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六大國有銀行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13482.96億元,平均日賺36.94億元,平均每小時能賺1.54億元。銀行員工的收入也水漲船高。交通銀行人均薪酬43.40萬元,較2021年的40.75萬元漲了3萬多,其它幾家銀行的人均薪酬也都超過30萬。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截至3月30日晚間,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和郵儲銀行六大國有銀行2022年業績全部披露完畢。
根據年報,六大行2022年共實現營業收入合計36912.73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共13482.96億元。若按照一年365天計算,相當于每天收入101.13億元,日賺36.94億元。
銀行大賺,銀行員工的收入情況也不差。2022年,交通銀行員工收入最高,人均薪酬43.40萬元,較2021年的40.75萬元又漲了3萬多,其它幾大銀行人均薪酬也都超過30萬。
但年報中也不全是好消息。
市界投資匯發現,六大行的凈息差表現普遍不佳,銀行盈利面臨挑戰,六家銀行中僅有中國銀行一家凈息差出現1個基點的回升。與此同時,不良貸款率方面,除郵儲銀行微增外,其余五家較去年雖有所下降,但具體到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全部走高,最高達到0.57%。
未來,銀行還能延續“公司大賺、員工加薪”的勢頭嗎?
從六大行的營收上來看,前三名被工行、建行、農行包攬,2022年營收分別為9179.89億元、8224.73億元和7248.68億元,第四名的中行也達到6180.09億元的水平。
末尾兩名的郵儲銀行和交通銀行營收規模拉開差距,分別為3349.56億元和2729.78億元,但郵儲銀行以5.08%的營收增幅領漲其他五大行。
歸母凈利潤方面,六大行都取得了增長,郵儲銀行表現最優,凈利潤增幅高達11.89%,其余五大行增速在3%~8%之間。
而凈利潤排序,從高到低分別是工行、建行、農行、中行、交行、郵儲銀行,數額分別為3604.83億元、3238.61億元、2591.40億元、2274.39億元、921.49億元、852.24億元。
據悉,工行的3604.83億元凈利水平創上市以來新高,斬獲去年全球最賺錢銀行。按一年365天計算,工行每天都能賺到近10億。
整體來看,2022年六大行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13482.96億元,平均日賺36.94億元,平均每小時能賺1.54億元。
銀行人的薪資水平一直令人羨慕。第一財經曾做過統計,2021年銀行業平均工資為42萬元/年。
六大行的真實情況如何呢?
金融界曾就2019至2021年的六大行人均薪酬做過對比。對比結果顯示,部分銀行在2020年薪酬水平有過回落,但在2021年又重回漲勢。
2021年,交通銀行人均年薪最高,達40.75萬元。排在后面的建設銀行、郵儲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也都超過30萬水平,分別為33.3萬元、32.45萬元、32.1萬元和30.45萬元。
財報顯示,2022年六大行繼續漲薪,交通銀行人均薪酬漲至43.40萬元,郵儲銀行平均薪酬躍升至36.02萬元,位列第二名,漲薪幅度為8.17%。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平均薪酬為33.72萬元、35.99萬元、33.77萬元,亦顯現出不同程度的漲幅。
按通用算法,人均薪酬=應付職工薪酬本期增加額/員工總數,由于農業銀行未披露應付職工薪酬(本期增加額),因此2022年未計算列入比較。
眾所周知,銀行營業收入由利息凈收入、非利息收入(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其他非利息收益)構成。
凈息差指的是銀行凈利息收入和銀行全部生息資產的比值,它是衡量一家銀行存款和貸款業務總體情況,也即綜合經營能力和盈利效率的關鍵指標。
2022年國有六大銀行業績大漲風光無限,實際上,在當前復雜的內外部環境夾擊下,反映銀行真實盈利能力的凈息差指標不容樂觀。
工商銀行2022年凈利差為1.73%,比上年下降19個基點;建設銀行凈利差為1.82%,同比下降12個基點;農業銀行凈利差為1.73%,下降23個基點;郵儲銀行凈利差為2.18%,下降12個基點;交通銀行凈利差為1.37%,下降10個基點。
▲(圖/工商銀行年報)
