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23日,都是世界讀書日。
每到此時,都會有人在社交網絡曬出自己今年讀過的書。數目從十幾本到上百本不等。看著別人的戰績,我相信多數人心中的感覺大概跟我一樣:驚訝中帶著疑惑,敬佩里還透著傷感。
敬佩與疑惑,顯而易見——
在這個視頻段子滿天飛,酒吧夜店滿地堆的娛樂至上時代,居然還有人維持著白天搬磚、夜里讀詩的old school生活方式。
而說傷感,其實是因為,大家都知道自己已經被碎片化的無用信息填滿,也多多少少想改變。但,現實情況卻讓人覺得有些無奈。
這種無奈可以總結為,人們對精神世界的渴望,和零散閱讀時間之間的矛盾。而更可讓人惱火的是,很多人發現:
就算給自己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自己仍舊讀不完一本書。
讀書這件事的重要地位,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已經快“名存實亡”了。
每一次我們發下宏愿,這周要讀完xxx。結果總是,只有書架,還記得我們買下那些“名著”時的雄心壯志。
這種事并不罕見,但很多人,并不認命。
半個世紀前,加西亞·馬爾克斯寫了一本叫做《百年孤獨》的書。
半個世紀后,這本魔幻巨制被讀者奉為“全世界最難讀完的書”。
豆瓣網友tennyson對這本書的評價是:
確實起到了很好的催眠效果,每當我糾纏于這個奧雷利亞諾是哪個奧雷利亞諾的時候就倦意襲來倒頭就睡。
《百年孤獨》難讀,世所公認。
當那些不斷重復的冗長人名、跳脫混亂的情緒心思、艱深晦澀的譯制語言一起出現在一張a5大小的紙張上時,任何長文字閱讀障礙都能被理解。
據說,馬爾克斯為了寫完《百年孤獨》,抽了3萬根煙;而堅韌的讀者為了讀完它,所付出的努力,遠超于此——
多年以前,有一個大聰明想出了用word查找替換功能,把書中難記拗口的人名換成“趙四”、“劉能”、“謝廣坤”的妙招。創造了《百年鄉愛》、《鄉村孤獨》。
多年以后,仍有人在效仿他的記憶法,把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關系譜一一列出,貼在墻上,配合閱讀。
有人拿出理科生的辦法,把書中跨越百年的情節做成思維導圖。
翻開書,對著導圖理清現在的“奧雷里亞諾”是第幾個“奧雷里亞諾”。
面對這樣的書籍,很多人最后都會選擇擺爛——
不要記憶、不要懷疑、不要深思、不要問人為什么會飛走,也不要管失眠究竟會不會傳染。
總之,趕緊讀完拉到。
他們從入門到掙扎,從努力到放棄的樣子,讓人哭笑不得。
在豆瓣,《百年孤獨》一點也不孤獨,它和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普特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并稱,壓倒讀者的三座大山。
人們從這些書的身上飽嘗挫敗的滋味。
甚至因愛生恨,在豆瓣發起了“后悔書”話題,把所有折磨自己的書大掛特掛。
或許很多人覺得,讀不下去書是自己不對。因為自己根本就沒有讀書的意愿。每當想到那些沒拆封的書,心中的馬孔多,就陰雨連綿。
但事實上,這種emo是有害健康的。
因為,讀書有的時候,跟談戀愛有異曲同工之妙——你無法靠意志左右你們的關系。
書跟讀者,也需要緣分。
網友@冥王星 在微博上講過一段往事。
大二的某一天,他苦于古代文學理論著作的折磨,來到書店里閑逛。
在一個角落里發現了一本十分古怪的圖書。
作者是一名叫做森見登美彥的日本人。書名也讓人不知所云——《四疊半神話大系》。
隨手翻了兩頁之后,他發現這本書相當有趣。
然后接連買了同一個作者所有的書,幾乎都是一天之內讀完。
在他看來,這些書對自己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是不需要多努力就可以讀完的。
所以,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也許那些你讀不完的書,根本就跟你“八字不合”。
每個人都有與自己閱讀興趣相配的書——
喜歡哲學的人,可能會覺得《悲劇的誕生》精彩萬分,而《挪威的森林》無聊透頂;
喜歡歷史的人,可能會覺得《歷史研究》干貨滿滿,而《古希臘神話》貽笑大方;
喜歡詩的人,可能會覺得惠特曼是永遠的神,而喬伊斯不知一哂;
我們形容一個人說話無聊,會說ta“像念經”。
而僧人們卻覺得“經”,就是這個世上最美的語言。
我們不必為了跟別人一樣讀過某本書,就逼自己去讀那些自己“八字不合” 的東西。
何況,我們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也會對同樣的書,有不同的觀感。
從前一口氣讀完村上春樹“青春三部曲”的人,現在也許寧愿去讀一些“親密關系指南”。
況且,讀不下去書的你,并不是一個人。那些民國大家,也有讀不下去書的時候。
