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小城咖啡濃度超過上海
延吉在2023年初的爆火,有些超乎我一個東北人的意料。
(資料圖片)
延吉,一個為了美食也值得去一次的東北邊陲城市,過去始終是東北人心中短途旅行的最佳選項。
不過自從去年冬季來臨,這座縣級市突然活躍于互聯網,透過屏幕,一切都和我印象中的延吉有些不一樣。
幾年前去延吉,那時的游客只會僅僅驚嘆于滿街雙語招牌,以及朝 鮮族店員也會說流利東北話。而現在,民俗園已經從中老年群體的拍照主場,到如今每小時要迎來送往幾十個"朝 鮮族公主"。
圖為延吉火車站
我驚嘆于延吉的變化,也動了再次前往的念頭。
如今暢游延吉的攻略,更像是一場美食之旅,其中最特別之處是這個僅69萬常住人口的縣級市擁有1000家左右的咖啡館,如果換算成“每萬人擁有量”,得到的比例是上海的4倍多。
咖啡文化在這個東北邊陲小城意想不到的繁盛,分門別類的主題咖啡館,已經能在"延吉旅行"中單獨霸占一個分類,主題種類甚至高于早市賣的朝 鮮族泡菜。
延吉不再僅僅是“小首爾”,更是一座獨特的邊陲咖啡之城。
延吉之于東北,像老家最擅長打扮的時尚小姨。
這里始終是東北地區一個特別存在,穿越東北內陸前往延吉,將獲得一番民族風情的洗禮。
作為全國最大的朝 鮮族聚居地,延吉也被認為是“國內最具異國風情的縣城”之一。得益于語言相通等便利條件,70后那一代延吉人大量赴韓務工,于2010年前后返鄉,帶回不少韓國風潮。
延吉人李香英記得,從韓國回來的長輩每天早晨都得喝上一杯咖啡,也是從那時起,有個叫含旨咖啡的韓式連鎖咖啡開始入駐延吉,第一次激活當地咖啡市場。
對于那時的延吉人來說,含旨咖啡就像一塊吸鐵石。和李香英同齡的年輕人,見面去含旨,中午吃完飯,下午去含旨,晚上聊天去哪?還是去含旨。
延吉人飲咖的習慣那時就埋下了。李香英和丈夫也從中嗅出了一些咖啡行業的前景,決定去韓國學習做咖啡。
學成回國后,李香英夫婦曾在北京、上海先后開店,經過他們優化改良的朝 鮮族風格飲品,在上海七浦路一帶大受歡迎。而同一時期的延吉,受益于高鐵通車,旅游產業飛速發展,忽然成了網紅城市。
幾經考慮,夫婦倆決定帶著自創品牌的經驗回到家鄉。
延吉爆火后,互聯網成為連結天南海北的窺鏡,李香英夫婦2022年才開業的咖啡店茶伊娜,也很快攀爬上“延吉最值得打卡的X家咖啡店”榜單。
只不過,剛開業那段時間,旅游還沒恢復,街上沒人,堂食沒人。門店裝修好后,只能把目標全部放在外賣上。
旅游旺季歸來前,外賣訂單成為茶伊娜的主要收入支撐
當時房租很低,無需招工,原材料就是成本。李香英夫婦打過算盤,一天只要拿到40單左右的外賣單子,就能維持生意運轉。也幾乎是依靠外賣咖啡,茶伊娜等來了旅游恢復。
在他們的回憶中,22年的十一期間是生意開始回暖的轉折點。再到23年春節來臨,旅游旺季更是眷顧延吉,從茶伊娜送往各個酒店、民宿的外賣訂單暴漲,線上日訂單量增長超50%。
延吉同互聯網相輔相成,李香英夫婦也順勢將門店定位為“延吉咖啡打卡地”。實際上,夫婦二人均為導游出身,對朝 鮮族文化和產品的融合得心應手,也理解游客們究竟想要什么。
時尚、口味、包裝是飲品的打卡三要素,基于此,李香英用當地的地理標志產品蘋果梨,打造了爆款蘋果梨咖啡,在咖啡杯套、吸管套、包裝袋、店門口LED燈墻等所有能想到的細節里,盡可能融入延吉文化元素。
咖啡,已然成為這座城市的標志性元素
