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燕秋
來源丨投中網
(資料圖片)
健爾康第一次提交招股書后,證監會提出了多達42項反饋意見,其中第一項意見就是要求健爾康說明1997年“改制行為和程序的合法性、是否造成國有或集體資產流失”等。健爾康更新后的招股書顯示,改制行為和程序的合法性沒問題。
不過通過下面這段話,我才理解到什么叫制度和時代的紅利:“經評估,直溪衛生材料廠截至1996年12月31日的資產為14,857,315.74元,負債為14,590,443.86元,權益為26.68萬元……改制并作價30萬元轉讓給陳國平”。我扒了下A股資產負債率接近100%的公司,一共36家,大部分都是ST股,但股價最低的也有1.24元/股,神州細胞市值更超過300億元。
我就特好奇,要放在20多年前,這些公司都值多少錢?(投中BBKing)
在健爾康預計募集的7.2億元的資金中,6億元將用于高端醫用敷料和無紡布及其制品項目、補充流動資金這兩項。
產能利用率低,募資擴建目的何在?如果不能證明有能力進行,當所謂上市只剩下股份流通這一個作用,只利好實控人和低成本的股份持有人時,這上市我看沒什么必要,更何況,A股這類沒什么明天的公司,還少嗎?
三年疫情,利好的除了排隊上市的核酸企業,還有生產口罩的商家。
11月18日,健爾康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健爾康)更新招股說明書,擬于上交所主板上市,公開發行股份不超過3000萬股,募集資金7.2億元。
根據招股書,2019年到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健爾康的營業收入分別為7.44億元、16.15億元、7.8億元及5.15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約為6890.71萬元、3.8億元、1.3億元及6518.05萬元。
口罩銷售規模大幅增長助推健爾康2020年業績顯著增長。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爆發,口罩等防疫物資市場需求短期內急劇增加。由于社會產能供給不足,上游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口罩產品市場價格快速走高。借著這股“東風”,2020年,英科醫療、振德醫療、藍帆醫療、金發科技、延江股份、奧美醫療等一批口罩概念股均上漲100%以上。
但泡沫終歸是泡沫,2021年,健爾康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被腰斬,分別同比下滑51.83%和65.74%。
熱潮過去,防護、消毒清潔類產品的銷售額和毛利率逐漸回歸正常水平,但這沒有影響相關企業競相上市的熱情。
最近的一個案例是12月12日在深交所主板上市的歐克科技。這家公司的產品主要為生活用紙智能裝備、全自動口罩生產線等,2020年研發生產出了全自動口罩生產線,主要包括平面口罩生產線和KN95口罩生產線,當年便實現銷售收入3.12億元,占其當期主營業務收入近六成。但到了2021年,前9個月,全自動口罩生產線業務已較上年大幅萎縮,對營收貢獻占比大幅下跌至3.32%。
滬深交易所11月宣布,要“從嚴審核涉核酸檢測企業上市申請”,在此背景下,借疫情紅利一度實現業績飛升的口罩公司也不得不經歷更嚴格的審視。
口罩概念股坐上業績過山車
健爾康,誕生于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直溪鎮,前身為直溪衛生材料廠,成立于1993年8月,屬于村民委員會出資設立的村辦集體企業。1997年,直溪衛生材料廠啟動集體企業改制工作,確認衛生材料廠改制凈資產為26.68萬元,作價30萬元出售給陳國平。目前,陳國平合計控制公司61.00%股份,是這家公司的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健爾康主要從事醫用敷料等一次性醫療器械及消毒衛生用品研發、生產和銷售,根據使用用途,產品分為手術耗材類、傷口護理類、 消毒清潔類、防護類、高分子及輔助類和非織造布類六大系列。
圖片來源:網絡
憑借人力成本優勢及產業鏈優勢,中國早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醫用敷料出口國。國內大部分醫用敷料生產企業以OEM 代工生產、出口銷售為主,絕大部分銷售收入多來自海外市場。
海外市場也是健爾康的主要銷售渠道。其下游客戶主要是全球大型醫療器械制造商和分銷商,產品銷往美國、歐洲、中東、拉丁美洲、非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2019年到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健爾康境外銷售收入分別為62137.37萬元、88724.05萬元、65224.45萬元和40730.38萬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83.49%、54.94%、83.6%和79.15%,總體呈上升趨勢。根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的統計數據,健爾康2019-2021 年連續三年位居我國醫用敷料出口企業第四名。
國內市場方面,健爾康擁有“健爾康”、“健衛康”、“清倍健”、 “海洋童話”等自主品牌,產品銷售終端主要為醫院、藥房等。
在六大產品系列中,手術耗材類和傷口護理類是健爾康的核心產品。在2020年之前,手術耗材類是其最主要的收入來源,2019年銷售額占比超過55.3%。
圖片來源:網絡
帶動健爾康營收劇烈變化的則是防護類產品,包括口罩、防護服和隔離面罩,其中口罩為主要產品。2019年到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健爾康防護類產品銷售收入分別為937.05萬元、78233.66萬元、6255.61萬元和6968.84萬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26%、48.44%、8.02%和13.54%。受疫情影響,2020年,防護類產品銷售收入同比增長83倍,但在市場供需關系轉向平穩的2021年,又大幅回落。
值得關注的是,2019年到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除去防護類產品,健爾康的其他產品收入分別為7.35億元、8.33億元、7.17億元、4.45億元。如此看來,2021年,健爾康除防護類產品外的收入不升反降。
賣口罩之外,還有增長空間嗎?