對此,各行高管在業績說明會上都陳述了原因和看法。工商銀行行長廖林表示,從資產端主要是由于市場報價利率整體下行、質量和定價上平衡問題、市場按揭需求弱于往年等因素,從負債端主要是由于客戶存款偏好變化較大、定期的結構和比例大幅攀升。建設銀行首席財務官生柳榮稱,主要影響因素為 LPR下行和市場利率下行所致。
同時,兩位高管認為,自家銀行的凈息差變動趨勢與同業一致,甚至在同業當中相對好一點。
廖林還稱,凈息差預計還將保持收窄的態勢,今年反彈有一定壓力,銀行要在資產負債端協同發力。生柳榮則表示,“建設銀行將繼續進行資產結構調整和優化。增加或者提升收益率相對較高這部分的資產構成,壓縮收益率比較低的這部分資產。同時,通過數字化轉型打法,提高對公和對私客戶低成本資金,加強上下游客戶之間資金循環方面的服務,形成一個閉環,爭取讓更多的資金在建設銀行體系里面。”
《螞蟻金服》作者、財經評論員由曦告訴市界投資匯,銀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緩解凈息差收窄的壓力:增加貸款利率、提高資金成本、加強資本管理、拓展高利潤率業務等。同時,也可以通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及進行合理的資金規劃等方式來緩解凈息差的壓力。
中國銀行是凈息差下降潮中唯一的“幸免者”,2022年凈息差為1.76%,同比上升1個基點。而在2021年,中國銀行凈息差為1.75%,同比下降10個基點,在6大行中跌幅最大。
2022年凈息差表現為何逆襲?中國銀行在年報中解釋稱,一是受益于美聯儲加息,積極優化外幣資產結構,外幣資產收益率提升;二是優化人民幣資產結構,人民幣客戶貸款在生息資產中的占比提升;三是加強負債成本管控,境內人民幣負債成本下降。
此前的3月27日,央行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此舉被認為旨在緩解銀行凈息差面臨的下行壓力。交通銀行業務總監涂宏給出的結論是,“降準釋放資金可用于壓降同業負債,有助于降低負債成本,但對息差的影響有限,最理想的情況下,最多提升凈息差0.1個基點。”
一方面是凈息差收窄,另一方面,在資產質量方面,六家國有行加強重點領域風險識別和管控,造成了大多數銀行“不良貸款余額走高,不良貸款率回落”的局面。
六大行的不良貸款余額總量從2021年年末的11635.55億元,增加到2022年年末的12759.96億元,增加了1124.41億元。
2022年,六大行中有五家不良率均有所下降,均低于1.4%,只有郵儲銀行微增。
具體來看,截至2022年末,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同為1.38%,較上年末同下降0.04個百分點。建行行長張金良3月30日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符合預期,沒有對其整體資產質量的穩定造成沖擊。
此外,農業銀行為1.37%,下降0.06個百分點;中國銀行為1.32%,下降0.01個百分點;交通銀行為1.35%,降至2015年以來最好水平;郵儲銀行為0.84%,上升0.02個百分點。
需要指出的是,郵儲銀行不良貸款率增加并不代表其資產質量差,其不良貸款余額為607.36億元,不良貸款率0.84%,兩項數字在六大行中均為最低。
回顧2021年末,工行、建行、農行、中行、郵儲和交行的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分別為0.24%、0.20%、0.36%、0.27%、0.44%和0.34%。彼時,不少銀行就將不良貸款的生成原因歸罪為房地產行業。
截至2022年末,上述銀行的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進一步提升至0.39%、0.37%、0.51%、0.47%、0.57%、0.44%。
這一次,從銀行解釋中不難看出,房地產影響余波仍在。郵政儲蓄在年報中披露了不良貸款率有所提升的原因,受個別大額公司客戶風險暴露影響,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農林牧漁業等行業不良率有所上升。
2023年春節前后,“提前還貸”遠超銀行預期,對銀行的風控管理和資產配置都形成了比較大的挑戰。
作為國內住房按揭貸款規模最大的商業銀行,建行首席風險官程遠國也談及了此事,他表示,面對去年還款規模增加,建行多措并舉,統籌做好客戶服務和業務拓展,促進按揭貸款業務的穩步發展。
在由曦看來,個人住房貸款不良率走高可能意味著風險加大。銀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控制風險:完善風險識別和風險管理機制,加強對房貸風險的預警和監測,加強對貸款人信用評估,注重客戶的還款能力和信用記錄,對高風險區域的房貸進行限制等。同時,銀行應該加強宣傳和教育,提高消費者的風險意識,引導客戶“理性選房、適度消費、合理還款”。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