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會過期,愛情會過期,“不會連15ml的面膜小樣也放過期了吧?!?/p>
【資料圖】
徐娜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出租屋,洗了把臉,翻出角落里的fresh紅茶面膜,擰開一看,里面的膏體已經變黃干結。
事實上,這盒小樣已經開封三個月了,買的時候有多憧憬,用的時候就有多狼狽。加班、熬夜、做活動,每天到家只想一頭栽在床上,連正裝都懶得用,小樣,是什么東西?
不只小樣,被“忘記”的還有以小樣火起來的新型美妝集合店。
據公開信息,2021年上半年開始,新型美妝集合店開啟關店潮。KK集團旗下調色師從170家縮減至111家,關店三分之一;名創優品旗下的WOW COLOUR從300家縮減至200家;連頭部品牌黑洞,也相繼關閉了哈爾濱、杭州、上海、西安等店。
黑洞創始人曾公開表示將在2023年開店100家,這樣的“豪言壯志”不無原因,據不完全統計,去年WOW COLOUR、黑洞、B+油罐、OHLY WRITDE等店,都獲得過近十億元人民幣的融資。艾瑞發布的《2021年中國美妝集合店行業報告》也顯示,2023年新型美妝集合店行業市場規模預期將達到130億元。
火著火著怎么就突然不行了呢?
新型美妝集合店的一大亮點就是“小樣”。如話梅,就被稱為“小樣天堂”。
徐娜還記得第一次去話梅就是為了買海藍之謎。對于月薪一萬的打工人來說,從小樣用起跟信用卡分期一樣,用最低的成本達到貴婦級的享受。
跟徐娜一樣奔著大牌小樣沖進美妝集合店的人不占少數,在大眾點評話梅(三里屯店)的評論區,清一色是描述第一次進店時那激動的心顫抖的手。
跟那些對國際大牌保持高忠誠度、有購買能力的貴婦不同,買小樣的人通常是預算有限的消費敏感型人群。
即便再激動,“當場比價”也是每個逛美妝集合店的人下單前的必備環節。但比完價后,抓起的那一把小樣立馬被扔了回去。
“7ml lamer小樣,199元,以60ml計算,比海淘網站日常價格還貴150元?!?/p>
“CPB長管隔離,祖瑪龍香水,比日上貴40%?!?/p>
“黑BA潔面專柜690元,它賣710+。”
一串串數字像代碼一樣在大腦中輸出,得出的結論是:應急可以,性價比一般,不如電商、直播、免稅店劃算。
除去價格因素,美妝集合店第二大亮點是新鮮感。
如店鋪的裝修,話梅強調工業風,黑洞體現科技感,調色師為迎合年輕人打卡拍照布置了化妝刷墻、指甲油墻、美妝蛋墻……
圖片來源:小紅書@Dum黃少女
但打卡歸打卡,要掏錢還得看你有沒有“金剛鉆”。在話梅、黑洞等定位高端的美妝集合店里,迪奧、香奈兒、TOM FORD等大牌相差無幾,在誰家買都一樣。
像調色師、WOW COLOUR這樣定位高性價比、國產彩妝品牌則被認為“平凡而普通”。
在大眾點評調色師(新中關店)的評論區,有網友吐槽,“化妝刷墻,很一般的質量,就是淘寶貨那種;指甲油墻大眾色,無法滿足追求更多的仙女,沒有想買單的沖動。”
拋去特色,對于基礎產品,消費者也不滿意,“彩妝以國內不知名彩妝為主,眼影粉質粗糙,少量便宜的日韓彩妝,但KISS ME眼線等日本開架價格高得嚇死人。”
價格不便宜、新鮮感一般,新型美妝集合店的體驗也是奔著美妝集合店的“老路”去。
“大賣場”般的商品陳列,本意是為了迎合年輕人“去專柜化”的需求,降低決策門檻。但門檻是降低了,大牌感知和情緒價值也不復存在。
“灰頭土臉臟地攤兒,小樣被翻得亂七八糟,還很多沒價簽。”
“沉浸式”的購物環境,也在缺乏管理的狀態下,隨著玩妝、試妝的人變多而適得其反。
“睫毛膏管子上都是黑塊,眼線筆試用裝毛全是飛的。”
“試用品空了不能及時補貨,眼線都轉沒了,口紅見底就那么放著。”
比體驗更糟糕的是一些“奇怪”的規矩:
“想買一個潔面,不單獨售賣,要和其他商品一起購買。”
“買盒棉簽,美妝工具兩件起購?!?/p>
