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天性就是很難拒絕甜食,現代人又真的很怕變胖,吃糖太多也會帶來很多健康問題。
【資料圖】
于是代糖就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完美選擇:得到了「甜味自由」的同時,熱量又低,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舉兩得的選擇。
不過代糖雖好,可也不能貪杯。
例如這幾年很火的赤蘚糖醇,它是一種應用很廣的代糖成分,很多無糖飲料和食品中都有它的身影。最新研究發現,它雖然熱量很低,但卻會一定程度上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實際上,赤蘚糖醇等代糖成分的安全性是科學界早就在關注和研究的事情。此前的研究也發現了一些代糖成分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但并沒有扎實的證據來明確因果關系。
近日,發表在《自然·醫學》雜志的一篇論文證實,攝入多元醇甜味劑,尤其是赤蘚糖醇,可能與心血管風險增加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在美國和歐洲分別獨立進行的,覆蓋 2982 名心血管高危人士的研究中發現,赤蘚糖醇的攝入增加了受試者動脈血栓的形成風險,最高達到常規值的 2 倍。
研究人員分別通過體外和體內試驗揭示了赤蘚糖醇影響心血管健康的作用機理。
當血液中的赤蘚糖醇達到一定濃度時會增加血小板的聚集,導致血栓的形成,如果這時剛好有動脈損傷,則會有更高的血管阻塞風險。
圖片說明:赤蘚糖醇和心肌缺血性并發癥。赤蘚糖醇誘導血小板聚集和激活,可能會促進血管阻塞,加速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心肌梗塞的發展。
人體攝入含有 30 克赤蘚糖醇的食品、飲料后,血液中赤蘚糖醇含量會明顯上升,且持續時間達到 2 天以上。
而且,累積的赤蘚糖醇濃度會超過體外試驗中引發血栓的閾值。這意味著,每天喝一瓶市面上常見的無糖飲料就會面臨 2 倍的動脈血栓風險:
1 瓶無糖飲料(約 480ml) ≈ 18g 赤蘚糖醇 ≈ 2 倍心血管風險
不過,上述研究面向的是已經有肥胖、三高、動脈血栓等情況的人群,這一群體通常對代糖的依賴程度更高,所受影響也更大。
嚴格來說,該研究所顯示的「風險增加值」能否推廣到普通人群,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代糖被研究證實會帶來健康風險,并不是通俗意義上說的代糖「有毒有害」,也不是告訴大家所有含代糖的食品飲料都不能碰。
赤蘚糖醇總體的安全性還是比較好的,在很多天然食物中也存在,以至于世界衛生組織此前的指南都沒有規定赤蘚糖醇在食品中的添加限量。
相對蔗糖和果葡糖漿來說,赤蘚糖醇等代糖的優勢是非常顯著的。
代糖最明確的益處其實是降低齲齒發生的風險(對,不是減肥)。
用代糖的飲料/口香糖/潤喉糖等來代替傳統蔗糖產品,可降低齲齒風險。尤其是赤蘚糖醇和木糖醇等糖醇類,不僅不會滋養口腔細菌,還能破壞致齲菌株的定植。
赤蘚糖醇的熱量很低,相比蔗糖、果葡糖漿等真糖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從替代添加糖的角度來說,代糖降低熱量負擔的優勢是非常明確的。
代糖的血糖反應低,對于糖尿病人群的正常生活也有著難以替代的意義。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然而,世上沒有完美的食物,代糖也并不是完美的替代方案。
一方面,代糖具有一定的「欺騙性」。許多人以減肥為目標吃無糖食品、喝無糖飲料,以為用了代糖就不用擔心熱量負擔,殊不知這些無糖食品本身可能就是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食物,即便用了代糖也仍然是熱量炸彈。
另一方面,喝無糖飲料的習慣可能會加劇我們對甜味的嗜好,進而在其它場合攝入更多高糖、高熱量食品,從長期來看反而增加了肥胖風險。
此外,還有研究提示,人工甜味劑可調節腸道中的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和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這些反過來又會影響腸道激素和食欲信號,進而影響體重。
總的來說,目前用代糖來替代食品中的蔗糖和糖漿仍是一種合理選擇,但如果因為代糖低熱量而不加節制,那就適得其反了。
講到這里,大家都關心的一個問題是,既然赤蘚糖醇被發現了影響心血管健康的風險,那使用了代糖的無糖飲料還能放心喝嗎?
答案是,能喝,但要適量。
如果你本身有喝碳酸飲料、喝奶茶的習慣,而且很難克制,用代糖飲料來替代,暫時滿足一下甜味需求,那還是挺好的。畢竟比起蔗糖和果葡糖漿來說,代糖總體的健康負擔還是更小一些。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不過,如果你本身對甜味飲料的需求并不高,那就不建議因為代糖低熱量而敞開喝。養成嗜甜的習慣在任何時候都不是好事。
如果你屬于已經確診了糖尿病、高血壓的心血管高風險人群,平時要用到代糖,或者選擇代糖食品,建議避開赤蘚糖醇,選擇其他品種。
明確了代糖的健康風險,并不會完全否定代糖的存在價值,而是提醒我們要合理、節制地使用代糖,更全面、客觀地認識代糖。
關于飲食的研究還在不斷更新,一個個食物或被「封神」,或被「請下神壇」,但有一點是明確的:并不存在什么超級食物或垃圾食物。
不管怎么吃,均衡、適度才是關鍵。
[1]Witkowski, M., Nemet, I., Alamri, H. et al. The artificial sweetener erythritol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 risk. Nat Med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3-02223-9
[2]Rizas, K.D., Sams, L.E. & Massberg, S. Non-nutritional sweetener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Nat Med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3-02245-3
[3]UpToDate:無營養性甜味劑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