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一個知名網紅零食大IP的上市,讓一堆資本“破防”。
12月15日衛龍美味全球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衛龍”)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股票發行價格10.56港元/股。
(相關資料圖)
然而上市首日衛龍就遭遇破發,報收10.02港元/股,次日股價繼續下跌,報收9.15港元。這意味著打新者兩日就浮虧了超過13%。
在社交媒體上,不少投資者表示自己被割了韭菜?!靶r候酷愛面食,夢想是天天吃面,長大后終于實現了這個夢想,只不過是在股市吃面。”有投資者自嘲道。
零食領域的大網紅,外加眾多頂級資本的追捧,為何上市卻遭遇滑鐵盧?
衛龍上市的表現,心里最苦的恐怕不是散戶,而是大資本。
資料顯示,在上市前的2021年衛龍完成了6.59億美元Pre-IPO輪融資,該輪融資由CPE源峰(中信產業基金)和高瓴領投,紅杉中國、騰訊、云鋒基金跟投。
其中CPE源峰投資2.18億美元,高瓴投資1.1億美元,騰訊、云鋒基金分別投資6000萬美元,紅杉中國、Duckling Fund、厚生投資分別投資2700萬美元,海松資本投資2000萬美元,上海泓漯認購1.1億美元,投資者一共占股為12.96%。
據此計算,當時衛龍的估值大約是50.85億美元,估值近355億元人民幣,而投資者當時預計衛龍上市時估值可以翻一番到700億人民幣。
投資人“吃香喝辣”的算盤打得美滋滋,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隨著衛龍上市破發,眾多投資人均虧損嚴重:CPE源峰虧損1億美元;高瓴虧損5000萬美元,騰訊、云鋒基金虧損近3000萬美元。紅杉中國賬面也損失千萬美元。
衛龍由僅有高中學歷的劉衛平在1999年創建成立。
1978年,劉衛平出生于湖南平江縣。這里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醬干,劉衛平家里的主要收入來源也是靠自己母親做醬干、賣醬干。
1998湖南洪災農產品損失慘重,大豆產能大幅下降,醬干的生產者只能用小麥粉代替大豆,創造性的發明了一種味道和醬干差不多的“大面筋”,這就是后來的“辣條”。
1999年劉衛平來到河南漯河開始創業,2003年他注冊了“衛龍”商標,“衛龍辣條”正式誕生。
關于“衛龍”這個名字的來源,有一種說法是,2003年時成龍的功夫電影火遍大江南北,成龍成為了劉衛平的偶像,因此他將自己的名字中的“衛”字和成龍的“龍”字結合起來,將辣條取名“衛龍”。
從取名就可以看出,劉衛平很善于借勢營銷。
2010年,衛龍聯手趙薇推出衛龍經典系列;2012年,邀請楊冪代言“親嘴燒”“親嘴豆干”等系列產品;在微博、微信等移動社交產品流行之后,衛龍的營銷開始走向“網紅”路線,比如推出了模仿周星馳《逃學威龍》拍攝惡搞視頻,自導自演了天貓官網“被黑事件”;在Iphone7上市時,衛龍也推出了模仿蘋果首頁圖片設計的“辣條7”。
劉衛平曾透露,衛龍在杭州專門建了一個營銷公司專門來策劃,“這些點子都是他們想出來的。”
這也是衛龍能夠在門檻低、不知名品牌橫行的辣條行業中,罕見地建立起了強大的品牌心智,并贏得“辣條一哥”地位并保持至今的奧秘之一。
然而也許是“辣條一哥”的名頭過于響亮,衛龍近年來日漸迷失在往日的余暉中。
