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韋世瑋
**
36氪獲悉,近日國產綜合性激光器供應商「卓鐳激光」宣布完成2億人民幣新一輪融資,由國開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和國投創業聯合領投。勢能資本擔任本輪融資獨家財務顧問。本輪融資將主要用于持續研發投入及現金流儲備,為未來IPO上市做資金儲備。
(相關資料圖)
作為36氪持續關注并報道的企業,卓鐳激光成立于2014年8月,專注于以超快激光器、高能量激光器為代表的大型復雜激光系統的設計、研發及制造,產品廣泛應用于消費電子、半導體、新能源、科學研究及醫療等領域,已遠銷至韓國、日本、新加坡、以色列、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發達國家及地區。
目前全球激光器市場已達近兩百億美元規模,除了最大的材料加工與光刻應用市場外,激光器產品也在通信與光存儲、醫療美容、儀器及傳感器等領域被廣泛應用,這些領域共同推動了全球激光器市場的不斷增長。
當我們將視角放回國內,盡管我國是全球第一大激光器需求市場,但市場長期被通快、朗美通、恩耐、相干、業納等國外廠商占據,國產替代的機會逐漸出現。據全球激光與光電子行業專業期刊《Laser Focus World》數據,2020年中國激光器市場規模達109.1億美元,約占全球激光器市場的66.12%。與此同時,中國激光器市場規模持續上升,預計2022年將達147.4億美元。
實際上,如今國內已較具規模的激光企業普遍做的還是通用性的民用激光器市場,技術壁壘相對較低,但應用空間和需求量較大,一旦攻克就能快速占領一定的市場份額。這是國內許多上市激光公司早期的成長路徑。
卓鐳激光CEO王濤告訴36氪,相比之下公司所聚焦的超快激光器和超強激光器仍處市場起步或空白階段。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超快激光器從2013年才開始在國內的微加工場景批量應用,行業起步晚,加之歐美玩家的先發優勢明顯,市場壟斷性高,導致國內超快激光器長期處于追趕階段,國產占有率低;另一方面,目前超強激光器是一個小而美的市場,未來市場空間巨大,但其技術壁壘極高,單品價格昂貴,同樣處于追趕歐美的狀態,重重因素疊加下,整體市場玩家較少。
更重要的是,國內外激光器巨頭多集中在工業激光裝備垂直一體化,以及單一品類激光器賽道,而綜合品類激光器賽道還沒有成熟的本土玩家,這正是市場發展的新機會所在。
從技術路徑上看,現階段卓鐳激光的激光器品類可分為超快激光器(皮秒、飛秒)、超強激光器、混合技術激光器三大類,涉及超過10個系列的50多款激光器產品。超快激光器方面,公司在國內率先實現了百kHz、>100W紅外、>50W紫外皮秒激光輸出,并已被廣泛應用于顯示屏、柔性線路板(FPC)、透明脆性材料、超硬材料等精密微加工領域,實現國產替代的同時市場占有率位居國內前列;超強激光器方面,單脈沖能量可輸出2-100J,已批量應用于航空發動機葉片沖擊強化、大科學裝置等多個領域,填補多項國內空白。
王濤提到,在過去三年,卓鐳激光的研發投入占比達15%,已逐步構建了自身技術壁壘,在種子源、放大器、電源及控制、泵浦源、聲光調制器/隔離器、鏡片/非線性晶體/工作介質等激光器關鍵部件方面實現了自制和國產化。
卓鐳激光技術創新和突破的背后與團隊背景息息相關。目前,公司團隊規模130余人,研發、生產技術人員占比65%,核心成員均來自光譜物理、相干、IPG、大族激光等國內外知名激光企業,擁有超10年激光行業研發和銷售經驗。
談及市場競爭,王濤認為國內外激光器市場的特點有所不同。“國際市場上基本看不到國產品牌,這樣的好處在于我們只需要跟進口一線品牌PK,但劣勢在于要直接和頭部玩家比拼技術硬指標,同時在海外市場沒有本土服務優勢。”他說,相比之下國內市場的競爭更為血腥和激烈,尤其是價格戰。
過去幾年里,超快激光器和超強激光器作為卓鐳激光的前兩大主營業務,平均營收占比分別占60%、30%,混合技術產品線營收則占10%,同時海外營收占比達20%。“盡管疫情對下游應用需求帶來影響,但今年公司出貨量預計還可實現30%的增長。”王濤提到。
未來五到三年,卓鐳激光將重點發力半導體和新能源方向,推出更多面向這兩大領域的激光器產品,加速覆蓋消費電子、新能源、半導體、科研、醫療等領域的激光器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