健爾康在招股書中提及,“因新冠疫情引起的業績增長具有偶發性,公司業績存在大幅波動的風險。”那拋開口罩業務,健爾康所在的醫用敷料行業前景如何?
看看其他的醫用敷料企業吧。2021 年,中國醫用敷料出口金額為20.05 億美元,同比增長 7.85%。從進出口產能的角度,國內醫用敷料市場的前三甲為奧美醫療、振德醫療與穩健醫療。
三家公司都已上市,從營收情況來看,過去一年的業績都不理想。2021 年度,振德醫療營收為50.92 億元,同比減少51.04%,凈利潤7.21億元,同比減少76.63%;奧美醫療實現營業收入29.26億元,同比減少23.7%,凈利潤4.31億元,同比減少62.75%;穩健醫療營收為80.37億元,同比下降35.87%,凈利潤12.39億元,同比減少67.48%。
三家公司的發展策略并不完全一致。奧美醫療出口海外,振德醫療主要走內銷。在設立之初,穩健醫療主要從事醫用敷料的生產和銷售,走的也是代工的路子,但歷經多年發展,逐漸從OEM貼牌為主變為自主品牌與OEM貼牌并重。
曾在網絡上引發輿情風波的日用消費品牌“全棉時代”正是穩健醫療的子公司。從營收結構來看,早在2016年,穩健醫療的日用消費品板塊的營收占比就超越了醫用敷料板塊,成為支柱板塊,此后占比逐年上升,而且日用消費品板塊的毛利更高,近五年來均維持在60%左右,遠超醫用業務的30%。
不過,健爾康似乎不準備在自建消費品牌這條路上發力。此次健爾康上市,擬募集的7.20億元中,4.20億元將用于“高端醫用敷料和無紡布及其制品項目”,5500萬元“建設研發中心”,6500萬元用于“信息化系統升級改造項目”,1.8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我注意到,前兩年申請上市時,穩健醫療在招股書中也提及,募集資金擬投資于“高端敷料生產線建設項目”、“營銷網絡建設項目”、“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和“數字化管理系統項目”。
不約而同地,發展高端醫用敷料成為口罩生產商資本投入的主要方向。
所謂高端傷口敷料,主要針對的是更為復雜的傷口護理,包括慢性傷口、燒傷、復雜手術傷口等,具有減輕換藥痛苦、縮短愈合時間、換藥操作簡便易行等優點。根據BMI的統計,2018年全球高端敷料市場規模達58.45億美元,預計 2022年將達到70.15億美元。國內醫用敷料也正處于由傳統敷料向高端敷料發展的窗口期,于是這便成為準備上市的公司競相講述的新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補充流動資金被列為健爾康的第二大募資項目,占募資總金額的比重達到25%。招股書顯示,健爾康并不缺現金流,但其應收賬款周轉率低于同行業平均水平,2019至2021年,應收款賬面余額都在3億元上下,還有不少是3年以上的歷史累計欠款。健爾康對此的解釋為,近年來古巴的經濟發展困難、外匯短缺。
兩年前,乘著“口罩第一股”的東風,穩健醫療登陸創業板,截至收盤股價大漲近70%。兩年后的今天,口罩概念股如果講不出更好的故事,怕是難以贏得市場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