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鄧詠儀
編輯 | 蘇建勛
來源:飛書
【資料圖】
3月22日,飛書于北京舉辦春季“未來無限”大會,正式發布以“多維表格”、“飛書應用引擎”、“飛書集成平臺”組成的“業務三件套”。
這是飛書繼協同辦公工具后,正式推出的新產品系列。
其中,飛書多維表格是發展已久的產品,其形態為無代碼形式搭建的表格型數據庫,此次發布會上線了新版本。
目前,在飛書中用多維表格搭建的各行各業、各種場景的業務應用已經超過了十萬個, 且均為業務部門的一線員工零成本搭建。例如,理想汽車用多維表格進行供應鏈缺料管理、西貝搭建敏捷開票系統等等。
而在新版本中,飛書上線了一系列功能,用以和辦公場景進行更好的連接——比如用戶提交的數據后,可同步進行自動拉群、一鍵催辦等功能,也上線了更精細化的權限管理。面向管理者,飛書也提供了一鍵生成儀表盤功能,讓其隨時隨地查看業務進展,在儀表盤中一鍵即可查詢詳細數據,對業務進一步分析。
而在不同行業中,除卻通用部分,不同公司總有不少非標的需求,尤其涉及核心應用部分。
飛書應用引擎則是針對客戶的20%核心業務部分而設計,目前還處于與客戶共創階段,即將投入到市場中。
應用引擎為開發者提供了廣泛的通用模塊,節省技術人員大量重復瑣碎的過程。在使用界面上,飛書應用提供了大量的可視化編輯模塊,讓業務人員也能繼續進行輕量編排改造,實現快速迭代。
再到飛書集成平臺,這是字節在內部已經探索了一段時間的aPaaS產品,主要為解決企業內部“數據孤島”問題而設計。
謝欣提及,在很多企業,數字化探索已經綿延數年,基本已經有了健全的ERP、CRM、OA和人力等系統,但它們往往散落各處,像一個個獨立的“煙囪”,使用極其不便。
對已經發展多年,而且內部IT架構復雜的大企業而言,在PaaS層做連接,如同是在不同系統中搭建“馬路”,讓數據流通。
當前,飛書集成平臺上已有100多個系統連接器,支持了大部分主流系統,比如用友、金蝶、SAP、Salesforce、Jira、MySQL等。此外,它還提供了70多個開箱即用的集成方案,如ERP、CRM、審批等集成方案,可以大幅降低集成成本。
最終,通過“業務三件套”,飛書的目的在于,既能讓小企業在飛書上搭建基礎的系統;而大企業,則是降低了使用飛書的門檻——從前花費了大價錢買的業務系統,能夠通過集成平臺更好地使用。
飛書起源于字節跳動內部的辦公工具,從2019年正式對外提供服務。一開始是,飛書以文檔為核心的辦公工具,后來發展至包括飛書Office、飛書People等產品在內的“辦公三件套”,加上飛書OKR,在早期吸引了不少知識密集型公司成為用戶,集中于互聯網、新消費等行業。
到如今發布“業務三件套”,意味著飛書已經從原來的以知識密集型的公司,進入到更多行業和場景的階段。
在產品層面,從SaaS到PaaS,是不少軟件公司進入到各個行業的重要一步,如Salesforce、微軟都曾經歷過。
會后采訪中,飛書CEO謝欣也表示,當前飛書已經完成了從SaaS應用走到PaaS層的階段,成為平臺型的應用。“聊天、文檔、視頻會議,是通用SaaS這一層,再到現在的多維表格、應用引擎和集成平臺,是為客戶打造個性化業務應用的基礎。”他解釋道。
除產品外,飛書的商業化也已經進行了近兩年時間。前不久,飛書在內部溝通會中宣布ARR(年訂閱收入)達到1億美金——ARR是To B產品的核心指標,指按合同計算、每年帶來的經常性收入,也即SaaS訂閱收入。
但與此同時,外界對飛書巨量資源和人力的投入頗有疑問:這與ARR是否成正比?如何衡量這一階段的投入產出比?
對此,謝欣對36氪表示,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ARR這一長期指標還是長期適用的。而對于投入產出比問題,取決于SaaS公司有多大,以及對一個市場的天花板的認知。在這一問題上,飛書同時看好國內和國外的To B市場——都在逐步增大,此后也會持續加大投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