為,像Youtube一樣做貼片廣告,是可行的破局方式。但陳睿曾公開承諾永遠不加貼片廣告;2022年三季度財報會上,B站COO(首席運營官)李旎稱,B站不會輕易嘗試貼片廣告,原因是,從行業來看,貼片廣告收入僅占3%-5%,占比萎縮快,單價也在降低。“B站的內容大多集中在2到5分鐘,如果所有內容都采取貼片形式,收入較少,又會極其破壞用戶體驗。”
“100年后,B站應該會消失,也許許多人已經不記得B站。但我希望,大家會記得B站上產生的好內容,好的內容才是B站最大的追求。”去年6月的B站十三周年主題演講上,陳睿如此表達愿景。只是,好的創作者、好的內容,都需要足夠好的商業化能力支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