胡適的日記中就透露過自己讀書失敗的經歷:
“7月4日,要先讀完手邊的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p>
“7月5日,打牌?!?/p>
“7月6日,打牌?!?/p>
“7月7日,打牌?!?/p>
“7月10日,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么可以如此墮落?!?/p>
所以讀不下去的書,別在意。
畢竟你“墮落”的樣子,還挺有“民國風骨”的。
例如羅振宇在《閱讀的方法》里寫的:
“我們發明書籍,是為了給予一個‘未完成的人’以知識和閱歷,助他成為更好的自己?!?/strong>
是呀。
書,并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但書的力量,是潛移默化的。
還記得我們剛才說的那位叫做冥王星的網友嗎?他的故事還有后半段。
看完了森見登美彥所有的書,他開始欣賞湯淺政明監制的同名動畫。
并且一發不可收拾地投入了動畫行業?,F在,古代文學專業出身的他,正在游戲公司寫人設腳本。
那本古怪的書,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因為閱讀而讓人生發生改變的故事,還有很多。
比如奧運冠軍鄧亞萍當年進入劍橋學習前,薩馬蘭奇為她寫了推薦信。在她看來,自己能得到這樣的機會,就與平時的閱讀習慣有關。
她最初上大學,連英語的26個字母都寫不全。但不認輸的她,每天都在一點一點的閱讀英語書。4年下來,積累了不少英文能力。
這在當時確實沒有什么特別的用處。但這卻讓她在多年以后,有能力,去寫一封邀請薩馬蘭奇的英文郵件。
如果她連英文都表達不清楚,老薩不可能理解她,就更談不上寫推薦信。
如今,鄧亞萍依舊熱愛閱讀,因為讀書在不經意間,曾為她開出過另一條路。
而正是她平時看似不經意的“小努力”,在機遇來臨時,起到的重大作用。
其實大多數人都對閱讀的意義頗為認可。現在的我們,對任何事都有可能不滿意。但很少有人會不滿意自己讀書的樣子。
在羅胖看來,現代人要讓自己滿意,可太難了——
領導夸了還想要升職加薪,名校畢業還想要創業成功。我們似乎永遠都處于“未滿”的狀態。
但讀書不一樣,不管讀多讀少,不管躺平著讀,還是吃著飯讀,甚至扣著腳丫子讀。只要我們為讀書做一點小努力,就會對自己很滿意。
讀書,就是成本最低的,讓自己滿意的方式。
而這件事的前提是:我們要找到一本跟自己“五行相生”、“八字合拍”的“對的書”。
為了讓人們順利地讀到那本對的書,總有人在“負重前行”。
例如“得到”連續三年,每年4月,都會發起一次叫“423破萬卷節”的活動。
每次活動都會發布一張年度書單。
今年,得到也準時推出了十本聚焦于中國作者、中國議題精心挑選的書籍。
題材之廣泛,從公路旅行到通俗寫史,從醫學散文到京劇科普......
作者的職業也“五花八門兒”,有大學教授、礦工、80多歲的奶奶、診室醫生、好奇心日報的創始人......
對什么感興趣,我們就挑什么來讀。
不僅如此,還有人為了讓我們愛上閱讀,筆耕不輟。
讓我們再次將目光轉回羅胖的新書《閱讀的方法》。
這是一本奇特的書,它串聯了160多部著作里的高光時刻。
而我們要做的,是絕對不要從頭到尾,正襟危坐地把它“讀完”。
因為被“讀完”的書,總會被重新放回書架。
而這本書應該隨便地仍在床上、沙發上、茶幾上、書桌上......
什么時候瞄到,就拿起來隨便翻一頁,掃上一眼。如果不喜歡,就再隨便翻一頁。直到你覺得“剛才那段好像還不錯”。不管讀了5分鐘,還是2小時,只要自己覺得滿意,就行了。
閱讀是為了什么?
很多人覺得讀書可能是為了讓自己“看上去很博學”。但事實上,帶著這種心情,我們是不可能讀下去書的。
書的真諦,在各種不經意之間。
羅胖不喝酒,有一次被朋友說“你體會不到我們酒友之間的樂趣”。
他回答,“能啊,就是‘五花馬,千金裘’唄。”
所以你看,讀書其實就是為了有趣。
羅振宇在介紹《閱讀的方法》的時候,講過一個段子:
以前讀《悲劇心理學》,翻了幾頁,看不下去,于是不再看。
但通過這本書,他知道了朱光潛是他的安徽老鄉。
這是什么不得了的知識嗎?
不是。但這很有趣啊。
有趣,就是正義,因為有趣你才有可能去糾其本質,追本溯源,獲得更多。
《閱讀的方法》這本書像一個閱讀界“行為藝術”,而羅胖本人,就是那個策展人。
在這本書里,你可以遇到更多的書。也隨時可以從這本書,跳去別的書里。
也許跳著跳著,你也在不知不覺間變成了一個超脫的、通透的智者。
比起“結論”,這本書更像是“方法論”。你不必愛上這本書,但也不妨把它買來,像拆盲盒那樣,閱讀一下。
也許你會覺得這很有趣。
也許你就從此,找到了那本對的書、那個對的段落、那句對的話,甚至是那個對的字眼。
就像辛波斯卡的詩里寫的:
每一個開始
畢竟都只是續篇,
而充滿情節的書本
總是從一半開始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