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2日,新光維醫療第二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作為專注于醫用內窺鏡攝像系統及3D圖像成像產品的生產與研發,新光維醫療核心產品包括一次性電子內窺鏡和重復使用內窺鏡等,能夠在臨床中快速對患者臟器病變進行觀察、診斷,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病人的痛苦。
目前,新光維醫療已有4款一次性電子內窺鏡產品獲批上市,并有9款產品在研發和臨床測試階段。
與2021年9月遞交的招股書相比,新光維醫療此次補充了2021年全年營收。招股書顯示,公司2020-2021年收入分別為3222.2萬元和6961.8萬元。
對于一家6年的初創醫療器械公司而言,新光維醫療的業績正實現快速增長。這不僅為公司吸引來了醫療器械巨頭美敦力等頭部戰略投資者外,還獲得了高瓴、禮來亞洲基金、經緯、Hudson Bay、Prime Capital和新華資本等機構的青睞。
新光維醫療由陳東博士和張一博士于2016年創立,總部位于蘇州工業園區,專注于一次性內窺鏡生產研發。目前已有4款獲批產品和9款研產品,具備內窺鏡、超高清醫用成像、3D醫用成像等領域技術積累。
據介紹,新光維是中國唯一一家4K內窺鏡成像系統和4K內窺鏡鏡體均獲得FDA批準的公司。
創始人陳東于2004年3月獲日本群馬大學頒授工學博士學位。2004年至2011年,陳東在日本奧林巴斯株式會社任外科內鏡開發部副課長,參與醫用外科內窺鏡的研發。
2011年,陳東回國,任奧林巴斯臨床事務部部長,負責內窺鏡相關產品的學術推廣和臨床研究工作,直至2019年出任新光維醫療董事。
到今天,45歲的陳東,已在醫用內窺鏡行業擁有超過17年的經驗。
聯合創始人張一博士在醫療器械領域的經歷也可謂十分精彩,他曾在2002年任微創醫療COO和CTO,三個月后就升任總裁。
2006年,張一擔任大冢制藥中國投資公司董事長,兩年內實現大冢集團中國區扭虧轉盈;2020年,他二次創業成立的沛嘉醫療與其夫人葉萍創立的加奇生物在2018年完成合并后,登陸港交所。截止今天,沛嘉醫療市值為46億港元,最高時曾超200億港元。
如今,張一與陳東聯合創辦新光維醫療,瞄準了國產內窺鏡市場。
內窺鏡是現代微創外科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技術之一。
早在19世紀,人們便有了借助自然光、鏡片,觀察動物或人體內部構造的設想。然而受限于材料科學,20世紀前以硬質金屬為主要構造的內窺鏡在臨床診斷中為病人帶來了額外痛苦,廣為詬病。
直到1954年,英國科學家霍普金斯等人發明了光導纖維技術,南非希爾朔維茨(Hirschowitz)醫生則根據該技術制造了全球第一臺纖維光學胃十二指腸鏡,這也是公認的全球首款軟性醫療器械產品。
如今,內窺鏡應用場景多元,可以幫助醫生篩查、診斷疾病,已成為輔助進行微創手術不可或缺的醫療器械。
到了近十余年,為解決內窺鏡檢查和治療中的交叉感染問題,多家企業轉向研發一次性內窺鏡,以提高安全性。
盡管一次性內窺鏡具備多重優勢,但相關產品打入國內市場的進程較海外市場晚了數年,同時期的國產化產品也獲批坎坷。
全球首款一次性內窺鏡由丹麥安保(Ambu)公司于2009推出,但直到2015年才在國內獲批。同時,同類產品的國產化在近幾年加速推進。
資料顯示,2020年前,國內僅有2款海外產品獲批。2020年至今,新光維醫療與普生醫療、安清醫療、幸福工廠以及北方騰達多家企業的共計19款一次性內窺產品相繼獲批上市。