沒用多久,茶伊娜就成了社交媒體上的"景點"之一,每天都有大量游客以店門口的網紅墻作背景,舉起“延吉”字樣杯套的茶伊娜咖啡,咔咔拍照。 甚至是臨走的游客,也會點個外賣到機場和高鐵站,然后提著上車。
咖啡行業復蘇,延吉咖啡狂飆。延吉長跑多年的咖啡文化,就這樣在民俗和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下,再一次被激活了。
生活在延吉的年輕人,血液中有同上海白領持平的咖啡因濃度。
在這里,喝咖啡同飲水一樣平常,人人都知道延吉是美食圣地,近兩年來,這里也成為了咖啡發燒友的天堂,人們會在每頓飯的間隙扎進咖啡館。
到達延吉的人,偶爾也會為咖啡館過多而苦惱,在每個街角都能看到一家咖啡店的延吉,短途旅行的人們必須快速在不同主題的咖啡館中做出取舍。
點進外賣軟件的咖啡類目似乎永遠也滑不到盡頭,直至超出配送范圍。
今年1月到2月,光是美團外賣一個平臺,延吉咖啡商品量就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508%,咖啡外賣商戶量新增超過五成,直沖全國縣城消費榜首。
延吉的咖啡行業是現象級的,也是飽滿豐盈的。
2020年,是延吉咖啡文化發展的重要節點,在國內咖啡行業迅猛發展的同時,延吉也開始相應的一路飆升,一年之中就激增了200余家。
擁有如此龐大數量的東北縣級市,這里的咖啡市場早早開始分門別類。
延吉咖啡店經過保守分類,大致有十個類別
處于熱門景點的打卡店、輕奢型下午茶、書咖、貓咖,以及有甜品附加分的咖啡館,連同戶外咖啡館都能細分出花園和星空主題。
帶有包間卡座的韓系咖啡館仍然是保留下來的特色之一,畢竟百千平米的精致空間永遠是常務洽談,娛樂桌游,聚會聊天的萬能去處。
面積越來越小的咖啡門店陣營也在壯大,依靠隨買隨走、外賣點單的小店模式,大杯冰美式同樣能撐起營業額的成倍增長。
85后的咖啡店主金麗,從2021年2月份開店,4月份上線美團后,到6月份就已經成為了延吉市的線上銷量第一,可見有時旅游打卡并不是成功的唯一途徑,背靠本地消費者和外賣也能創下月售3000+。
如果說李香英的茶伊娜主打民族特色,旅游打卡群體就是他們的主要客戶群,金麗的月咖坊也有屬于自己的優勢。
選址臨近延邊大學,有喝咖啡習慣的年輕人成為店鋪消費主力,她的月咖坊會被??托稳轂?別有洞天"的第二個大學生自習室,同樣也是大學生的線上“咖啡站”--外賣訂單要占據店鋪的80%,。
月咖坊每月大部分訂單都依靠外賣送出
"一直以來賣得最好的還是大杯冰美式。"擁有定期咖啡飲用習慣的人,即使面對繁多選擇,也會選擇冰美式作為最強續命水。
金麗在2021年初入場,縱觀咖啡市場發展,她記得彼時單量最高的一家咖啡店月銷2000+,時間過了兩年,如今月銷4、5000+的店鋪也不算罕見。
以如此速度飆升的延吉咖啡市場,所有店也都進入了"求新求變"的賽道,想要在1000家店鋪中突出重圍就要多下點功夫。
有人增設新品,有人在環境上下功夫,有人深耕互聯網營銷,有的店家賣同樣的咖啡,但在馬卡龍和西班牙油條上多做花樣。
畢竟,熱情是朝 鮮民族的天性,對本地經營者來說,所有遠道而來的游客都應當獲得良好的體驗。
當金麗被問及成功秘訣時,她覺得是自己的用料更好一點,以及店里可選擇的飲品種類比較多。她開發了朝 鮮族特色的透明封閉瓶包裝、兩倍普通美式杯量與四份濃縮結合的高性價比單品,外賣復購率直達30%以上。
“我們延吉一直喜歡潮流的東西的,二十年前是這樣,二十年后也是?!?/p>
時尚,這個從十幾年前就是延吉人的生活主題,現今換作咖啡市場也照樣能引領風潮。