“服務員瘋狂跟著,幫湊單推薦很貴的,辦卡套路多。”
對于消費者,比購物環境、購物體驗更為敏感的是產品真假問題。
在社交媒體上,話梅、黑洞等幾乎所有售賣大牌小樣的店,都被懷疑過有“假貨”。
盡管話梅聯合創始人鞠春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應過,話梅貨品采購渠道主要是專柜和貿易公司。品牌客服也回復,產品保真,支持驗貨。但具體可以通過哪些機構查驗真偽,并未提及,“支持驗貨”成了一句“口頭禪”。
從品牌來看,海藍之謎、蘭蔻、資生堂等國際大牌都明確表示,不在授權渠道購買的小樣,品牌一概不提供驗貨服務,無法保障是否為正品。而授權依舊被屈臣氏、絲芙蘭等老牌美妝店牢牢掌握,新型美妝集合店很難打入品牌的經銷商體系。
有美妝行業從業人員表示,“第一次看到市面上那么多小樣我也是震驚了,這都哪來的?品牌下產的小樣數量會按照生產計劃,一般是與正裝預估銷量相關,會有富余量但不會太多?!?/p>
也有從事小樣生產的業內人士表示,“根據品牌不同,小樣的成本大多都在個位數,如果是簡裝小樣價格還會更低,一塊左右也做得下來。由于包裝、使用條件等方面跟正品不同,不建議把小樣灌裝在一起當正裝用,容易產生二次污染、氧化失效等問題。”
不只品牌,新型美妝集合店還要承受來自國家監管的壓力。2021年1月1日,《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正式施行,規定進口化妝品可以直接使用中文標簽,也可以加貼中文標簽,其中加貼中文標簽的,中文標簽內容應當與原標簽內容一致,并明確規定進口化妝品沒有中文標簽將被重罰。
今年上半年,話梅母公司上海話梅樂享企業發展有限公司單次被罰近73.5萬元,沒收違法所得15.2萬元,其售賣的蒂芙尼、博柏利、黛珂、嬌韻詩等11個品牌小樣中文標簽不合規。
圖片來源:青眼
有業內人士表示,美妝商品中文標簽包含很多重要信息,如無法確定生產廠商、國別的產品,可能存在安全隱患,也存在“造假”和“被調包”嫌疑。
新型美妝集合店也深知憑借大牌小樣很難獲得發展,試圖通過調整商品結構,如增加歐美小眾品牌、國貨品牌和自有品牌的方式,減輕對于小樣的依賴。
但這些品牌通常品牌力有限,很難被認可,而中國女孩早就脫離了商家提供什么就盲目買什么的階段。
“2021年中國消費者購買化妝品的種草途徑”數據顯示,超六成人種草靠口碑,半數人相信KOL,只有近二成人信導購/商家推薦。
“與其自己瞎試半小時,不如知名美妝博主/專業評測五分鐘,質地、成分、膚色、膚質都給你分析個明明白白?!?/p>
美妝集合店不香了,并不是品牌單方面原因?,F在逛商場你會發現,各種類型的集合店越來越多。
美妝有話梅、調色師、KKV,飾品有ACC超級飾、BA飾物局,潮玩有TOP TOY,零食有好特賣、嗨特購,甚至買雙鞋都有百麗國際集合店。
如今一走進商場,三步一刺客,五步一集合店,讓人眼花繚亂,你永遠不知道走進一家門店里面有什么樣的品牌/東西,能不能符合心意,是不是浪費時間。走進商場就像進了高級版小商品批發市場,逛門店如同逛地攤,倆字:心累。
相比之下,傳統的單品牌店以單個品牌的口碑與實力為主導,反而降低了消費者的選擇成本,逛起來更加省心。
從吸引力來看,集合店重在“新鮮感”,但當新鮮感不再,集合店也就無法留住年輕人。
以美妝為例,數據顯示,今年5月美妝單品店已普遍恢復至去年同期的九五成,有些品牌有了個位數的增長,比起集合店恢復速度要快得多。
說到底,“抱團取暖”是個省事兒的路子,但品牌的影響力和產品力才是留住人的關鍵。
參考資料:
危機來襲,新型美妝集合店怎么辦?| 360化妝品網
投資人看不清美妝集合店的未來| 36氪-未來消費
美妝集合店與單品牌店,誰更有戲?| 360化妝品網
20家被查,圍堵水貨化妝品!| 青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