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面對用戶越來越多元化的視聽需求,長視頻平臺的會員管理正在從粗放爛漫的“伊甸園時代”,進入到細顆粒度的“農耕時代”。按照會員意愿提供合理的服務,走精細化會員運營之路,或許是長視頻平臺未來的發展方向。
“云禾快點解脫吧,上一次這么萬眾一心的還是素素跳誅仙臺”“大尾巴魚什么時候才能認出阿紀就是云禾”“感覺仙姬馬上就要黑化了”……微博、豆瓣、朋友圈等各種社交論壇中,無一不是《與君初相識》劇迷的身影。
然而,在這些劇迷熱火朝天討論劇情發展的同時,他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更新速度能夠加快一些。不少劇迷紛紛表示,在喜愛的網劇沒有更新的日子里,自己最大的樂趣就是把之前看過的重要片段反復播放,預告片也是刷了又刷。
催更,成為一些深度用戶的共同心愿。撰寫催更語錄、評論區發布留言、催更文學打熱搜,催更方式花樣百出。甚至有人開始懷念起超前點播:“我愿意花一根雪糕錢,提前看到新的幾集內容。超前點播不在的日子里,想它,還是想它。”
離開超前點播的半年里,用戶并沒有感到幸福。但對于視頻平臺們而言,始終都沒有放棄探索滿足用戶更多元化視聽需求的可行性路徑,只不過就現有條件而言,背后需要協同多方資源的“加更”,或許同樣會讓平臺陷入兩難之地。
觀眾對《恰似故人歸》《我叫趙甲第》《親愛的小孩》等熱播劇的渴求,自然是視頻平臺樂于見到的,因為這足以證明這樣一件事情:那就是優質IP和內容,是吸引用戶最重要的“磁場”。但面對用戶強烈的“加更”要求,視頻平臺似乎也有著難言之隱。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豹變》,對于視頻平臺來說,排播是一個復雜且嚴肅的工序,會牽涉到多方合作伙伴的協同,包括片方介質的準備、平面和視頻物料生產、廣告招商等各個方面,并不是剪輯后上線這般簡單。
而在劇集之外,視頻平臺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內容形式,如綜藝、電影、紀錄片、少兒節目等。這樣的內容構建,為的就是要全面考慮到平臺上數以億級用戶群體不同的試聽需求。平臺的資源要進行統一調度,很難就單一項目滿足用戶的任意需求。
“一般情況下,視頻平臺頭部劇集的排播計劃,基本可以滿足90%以上的會員用戶的訴求。很多用戶也并非每個更新日都有時間追劇,大部分是在節假日才能看劇放松。”該業內人士表示,“當然,對于剩下的10%重度用戶的急切需求,平臺也在努力尋找滿足之法。”
但對于這部分愿意通過付費提前解鎖劇集的重度用戶來說,“超前點播”的取消讓他們的追劇之心無處安放,即便是幕后花絮、預告片的放出也不能平撫。視頻平臺亟需做的,是要找到一條新的釋放路徑,來滿足這10%重度用戶的觀劇需求。
這便有了優酷以其獨播劇《我叫趙甲第》的試水,推出一種全新的“非收費”觀看模式:VIP會員可以通過邀請5名好友助力,提前獲得觀看23、24集的權益。當然,用戶可以自主選擇是否參與活動,即便不參與也不影響正常追劇節奏。
只不過與此前“超前點播”剛上線時的境遇大抵相同,這種“邀請好友助力”的新模式同樣也是飽受質疑,甚至有個別人將其與拼多多“砍一刀”進行類比,這些妄議不免會引來媒體和監管部門的關注。
但需要看到的是,這種“邀請好友助力”的模式,不涉及活動發起人、被邀請人等任何一方的消費行為,如果非要在這個活動上加一個“心思”,或許是優酷想在為用戶提供解決方案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一下平臺的日活。
當然,大面積“加更”也會給平臺帶來另一個頭疼的問題,那就是盜版的發生,這是超前點播所經歷過的。“爆款劇”出現后,其他內容平臺會快速出現各類劇情切片、剪切合集,版權保護壓力下,長視頻平臺需要花費極高的人力、物力、財力等代價去維權。
對于這樣短期內無法根治的行業問題,不少從業者也在呼吁,盡管超點、好友助力在當下環境中可能都算不上是完美無缺的工具,但還是希望用戶們能夠理性看待服務背后的邏輯,那就是在完全自愿的原則下做出選擇,并能夠在體驗過程中尊重原創版權。
與此次催更文學一起登上熱搜的,還有取消已達半年之久的“超前點播”。之前,一些用戶對于超前點播的“嫌棄”在于,他們認為,這項功能其實是對已有會員價值“含金量”的一種稀釋。
對此,上述業內人士無奈解釋到,平臺在購買版權或自制項目時,百分之七八十的成本在上線前就投入出去了。“超前點播或許能攤平部分成本,但加更內容的上線同樣也需要幕后多方協調和制作成本,特別是平臺還要冒著被輿論曲解的風險,這些都是成本。”
對于是否是對會員價值的削減,該人士進一步解釋道,“無論是甜寵劇,還是合家歡,亦或是都市劇場,比如《慶余年》《三十而已》《新居》《人世間》《覺醒年代》等,平臺的初衷始終都是希望提供越來越多優質內容,盡可能滿足不同會員的口味。”
