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深耕國內血液病市場21年的民營醫療專科集團陸道培醫療向港交所遞表。
陸道培醫療是“院士辦醫”的典型,靈魂人物是中國造血干細胞移植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陸道培。1964年,陸道培成功完成了中國首例同基因骨髓移植,又于1981年成功實施了異基因骨髓移植,奠定了“亞洲骨髓移植之父”的地位。
(資料圖片)
陸道培醫療主營業務是造血干細胞移植,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骨髓移植”。原理上,幾乎所有涉及到貧血,白細胞,血小板等問題的血液病都可以通過造血干細胞移植來解決。當前我國幾乎所有移植都采用的是外周血干細胞。
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2015年投入運營,貢獻了陸道培醫療70%的業績。2022年前三季度,燕達陸道培醫院創造了8.27億元的收入,僅住院服務這一項營收就高達5.87億元。
中國血液腫瘤高發,“骨髓移植”是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在這一專科領域,陸道培是第一家擬上市的公司,也是近年來為數不多的腫瘤專科醫療擬上市公司。
能走到今天這一步,離不開創始人陸道培。
1931年,眼科世家出身的陸道培出生于上海。1955年,陸道培從同濟醫學院畢業,選擇了血液病臨床研究工作。他曾赴英國皇家醫師進修學院哈默史密斯醫院進修,此后又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和布里格姆婦女醫院專修白血病和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是老百姓對造血干細胞移植的俗稱,將源自骨髓、外周血或臍帶血的健康多能的造血干細胞移植到患者體內,以替代其受損或患病的干細胞,重建患者造血功能,從而殺死腫瘤細胞。
造血干細胞移植多數用于治療血液腫瘤及非腫瘤難治復雜性血液病,包括急性髓細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疾病。1957年至2019年間全球范圍內已經有超過150萬例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
中國的血液腫瘤醫療供需嚴重不平衡。截至2021年,中國約有2170萬患者被診斷為血液病并接受相關治療,但是在超過2萬家可以提供血液病醫療服務的醫院中,僅有21家專科醫院。
陸道培醫療旗下的幾家醫院就在這21家之中。陸道培醫療的收入主要來自旗下三家醫院,分別是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北京陸道培醫院順義園區、亦莊院區,合計共有860張床位。其中,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是核心,占到集團收入的近七成。
2020年和2021年,陸道培醫療的收入分別為11.62億元、13.7億元,2022年前三季度收入為12.41億元。但成立以來,陸道培醫療一直處于虧損狀態。根據招股書,2020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陸道培醫療分別虧損1.21億元、4.08億元以及5.11億元,兩年半累計虧損達10.4億元。
海南博鰲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之東告訴健識局:“這種高技術門檻的公司,虧損是常態,也可稱為戰略性虧損,建立技術壁壘和護城河,盈利則是長期的。”
陸道培醫療有“護城河”,但骨髓移植這門生意并不好做。
血液腫瘤治療是與死神過招,治療失敗的不在少數,陸道培醫院也曾多次陷入醫療糾紛之中。而且因為其民營醫療的屬性,在處理類似醫療糾紛時,往往處于“講不清楚”的境地。
據天眼查披露,僅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就牽涉14宗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其中,陸道培醫療集團就解決醫療糾紛而支付的賠償總額約為310萬元。
出現醫療糾紛,醫院賠償安撫患者或者家屬,這是很多公立醫院的常態。主治血液腫瘤的陸道培醫院涉及的賠償案例五花八門,包括輸錯血導致患者死亡、不當治療等等。在救人之余,應對這些糾紛訴訟,陸道培醫療也花費了不少心思。
2019年,燕達陸道培醫院還遭遇了一次“假藥風波”。河北三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下達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該院自制的“抗癌藥物”精制雄黃膠囊,因為沒有取得《醫療機構制劑許可證》,按假藥論處,藥品、原材料和設備被沒收,燕達陸道培醫院被處以29.2萬元行政罰款。
部分血液病專家認為,這款院內制劑的組分,在血液腫瘤上確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未取得制劑許可證,是陸道培醫院的硬傷。
在招股書,公司也承認:該等醫療糾紛反映了自身業務及運營相關的固有風險。
面對骨髓移植這門高收益與高風險并存的生意,沖刺資本市場的陸道培醫療無疑是在“走鋼絲”,也是國內腫瘤專科治療中少有的敢于袒露自我的企業。這樣高風險的專科醫療服務,是否能夠被資本市場接納,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