盡管國內一次性內窺鏡市場尚處于初級階段,市場預期卻是巨大的。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全球一次性內窺鏡占整個內窺鏡市場2.6%,而中國對應占比僅為0.2%,預計這一數字到2030年上升至15.0%。且在2020年至2025年的復合年增長率高達107.6%,到2030年市場規模將增至人民幣93億元。
實際上,一次性內窺鏡的價格并不算便宜,新光維醫療的進入,讓患者有了更多可選項。
資料顯示,丹麥安保Ambu支氣管鏡售價在3500元至9000元,普生醫療售價在6500元至12800元,華芯醫療則在7000元至8000元,而新光維同類產品的售價在3000元至5000元人民幣,納入醫保后,這一數字或許會更低。目前,國內部分地區例如福建等地,已將市面上幾款一次性內窺鏡產品納進醫保范圍。
新光維醫療聯合創始人張一曾在融資時表示,“未來幾年,內窺鏡產品將實現從‘重復使用’到‘一次性使用’的突破,新光維醫療未來也會成長為全面布局內窺鏡及相關領域創新產品的平臺型企業,實現高品質產品國產替代。”
數據顯示,2020年和2021年兩個財政年度,公司收入分別為3222萬元和6961萬元,同比增長116%。
然而,醫療器械的高投入、長周期的特點也在新光維醫療招股書中體現。2020年、2021年的研發開支分別為823.7萬和1564萬元人民幣,凈虧損高達3057萬元和5.25億元。
面對高昂的研發成本和不斷加劇的競爭格局,托闊融資渠道對于新光維醫療而言至關重要。
2020年,全球范圍內,一次性內窺鏡由Ambu和波士頓科學占據,二者分別占57.3%和19.1%;國內市場由Ambu(35.7%)、幸福工廠(29.2%)、普生醫療(26.2%)占據。
據招股書,赴港上市后,公司將當前57名國內、14名海外銷售團隊,擴大至2025年的合計超300名的規模。
盡管業績數據承壓,新光維醫療卻能在資本市場持續受到一線機構青睞。
據招股書,新光維醫療在上市前的股權架構中,創始人陳士直接持股33.77%,并通過新圖管理持股7.16%,通過瑞城香港持股2.29%,最終合計持股43.22%;聯合創始人張一持股21.68%,兩人為公司第一、第二大持股者。
機構投資者中,高瓴資本旗下的HFVG-VHK,直接持股4.28%,并通過邦瑞持股1.12%,合計持股5.40%;經緯創投的通過杭州創乾,持股2.78%;禮來LAV通過 LAV Scivita持股2.59%,蘇州禮康持股1.6%;涌金資產旗下的DBCMF HK Limited持股0.93%、DBSMF HK Limited持股0.26%;新華資本持股0.48%。
2021年4月,新光維醫療以33.6億元估值進行了近4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領投方包括高瓴創投、禮來亞洲基金聯合,經緯中國、美敦力、成為創伴、韋豪創芯投資跟投。
就在A輪完成不到4個月時間里,新光維醫療緊接完成了4億元B輪融資,融資后公司估值68.5億元,相較A輪翻了2倍。
B輪的資方陣營中,再次見到了高瓴、經緯、禮來亞洲基金的身影,同時出現了另類資產投資公司Hudson Bay Capital,后者曾投出雍禾醫療、北海康城、康方生物等醫療界搶手的標的。
近年來,高速增長的內窺鏡市場成了資本的必爭之地。
2021年9月,腔鏡生產商阿酷育獲得中信醫療基金億元B輪融資;2021年7月,歐譜曼迪獲得春華資本億元投資;2021年6月,博盛醫療獲得陽和投資、澳銀資本Pre-A輪融資。
同時,港股及A股成本為了該細分賽道的理想退出區。
此前在科創板上市的南微醫學當前估值144億元;創業板上市公司開立醫療市值117億元;2021年11月在科創板上市的澳華內鏡市值59億元,君聯資本、啟明創投、千驥資本為其投資方。
關鍵詞: 醫療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