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產品思維模型主理人,穆寧。
今天我會為大家介紹一個產品經理使用最為廣泛的思維——演繹思維。
我會用一個非常生動的案例:“你組織了需求評審會但是沒人來,該咋辦?”為大家講解,幫助大家深刻理解演繹思維。
相信我,非常有用。
首先,先簡單介紹下演繹思維的概念。
演繹思維是產品經理必須具備的最基本思維,其把一種一般規律應用于一個個具體事例,再運用原理和規律得出結論。
運用已經被證明了的原理、規則和規律,通過分析已知信息得出結論,可以降低錯誤出現的概率,提高思維的精準度。演繹思維模型如圖所示。
在大多數情況下,公司通常不會讓剛進入產品工作領域的新人接觸戰略層面或業務發展層面的討論與決策,而會通過培訓、公司內部文件下發等形式,將公司的業務發展動向與戰略規劃中的一小部分信息傳達給普通員工。
此時,雖然新入職的產品經理不了解公司戰略層面或業務發展層面的具體情況,但并不妨礙其制定一款新產品的業務規劃:
根據公司所傳達的業務基本信息,梳理業務目標,明確要解決用戶的哪些需求、用戶分為哪幾種,用戶的特征有哪些差異、業務場景的基本情況和觸發條件、用戶具體需要完成哪些任務、處理哪些流程等,利用已知信息和基本的分析框架與事實規律,去解決公司所下達的工作任務。
這整個梳理過程,所要用到的就是演繹思維。
如何把演繹思維應用到具體的產品設計工作中?下面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我們利用演繹思維再去解決一名產品經理日常工作中常見的一個問題:假設你組織了一次公司產品需求評審會,但是受邀人沒來參加,這個時候你該怎么做?
1. 定位問題,明確原因
定位問題需要一個主邏輯,我們選擇會議信息的“發送——傳遞——接收”流程作為分析問題的主邏輯。
(1)會議信息沒有有效發送:由于分組問題或網絡延遲,導致有些參會者沒有收到。產品思維模型——產品經理能力進階方法與實踐
(2)信息沒有有效傳遞:推送方式沒有覆蓋所有參會者,比如在微信群內通知參會人員,但有些參會者并未在微群內。
(3)會議信息沒有有效接收:這種情況一般是參會者已經接收到了會議信息,但是沒有如期參會,主要原因:
有其他更重要的會議與該會議時間沖突;
原本要參加人員在瀏覽會議主題及簡要內容后,對會議內容不感興趣,不想參加;
對會議發起者抱有成見,不便參加;
之前多次沒有參加會議,但沒有被發現,同時也沒有被部門處罰,所以這次也不想參加。
2. 分析原因,設計方案
(1)針對會議信息是否有效發出與傳遞:可以完善會議通知方式及渠道,在會議信息發送給所有參會者后,需參會者收到會議信息反饋,以確認收到。
(2)針對會議信息是否有效被接收:在會議開始的前一天,再次與所有參會者確認會議時間,以防與其他會議時間沖突或參會人員忘記參加。
(3)針對參會者對會議組織者有成見拒絕參會:第一時間拉動其與雙方共同上級進行溝通,提升該參會者的責任心。
(4)針對參會者因為對會議內容不感興趣或不重視而拒絕參會:會議發起者需進一步明確會議主題,并簡化會議流程,提升會議效率,縮減會議時間。
(5)針對參會者多次未按時參加會議同時未受到處罰:在部門內建立會議考勤與處罰制度,制定相應規則,在每次會議前統計出勤情況,對未出勤人員進行記錄,隨未出勤次數累計而加重處罰。
3. 效果反饋,復盤迭代
(1)針對制定的相應規則,對后續實際參會情況的表現進行記錄,并做到全面、如會議平均時長、平均討論議題數、會議平均參與人數、部門整體會議出勤率、單個人員會議出勤率等。
(2)通過對不同優化方案的實施,記錄相應數據的不同提升效果。
如優化會議推送方式與渠道,使用增加收到會議信息的回復確認信息等方法后,對部門整體會議出勤率、單個人員會議出勤率的影響效果是否顯著。
(3)針對不同優化方案對參會情況的不同提升效果,復盤反思如何對優化方案進行修改及迭代,以達到預期的提升效果。
例如,若采用紙質版統計出勤的形式對出勤率提升效果不佳,則可將其修改為采用線上協同文檔的電子版出勤的形式,并每周進行通報,記錄采取該方案后的實際提升效果。
演繹思維的應用過程是產品規劃的必經過程,無論是剛進入各行業領域的產品經理新人,還是深耕行業多年的產品經理專家,都應該掌握演繹思維。
演繹思維分別從用戶視角及業務視角去分析產品規劃的思路,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同理心及業務場景設計的能力。
你,學會了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產品思維模型”(ID:muningtalk),作者:穆寧愛喝vodka,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