前往延吉的游客,通常在動身之前就已經列好的愿望清單。
"來都來了"是游客們的驅動力,準備要打卡的咖啡館總是大排長隊,只能另辟蹊徑來實現愿望。外賣就是這個時候的救星。
旅游旺季時,雪花般的外賣訂單襲來,再由騎手配送到各個酒店民宿。
回頭客往往都是大客戶,他們到延吉后從一天八杯水變成一天點八杯,咖啡店的衍生品:鮮榨果汁和特色五味子茶飲訂單也同樣暢銷。
延吉是如今小城咖啡行業的典型,但絕不是特例,2023年以來1、2月份中三四線城市的外賣訂單狂飆到104.19%,同時段來看一二線城市的增速是72.14%。延吉則脫穎而出,榮登消費熱度縣城的第一名。
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咖啡訂購早高峰,延吉的晚高峰也尤其熱鬧。愛吃愛玩,是延吉人的特有特性,除了飲食和雙語,夜生活也承載著這座城市的一半靈魂。
冬季的東北臨近傍晚時段就會提前天黑,三四線城市隨著日光消散多半會早早歇業。而延吉有著超乎其他小城的娛樂文化,擁有24小時營業餐飲街的縣級市,很多咖啡店也會在臨近午夜收工。
一線城市對咖啡需求最大是在工作日的白天,而在延吉,會在下午四點到晚上八點之間迎來另一個高峰,夜間時段的咖啡訂單占比高達19.2%。
夜色降臨,延邊大學附近的網紅彈幕墻上的燈牌全部亮起,這條街上也迎來了屬于自己的高峰期。
延邊大學的彈幕墻,也是網紅打卡地(圖源:網絡)
土生土長的延吉人張文強,親身見證了延吉的發展和變遷。當談及咖啡文化時,作為外賣平臺工作人員的他擁有最直觀的視角。
20年起,后臺數據顯示的線上門店大幅增長最能說明問題,據他觀察,初期咖啡還和奶茶處于同一個品類中,在后續直線增長的走勢中,由于出單量時效有所不同,延吉當地的平臺不得不把咖啡從奶茶中抽離出來另起爐灶。
"咖啡指數"代表著一個城市的經濟走向,咖啡因轉換為城市的經濟活力。生活在城市中人們的生活狀態和水準,都平均展現在每一份咖啡訂單之中。
建立在本地人消費需求之上的咖啡文化,正在隨著時代的變遷,正在完成從功能性到與休閑娛樂并存的狀態。
從提神工具到對風味、新意和賣相有所追求,延吉的每杯咖啡都有自己的意義。送往寫字樓的美式加濃縮用來提神,桂花拿鐵和紅絲絨生椰送往網紅民宿。
店家甚至并不需要盤下多大的門店,線上下單照樣能夠貢獻出優秀的成品和巨大銷量,日均幾百杯的銷量也不再稀奇。
線上下單,是當前延吉提升門店運營效率的重要舉措
2023年開始,“再次擁抱世界”成為一種新的民眾現象,生活不再被地域管控,人們迫切飛到異地感受擁有不同風貌人情的他鄉。
國內經濟正在逐漸回暖,只是我們無法從數據中體會到實感,咖啡消費是能讓我們得以窺見的窗口,延吉作為縣級市能和一線城市處于同一梯隊,下沉市場已經成為市場晴雨表。
國內經濟正在緩慢從上個冬天復蘇,抵達延吉,靠品嘗當地咖啡感受水暖鴨先知。
隨著2023年延吉旅游的爆火出圈,很多人對這個東北縣級市刮目相看。
延吉的繁榮并不是一夜之間,是下沉經濟的快速增長確實比想象中要快上許多。
互聯網打破了地域之間的信息差,在此地消費觀念和供求觀念的加持下,咖啡文化從引進延吉到今天,已經從樹苗變成樹林,連同外賣在這個行業中也逐漸進化成最為健碩的分枝。
“咖啡之城”不再僅僅代指繁華都市,咖啡不能下沉的論調也被駁回。小城市中也存有強大的消費能力和活力,小商家們也能成為城市主力。
如今的延吉實在無需披著“平替”的外衣,一座中國邊陲小城自有自己的勃勃生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