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18個月,消費、醫藥等基金抱團板塊接連墜落,讓很多聚焦大消費的明星基金經理遭遇滑鐵盧,包括富國基金朱少醒、睿遠基金傅鵬博和嘉實基金歸凱等。
在一眾大腕中,歸凱的主力基金回撤尤其明顯。
過去的6年多,歸凱曾憑借“發掘成長企業并耐心持有”獲得市場認可。巔峰時,他的代表基金嘉實新興產業兩年獲取回報超過150%,在管基金規模一度超過560億元,成為“嘉實一哥”。
可是,這種“與時間交朋友”的策略,也會面臨巨大挑戰。2021年、2022年至今連續兩個階段,歸凱業績急轉直下,在管規模縮水超200億元。
以投資成長股成名的基金經理,都會有一個相似的煩惱:基金凈值通常大幅波動,漲幅大,跌幅也大。這種特征體現在持股周期長、很少做倉位擇時的歸凱身上格外明顯。
很少做倉位擇時意味著歸凱長期保持高倉位運作,更容易受到周期性的影響;持股周期長意味著歸凱較少在乎股票短期內的波動,劇烈下跌時投資者體驗較差。
對于歸凱而言,2021年后是他參與公募基金投資以來從未有過的經歷。 在這個消費、醫藥和科技接連被拋棄的時期,歸凱管理的基金回撤接近50%,這是他有史以來經歷過的最大回撤。
同時,對比均衡成長投資的明星基金經理,歸凱在2021年和2022年的整體表現、以及最大回撤表現一般。
2021年春節后,估值較高的消費、醫藥、科技等基金抱團板塊受到重創,歸凱管理規模較大的基金在一個月內大幅下跌。2022年2月10日至3月9日,嘉實泰和下跌22.83%,嘉實新興產業下跌25.14%,嘉實核心成長下跌22.83%。
短時的大跌下,歸凱不得不連發數條“微頭條”道歉:“我們努力做到希望能控制回撤,但整個核心成長類資產波動比較大,所以我們也深感抱歉。”
這次短期大幅下跌其實是在向歸凱釋放出一種危險信號,可是已經經歷一輪完整周期、對這種下跌司空見慣的歸凱認為它只是一個“小插曲”。
2021年一季度末,這些基金前十大持倉變動微乎其微,譬如嘉實泰和有6只股票一股未動,嘉實新興產業僅大幅減倉了匯川科技,嘉實核心成長對9大持倉股進行了加倉。
但是,歸凱可能也沒有預料到,上半年的下跌僅僅是一個開始。2021年7月2日,邁瑞醫療下跌超9%,7月5日,通策醫療跌停,醫療行業的崩塌開啟了歸凱在管基金回撤的閘門。
從2021年7月開始,歸凱的基金均處于回撤通道內。
為了應對基金凈值下跌,歸凱也曾做出努力,但是前期對風險認識不充分導致實際效果并不算好。
減持的股票早已經從高點大幅下跌,只能算是忍痛割肉。
2021年三季度,歸凱賣出持有11個季度的貴州茅臺,彼時茅臺已經從最高的2608元回撤至不到2000元。
2021年四季度和2022年一季度,大舉減倉通策醫療。與減持茅臺時相似,在歸凱減持時該公司也已經較421元的高點回撤至300元以下,2022年一季度最低跌至114元,跌幅超過60%。
曾經帶給歸凱輝煌的“老面孔”也開始讓他感到壓力。
“老面孔”和“新朋友”都不能幸免于難,歸凱的基金在2022年表現較差,大幅跑輸同類基金,排名靠后。
習慣于長期重倉持股的歸凱嘗到了近乎腰斬的滋味,這種“腰斬”不僅體現在基金凈值上,也體現在了管理規模上。
巔峰時,歸凱在管基金規模超過560億元,但截至2022年一季度已經下降至320億元。而這些僅僅發生在短短一年半之間,市場下跌時,不會和任何人提前打聲招呼。
回顧歸凱任職以來的經歷可以發現,其成為明星基金經理之路走的頗為順暢。
歸凱是在2014年5月加入的嘉實基金,一開始是機構投資部投資經理。
2016年3月,歸凱管理了其職業生涯的第一只公募基金嘉實泰和。
在這只基金當年的年報中, 歸凱表示要“投資于長期業績大幅超越市場預期的優質公司”,并注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大的產業周期。
2016年年末,嘉實泰和第一大重倉的電子行業占比達到30%。當時的歸凱已經向投資者釋放出投資成長股的明確信號。
出師的前3年,歸凱的業績絕對收益并不好。
2016年、2017年、2018年,嘉實泰和分別取得5.18%、26.98%、-23.57%的成績。也就是說,三年時間,歸凱整體的收益僅為2.08%。
雖然實際收益慘淡,但由于整體市場都比較差,嘉實泰和2016年、2017年的同類排名卻比較靠前,分別為前17%和前10%,另外,2018年的凈值回撤也小于同類平均水平。