在2020年合作伙伴大會上,衛龍董事長劉衛平透露,2020年衛龍的營收目標為72億元,按照一份網絡上流傳的圖片顯示,衛龍在2022年的銷售目標是100億。
然而根據招股書,這些目標都被高估了:2019年-2022年上半年,衛龍分別實現營收33.8億元、41.2億元、48億元和22.6億元。以此計算2020年衛龍營收僅完成了目標值的57%,而2022年的100億更是天方夜譚。
而且在2022年衛龍在業務出現了多個不妙的苗頭:
第一,銷量下滑,2022年上半年衛龍調味面制品銷量為8.2萬噸,較2021年同期的9.5萬噸下降了13%,蔬菜制品和豆制品及其他產品銷量也分別下降了6.8%和21.6%。
第二,營收下滑,2022年上半年,衛龍營收同比下降1.7%。其中,衛龍的核心支柱調味面制品實現營收13.4億元,同比去年下降4.3%。
第三,凈利潤下滑,2022年上半年衛龍凈利潤罕見出現2.61億元的虧損。
多重因素下,衛龍市值不及預期顯然也在意料之中。
股票市場短期是投票器,長期是稱重器。
對于投資機構來說,企業在上市時短暫的浮盈浮虧可能并不重要,關鍵在于其長期的發展潛力,如果長期有潛力,那么虧的錢早晚還會賺回來。
然而對于衛龍來說,從其自身到整個辣條行業,長期來看都沒有那么樂觀。
從衛龍自身來說,雖然近年來發展不錯,辣條一哥的名頭也很響亮,但掩蓋不了其小作坊起家的家族企業短板,比如衛龍的管理層要職大部分都是親戚朋友擔任。
除了高中學歷的劉衛平擔任公司董事長兼執行董事,其弟弟劉福平為執行董事兼總裁;其堂弟劉忠思的表兄彭宏志為執行董事、首席財務官兼副總裁,執行董事兼副總裁陳林、副總裁劉忠思也分別是劉衛平親戚。
對于家族企業的風險和弱點,古今中外都有很多論述?!霸诩易迤髽I里,家庭成員往往處在高級管理階層,事實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無法勝任這一職務的。”德魯克曾經表示。而馬云也曾痛批家族企業,“如果你的公司今天還是靠七大姑八大姨,企業是沒辦法支撐起來的。必須引進現代管理,必須引進優秀的人才。”
刨除衛龍自身的局限外,辣條行業也缺乏高增長的市場空間。
首先,作為幾代人的童年回憶,多年來,高油、高糖、高鹽、重口味。含有多種添加劑的辣條并沒有徹底擺脫外界對其在健康、衛生的質疑,小作坊產品的形象根深蒂固。
雖然衛龍標榜其辣條“干凈、衛生”,但其產品還是多次被寧波、貴陽、山西、湖北等地市場監督管理局、食藥監局點名,多款產品被判定為不合格產品。這進一步加深了外界對其的印象。
其次,辣條作為休閑零食與堅果等產品不同,與健康化飲食的趨勢背道而馳。伴隨著國民健康意識的提升,以及消費者強烈的減肥、健身、養生等需求萌生,健康成為人們購買休閑零食較為看重的因素,這顯然不是辣條的機會。
“雖然偶爾也想吃,但是一看到那么多油,就會打消念頭”,這是不少消費者的心聲。
雖然說衛龍也在強調研發健康的產品,但辣條本質上還是渠道驅動的行業。招股書數據顯示,2019-2022上半年,衛龍的研發投入分別為57.3萬、337.6萬、549.7萬和693.4萬,僅占總收入的0.3%左右。
衛龍的走紅,既有著人們對于童年食品的追憶濾鏡,也有著資本的推波助瀾。但辣條就是辣條,它既沒有想象中的高大上,也已經不是五毛錢的垃圾食品。
實際上衛龍投入資本懷抱前后,始終有一種聲音縈繞,“好好的干了那么多年,辣條企業為什么要去玩資本呢?”
所有泡沫總有破滅的時候,也許那時辣條可以不再是資本催化劑,衛龍才可以安安靜靜的做自己,在超市的一角靜靜等待著光臨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