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流感的傳播仍在繼續。
根據中國國家流感中心的周報,3月6日-3月12日,南方省份哨點醫院報告的流感樣病例率為10.1%,高于前一周的7.6%;北方的是8.7%,高于前一周的7.4%。
數據上,全國流感樣病例率要高于2020-2022年同期水平;個體感受上,大眾也都察覺到來勢洶洶。
(資料圖)
北京、上海、深圳、武漢、無錫等地部分患者、醫護人員表示,各地醫院基本能買到奧司他韋,但大都是高價品種,20塊左右一盒的集采品種奧司他韋膠囊難覓蹤跡。
在北京的一些醫院:
北京友誼醫院有40多元一盒的磷酸奧司他韋顆粒劑;北京同仁醫院能開到140元一瓶的奧司他韋懸混劑,北京大興區中西醫結合醫院能買到的也是這種140元的懸混劑,都需自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房山良鄉醫院目前開不到奧司他韋任何劑型。
一位醫生告訴健識局,中日友好醫院有集采的奧司他韋膠囊,“20多一盒的那種”。
一位上海居民告訴健識局,3月初曾在社區醫院買到過一品紅制藥的奧司他韋,一盒不到20元。事實上,上海的奧司他韋集采品種正是由一品紅提供。
無錫當地最大醫院的醫生告訴健識局,醫院目前只有原研的“達菲”這一種奧司他韋。他問了另一家醫院,也沒有集采的奧司他韋。
深圳情況也類似。一位深圳居民出示了3月13日在醫院買到的奧司他韋,是東陽光產的“可威”顆粒劑型,標價45.68元。
實際上,奧司他韋膠囊是第七批國家集采的入選藥物,根據中選結果,共有10家企業的產品中選,全部為膠囊劑型,中選價格基本都是一粒膠囊一兩塊錢,其中東陽光的報價一粒還不到1塊錢。
也就是說,如果能買到集采的奧司他韋膠囊,成人一個療程下來,花費只需要10到20元。
數據源于國家第七批集采成果
據了解,第七批集采于2022年11月落地實施,恰好趕在今年這一波流感之前。國家集采已經進行七輪,藥品報量、供貨基本形成了成熟的模式,集采產品保證穩定供應,理論上不應該難買。
按常理而言,奧司他韋集采趕在了流感流行之前落地,對全國人民是件“有備無患”的大好事。但沒想到,高于往年同期的流行水平,讓人四處找不見便宜的奧司他韋。有的醫院讓患者自行購買奧司他韋,網上各品牌的奧司他韋基本都是非集采價,有的還加價銷售,成人一個療程下來,價格基本都在百元以上。
集采奧司他韋的時候,市場認為這一品種“60億銷售神話將破滅”,畢竟集采品種砍價砍掉了80%以上。但從目前的態勢來看,很多老百姓指望不上20塊錢的奧司他韋來“救急”。
“以前老百姓也經常要加價買這個藥。如今控費了,情況沒有好轉。”一家奧司他韋生產企業告訴健識局。
“每到冬春季,奧司他韋的需求量都會快速上漲,也會出現供貨緊張。尤其是兒童用藥。”一家奧司他韋生產企業對健識局表示。
一旦大流行來襲,醫院會緊急上報需求。前述無錫醫生表示,醫院為了避免發生搶藥的現象,只有確診甲流的才能開到“達菲”。有醫藥自媒體報道,南京市奧司他韋集采首年約定采購量為6.4萬粒,去年12月上半月平臺訂單量為33萬粒,已達全年約定采購量的516%。
奧司他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季節性,往往一季就決定一年的用量。上述企業表示:醫院會有出庫數據,什么時候是用藥高峰,疾控部門也掌握類似數據。但醫院在集采報量時,是報的年度需求,對某個品種在某個季節激增的需求不可能面面俱到。
報量定下來之后,企業會集中生產備貨,而后依據地方階段性的需求配貨。因為已經有了明確的需求量,企業一般不會組織臨時生產,生怕藥出來了、市場沒了。
也就是說,一旦需求發生異動,集采企業很難靈活快速地提高集采藥物的出貨量。
在眼下這種突發性流感爆發時期,出于成本和銷售考量,部分集采企業“增產”意愿也較為謹慎。
市場上上百元的奧司他韋供不應求,甚至時不時缺貨,看似企業大賺了一筆。但這一品種畢竟已經納入集采,市場整體是趨于收縮的。不少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企業已經陸續清理出局,還有一些沒進集采的品種在慢慢退出競爭,市場上可供患者選擇的品種會越來越少,趨于集中。這種情況也發生在其他品種上。
除了明顯的季節性,奧司他韋還與海外供應鏈有一定關系。有企業表示,生產奧司他韋部分原料源于印度,通關鏈條復雜性容易和突發疫情疊加。
從銷售總額看,奧司他韋是妥妥的大品種,國家醫保局也適時組織了集采,甚至幸運地趕在了這波流感前落地。但實際上,今年很多患者卻沒有享受到政策紅利。今后,如果再有類似突發特殊情況,該如何靈活處理,才能確保集采政策的陽光真正撒到民眾身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