從同類比較的角度看,歸凱的投資策略獲得了一定成功。
回顧這3年,歸凱最大的特征就是很少調倉換股,這也是歸凱對2016年末時宣布的核心投資理念的堅持。2018年末,嘉實泰和的前十大持倉股中,有6只持有了一年以上。
“頂尖的優質總是稀缺,好公司一旦找到,除非長期邏輯生變,我一般不會頻繁操作。長期較高的復合回報,往往不是通過低買高賣交易出來的,而是長期持有優質公司,享受公司持續的價值創造。”歸凱在2022年4月致投資者一封信中復盤說。
彼時,嘉實泰和的持倉幾乎已經確定了歸凱基金的未來走向,即堅持科技、醫藥、消費三大成長行業,并堅持長期持有。
歸凱對成長股的堅持,終于等來了機會。
2019年初,國內迎來了寬松的政策環境,消費與科技成為全年表現最好的兩大板塊。借此,嘉實泰和在2019年、2020年,均上漲超過了70%,而歸凱新管理的嘉實新興產業更是在兩年時間里漲幅超過了150%。
連續兩年的巨額收益讓歸凱成為市場中的明星。
趁熱打鐵,嘉實基金為歸凱量身打造了三只新基金,其中2020年10月28日發行的嘉實核心成長募資近160億元。
借此,歸凱的基金規模在2020年末達到了561.15億元,成為市場當中為數不多的“500億俱樂部”成員。
總結這5年,歸凱形成了自己的投資風格:以自下而上選擇個股為主,同時重視產業趨勢的變化,較少參與風格或主題輪動;重倉股以新興高增長及穩定成長類股票為主,持股周期通常較長。
簡而言之,就是尋找不同行業具有成長價值的股票,并耐心持有。
就這樣,在管理公募基金5個年頭后,歸凱成了嘉實基金的“成長股獵手”,也成了“嘉實一哥”。
隨著基金表現每況愈下,在管基金規模斷崖式下滑,后來者也開始挑戰歸凱“嘉實一哥”的地位。
2021年末,嘉實基金有三位權益類基金經理在管規模超過300億元,歸凱以413億元穩坐“嘉實一哥”的位置,第二三名分別是規模為314億元的譚麗和309億元的姚志鵬。
2022年一季度,三位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均有所下降,歸凱、譚麗和姚志鵬在管基金規模分別下降至320億元、274.21億元、248億元,三人的差距較2021年末開始縮小。
在嘉實基金中,譚麗以價值投資成名,姚志鵬負責新能源領域投資, 與歸凱相比,兩個人各有優勢。譚麗管理的基金控制回撤能力強,姚志鵬管理的基金收益更高。
譚麗2017年11月開始管理代表基金價值精選,年化回報14.47%,2022年初至今回撤12.8%,同類排名前15%。姚志鵬2016年4月至今管理的嘉實智能汽車年化回報20.4%,2022年初至今回撤22.92%。
作為“嘉實一哥”的歸凱,2016年3月開始管理的嘉實泰和年化回報12.81%,2022年初至今回撤21.64%。
三者比較之下,嘉實基金在發行新基金的時候也“放棄”了歸凱,重點對譚麗和姚志鵬進行大力推薦。 2021年后,嘉實再沒有讓歸凱擔任新發基金的基金經理,而譚麗發行了3只新基金,姚志鵬發行了2只。
值得一提的是,6月1日,譚麗離任嘉實產業優選基金經理,整體規模下降至261億元,距離歸凱的320億元拉開了一點距離,歸凱的地位得到了變相的鞏固。 但如果保持“我退你進”的趨勢,歸凱“嘉實一哥”未必能夠保持多久。
另外,歸凱管理的基金絕大部分為混合型基金,但嘉實基金公司整體在這一方面的投研能力優勢并不明顯。5年內,分階段統計,嘉實基金平均收益率均低于同類平均收益,且回撤高于同類。
2022年5月,得益于政策刺激,A股市場迎來年內幅度最大的一次反彈,從4月27日至6月8日,上證指數上漲13.07%,創業板指上漲19.8%。歸凱的數只基金也跟隨市場反彈超20%,曾經的“成長股獵手”終于能長出一口氣。
歸凱成為明星基金經理,存在著一種偶然:2019年后,他持倉風格恰巧迎合了市場的風口。同時也是一種必然:擁有出色選股能力,且堅持自己投資理念的人大概率會等來風口。
從開始擔任基金經理到現在,歸凱已經擁有超過6年的公募基金投資經驗。如果從5年期的角度來看,他管理的嘉實泰和在同類523只基金中排名172,超過68%的同行。
需要注意的是,2019年、2020年是大消費類基金最火的時候,基金投資者賺了個盆滿缽滿,后續大量新基民聞風追入,結果迎頭趕上大跌。
在資本市場,人多的地方一定要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