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琛
最近在各種媒體上,出現了一些擔憂中國制造業的聲音。
今年一季度,越南出口總額超過深圳,引發廣泛討論。一季度,越南商品出口金額達到885.8億美元 (約合5842億人民幣),深圳一季度出口總額4077億元。 但多數討論都忽略了一個事實:越南的出口額在2019年就超過了深圳,此后一直領先。
越南出口額在50億美元以上的產品包括5個品類:手機及零配件,電子、電腦及零配件,機械設備及其他輔助工具,紡織服裝,鞋類。越南出口的產品,仍然以技術含量較低的來料組裝加工為主,并且離不開中國的供應鏈。其細分貿易數據顯示,中國是越南最大的進口來源。2022年一季度,越南自中國的進口276億美元,對華貿易逆差143億美元,同比增長21%。 某種程度上,越南在全球制造產業鏈中的角色,類似二十年前的中國。
產品越復雜、產業鏈越長的制造業,這種分工就越明顯。有長三角的汽車供應鏈企業表示,其向日本廠商訂購的電機因為疫情影響,交付期已推遲至少4個月。這一電機雖然在越南組裝,但核心主軸是中國制造,因此導致產品交付期推遲。制造業似乎越來越像一個東纏西繞的大線團,牽動一根線,不知不覺又拉動了看似不相關的另一根線。越南出口超過深圳引發關注的背后,的確反映了對中國制造未來的擔憂。
這兩年出現了很多困難,貿易摩擦、供應鏈中斷、疫情導致生產紊亂,給制造業帶來了很大沖擊,一些企業對未來開始持審慎態度。
但是, 這種沖擊會給中國制造帶來系統性危機嗎?會導致大規模產業轉移嗎?
中國制造是如何成長起來的
中國制造業的崛起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一個自然、自發的“生長過程”。企業間相互競合,產業間相互聯通,通過半個世紀的積累式增長,構建了一個龐大而完整的制造體系。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在2011年成為全球第一,裝備工業總產值在2010年成為全球第一,一條條產業鏈被打通,背后都是無數企業的奮斗。
2010年之后,中國制造業又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不僅有量的擴張,還有越來越多質的提升,產業界更加重視核心技術,企業更加重視發展質量和效益。一方面,制造業絕對規模進一步提高,從占全球比重五分之一增長到三分之一,未來還有可能進一步增長。另一方面,中國制造復雜產品的能力也不斷提高,在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智能硬件等方面都成績斐然。
伴隨著規模的擴張,產業運轉的法則也發生改變,產業界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也隨之改變。以前產業界非常擔心短板,各種卡脖子技術讓一些人感到灰心,認為很難追上發達國家。但這兩年,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我們的短板,認識到之所以越來越多看到短板,正是因為我們在越來越多領域取得了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許多產業都從全球戰力榜上的籍籍無名走向了數一數二,發展到一定規模,短板自然就暴露出來,規模進一步擴張,一些潛藏短板可能被暴露,獲得產業界和政府的關注,然后可以吸附資源,最終短板慢慢變長。
一些自媒體的文章里提到了船舶工業。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造第一條出口船的時候 (船王包玉剛項目),完全是學習和模仿,那個時候不能說是一窮二白,但是也談不上具有什么國際競爭力,因為放眼望去,全是短板,幾乎沒有長板。經過幾十年發展,中國船舶工業規模達到世界第一,占全球一半以上。然后大家又在擔心很多核心技術不能自主,高技術船舶不能制造。然后又過了幾年,一些技術被突破了,一些產品能自己做了。比如LNG運輸船,此前依賴進口,但漸漸滬東造船、江南造船以及大船重工開始涉足該產業,開始登上國際舞臺,還能給日本客戶提供產品。
熟悉中國工業的人可以發現,最近幾十年,隨著中國工業的力量持續擴張,在發展中解決短板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工程機械、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十年前被卡脖子,如今實現了部分進口替代。機器人的減速機,十幾年前大家還認為日本帝人公司高不可攀,現在國內至少有五六家企業開始向其發起挑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工業機器人規模連續八年世界第一。
這種力量使得我們能夠在發展中解決問題。規模增長,企業有了盈余,自然就會主動去解決問題,這本身就是產業創新的過程。工程機械、光伏、動力電池、機器人行業出現了爆發性增長,然后生產工藝、關鍵零部件、設計水平、核心裝備、終端產品都在快速進步。
因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中國制造長期增長的力量在持續,我們就不用害怕短期的困難。最近兩年,雖然有各種沖擊,但是增長的力量仍然保持,在部分行業還有強化跡象。比如3C、動力電池行業已經初具世界級競爭力,工程機械行業已經可以和發達國家抗衡,光伏行業已經形成全產業鏈競爭力。
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信心分野