在今天的消費領域當中,無論線上的互聯網/科技公司,還是線下實體服務機構,似乎已很難找到一家完全不涉及“會員制”的企業。隨著社會商業的不斷進化,這些擁有會員制的企業大多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對新老會員進行分層管理。
比較典型當屬銀行這樣的金融機構。一般情況下,銀行會根據持卡客戶的資產情況將其劃分為普卡、金卡、白金卡、鉆石卡等幾大類別,不同類別持卡用戶所享受到的會員權益各有不同,比如金卡客戶要比普卡客戶所能覆蓋到的信用額度、增值服務更多,但同時,前者支付的年費也會更高。
除了銀行之外,山姆、Costco等大型超市同樣也會基于用戶的使用頻次、物理距離等維度進行類別劃分,并對應推出不同面值的會員卡。此外,環球影城、迪士尼樂園等主題公園也會以用戶的“時間敏感度”為基礎,推出定價更高的各類速通票。
但有意思的是,同樣是為了迎合用戶/會員,以喜茶、奈雪的茶為代表的新茶飲近一段時間紛紛降價,卻遭來人們對商品質量的質疑。此外,還有優酷為已有會員推出的免費活動好友助力看劇被噴。
可以看出,會員管理一直是商業領域中的一門藝術。單從服務定價這一點來看,企業針對不同會員群體的即時需求、長期需求而對位推出的服務,無論定價過高,還是定價較低或是干脆免費,都有可能衍生出一系列問題。
對于企業更愿意將會員分層服務背后的深層邏輯,一位資深從業者告訴《豹變》——
首先是“玩起來”。有些企業會定期輸出一些科普類小知識,有些企業會結合節慶上線一些裂變小游戲,這些方式其實是企業通過與會員互動,將用戶對產品使用的積極性調動起來。
其次是“真真正正的實惠”。這里的“實惠”并不僅僅指定價上的調整,還有企業是否可以為會員提供某些更有吸引力的稀有產品或服務,甚至是針對這一會員群體的專屬體驗。
最后是通過分層服務,讓用戶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比如有些企業會在線下舉辦沙龍、講座、聯誼等活動,為會員建立起一個新的社交圈子,促成用戶的自我認同和對企業的好感。
新的歷史階段自然需要新的做法。畢竟,隨著全球市場從“流量”轉入“存量”,以及各行各業用戶管理邏輯的變革,沒什么比用戶的喜怒哀樂更加重要了。就這一點而言,國內外流媒體企業Netflix一直在做積極的嘗試。
最直接的體現,便是會員三大等級的分化:基本會員、標準會員、高級會員。
反映在會員費用上,僅以月費來看,這三類會員的月費分別為9.99美元、15.49美元和19.99美元,且對應的畫質和解析度也各有不同。盡管Netflix對全球會員等級劃分相同,但基于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實際情況,具體收費標準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內容衍生服務方面,《魷魚游戲》全球爆火后,Netflix立即著手同名游戲的開發。用戶對內容及IP的延展消費,包括了對優質原創內容商業溢價的進一步釋放,影視內容游戲化成為承接這種商業訴求的重要載體。
過去數年來一直堅持拒絕引入廣告業務的Netflix,今年一季報發布后宣布要重審廣告對于會員服務的價值。與此同時,一向低調如Netflix、Disney+這樣的國際流媒體巨頭,也開始一反常態舉辦線上粉絲活動,來保持與會員的積極互動。
盡管與Netflix的商業模式、所處消費環境不盡相同,但國內在線視頻行業也在潛移默化發生著變化:供、需兩端不斷細化的匹配度,讓會員增值服務成為頭部視頻平臺不斷深耕的“最大公約數”,平臺也在不斷從用戶需求的細分、內容能力的輸出尋找動態均衡點。
會員制度的經濟學底層邏輯,不再是“免費”、低價主導,而是構建起一種新型的“契約關系”。正如會員經濟概念開創者羅比·巴克斯特在《引爆會員經濟》中所描述的那樣:會員經濟會越來越蓬勃,是因為它“在企業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了一種可持續可信任的正式關系”。
從此前長視頻平臺陸續推出的會員搶先看、自動跳過片頭廣告、多終端訪問、暢享1080P清晰度、杜比視聽、下載特權、超前點播、優享客服,甚至是此次被推上熱搜的“邀請好友助力”等種種會員權益,這背后無不是平臺精細化運營的意識體現。
借用著名產品人梁寧所說過的一句話:“在今天,數據化、標簽化、信用化程度越來越深,依靠信用和責任的力量,才有可能打造深度關系的共同體,在激烈的競爭里,彼此守護。”
對于視頻平臺而言,會員管理正從粗放爛漫的“伊甸園時代”,進入到細顆粒度的“農耕時代”。按不同會員的意愿合理匹配服務,走精細化會員運營之路,或許才能讓會員與平臺不再是“流量”與“資源”的關系,而是互為“歸宿”的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