中國工業增長的本質力量是什么,能長期持續嗎?我們近期對企業做了幾輪訪談。
有的企業提到了市場規模。無論是2B還是2C,中國都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大市場,中國新能源汽車2021年銷量同比增長1.6倍,連續7年全球第一,規模比美國和歐洲的總和還大。超大規模市場,有利于超級產業鏈的孕育。所以即使有疫情影響,特斯拉還是要在上海擴建工廠。在工程機械、船舶、電子、工業機器人等領域,都能見到超大規模市場的力量。
規模效應是工業世界里最重要的力量源泉。有了規模,企業可以降低成本,可以試錯、驗證新技術,可以持續創新工藝,升級管理方法。中國的幾個家電龍頭,制造水平正在超越日韓,而且開始創新管理。
這就導致一些國外企業開始學習、效仿中國企業。日本的三電集團,被海信注資后開始進行“海信式”改革。海爾收購通用電氣的家電業務后,實現了扭虧為盈。雖然我們還有很多短板,但規模化制造帶來效益同時,也開始帶來經驗、知識和技術。
還有一些企業提到了人力資本。中國擁有海量的工程師資源,中國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人數,2010年是1.1億,目前是2.1億,到2030年預計超過2.5億。人的因素非常重要,無論企業還是大學和研究機構,增加研發活動都要靠有經驗有知識的人來支撐。 例如一些大型工程項目,由于我們擁有經驗豐富的人力資源,中國的建造成本比其他地區低25%~60%,同時工期短20%~40%。
供應鏈的完整和高效也為成長提供了力量。深入的供應商網絡,大量熟練的勞動力,以及發達的物流基礎設施,幫助中國制造企業比大多數經濟體更快、成本更低地生產商品。中國強大的供應商基礎也是這個生態系統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中國共有14萬多家機械供應商,在電信、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行業有7.5萬家制造商和供應商,在交通運輸設備行業有10.4萬家企業。
上面這些原因更多是動力的組成,或者是增長的助推器,但似乎仍然不是動力的源頭,正如內燃機油缸中的油料,每一次被點燃都能驅動做工,但點燃燃料的電火花從哪里來呢?我們找了很多企業界的朋友,不停的問到上面的問題。聊著聊著,問題似乎明朗了起來,上述增長動力的背后,最原始的力量其實是大家對中國制造的信心。
工業的競爭力有一個特點,就是當期表現往往取決于前期投入的累積。而企業家所做的投入,無論是技術研發上,還是產能擴張上,都取決于對未來發展的預期。每一家企業的有形增長,都發源于那些無形之處,比如企業對于技術實力的自信,對于市場增長的信心,對于合作伙伴的信任。有了這些無形的東西,企業才能放心投入資金,甚至是傾注所有。
信心關乎企業家把錢放在哪里,用在何處,是否愿意押上“身家性命”。在疫情爆發、供應鏈飽受沖擊之后,我們看到很多外資企業仍然加強在中國的布局,因為他們對中國市場有信心。例如安川大舉投資在常州新建工廠,埃克森美孚在惠州的百億美元投資,西門子最近在南京建廠,還有特斯拉新宣布的上海工廠擴建計劃。
無論長期的技術短板,還是短期的供應鏈中斷,或者眼下的疫情沖擊,對于產業肯定有傷害,但有沒有損害根基,我們需要去看這些外部沖擊是否影響到企業對未來的信心。只要信心還在,產業就會有韌性和彈性,就敢于投資未來,就能恢復并再續增長。上面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產業界,尤其是大型企業,對于未來仍然有信心。
隱憂更多來自中小微企業。據我們調研,長三角的若干中小企業、初創企業,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對未來的預期,調整了未來的投資決策。江蘇的一家工業軟件企業暫時解聘了大部分員工,希望等到疫情緩解后再次出發。合肥的一家設備企業,取消了部分新產品的研發計劃,他們縮緊身子,希望能夠降低外部沖擊的傷害。 一家上海的初創公司,吐槽自己辛辛苦苦培養的五六個人才,因為疫情做不了項目,發不出工資,選擇離開,公司的其他人都是情緒低迷,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走。
一些中小企業開始猶豫是否要進行擴張,一個朋友的企業年初已經打算在安徽建設新工廠,同時擴大北京的研發中心,但因為多種原因暫停了計劃,因為看不清楚形勢,供應鏈不時被打斷,導致大部分精力用于保障生產穩定。
還有一個做數控機床的朋友,他們非常擔心技術團隊的信心,他們的產品需要走進生產現場,需要人和設備、環境的匹配,但是最近一直不能進入工廠,諸多問題不能解決,團隊信心下降,研發能力也在變弱。
信心才是企業向前奔跑,不懼困難的核心。中國企業并不怕市場競爭,也不會因為供應鏈斷裂而踟躕不前,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是創新,能夠跨越障礙的企業自然會贏得領先。
但陰霾過去,總會見到暖陽。昨天又收到一位上海企業家的短信,這次疫情讓他元氣大傷,本來就要放棄業務,但最近一周參加了了社區志愿者活動,讓他有了新的思考,每天跟各色人打交道,志愿者團隊里都是溫暖的人。一群氣質陽光、性格溫和、積極樂觀、健康開朗的人聚集到一起,又讓他有了力量,多出了一些熱情和不知道哪里來的責任感,驅使他去多做點事情。
作者為機工戰略研究員,編輯: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