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白墻,一把木椅,一幅《科學與文化》的書法作品,構成了一支百萬視頻的全部背景要素。
一個答粉絲問的Q&A視頻,上線后沒多久便收到了鋪天蓋地的彈幕問候。
很難想象,這支百萬視頻的主人公是一位86歲高齡、滿頭白發的耄耋老人。
在頒獎典禮上,他神采奕奕地自我介紹:“大家好,我是研究深海的,特別高興獲得2021年嗶哩嗶哩百大UP主的光榮稱號。”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洋地質學家、同濟大學教授,是這位老人的另一重身份。在他看來,在學術領域摸索鉆研和面向大眾科普深海,都是極為重要的事。
很多時候,他的生活節奏甚至比年輕人更加爭分奪秒。
深海到底有何種魔力,讓八旬老人依然充滿少年般的激情去追尋和探索?
在互聯網走紅,對一貫在線下深耕科學研究的汪品先來說,是極為新鮮的體驗。
2021年6月,汪品先入駐B站,不久后便收獲140多萬粉絲;在他已更新的51個視頻中,最高一條視頻播放量高達380多萬。
這意味著,至少有上百萬人在線聽過汪品先院士的課。一輩子都在學校授課的他,看著網上的數據驚喜交加。
“當時那個彈幕就像下雷雨一樣嘩啦啦都出來了,當我看到大家在彈幕上喊爺爺、爺爺時,感覺特別親切?!?/p>
就像是交了很多年輕朋友一樣,汪品先對于海底世界的分享毫無保留,并且樂此不疲,因此一度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科普老頑童”。
視頻里,從百慕大三角的秘密到世界上有沒有海怪,再到海底火山爆發的科普,他總能用深入淺出的話語,在三五分鐘之內就把真相梳理清楚。
很多網友在評論區留下了這樣的感嘆——“小時候被未解之謎騙了好久?!?/p>
在他的帶動下,虛心求學的年輕人們掀起了一股“深海學習熱”。
彈幕、評論區隨處可見網友們的討論,時而有觀點上的沖突,也會在和而不同的氛圍中找到共通點。
視頻底下熱心網友的討論/圖源:B站
好的文化自帶兼容并蓄的能力,而一名有經驗的好老師,更是具備讓復雜的知識雅俗共賞的能力。
與很多對“流量”保持警惕的同行不同,汪品先始終認為“科學家應當走上臺去?!痹谒磥恚偷米〖拍目茖W研究和聚光燈下的網紅體驗,這兩樣事情并不矛盾。
他常說,“華夏振興是需要軟實力的,而科普就是軟實力。海洋科學需要更多的人才,來共同探索這個地球上三分之二的財富?!?/p>
為了做到這一點,平時連手機都很少用的他,決定利用互聯網帶來的影響力,消除大家對“科學枯燥”的誤解,同時幫助年輕人打開視野。
汪品先院士科普“海洋的頭號垃圾”/圖源:微博
這位一生埋頭科研工作的銀發老人,將最前沿先進的海洋科學滲透進了年輕人的知識體系中。
越來越多的人在網上沖浪時,不僅親身感受著學術研究與大眾科普的“兼容之和”,也在一點點探索著敢于上天入地下海的科學精神。
恰恰是像汪品先院士這樣懷抱著“和而不同”思想的人,才讓看似晦澀的科學知識得以在文化氛圍中煥發新生,一步步構建出這個人人皆有所學的和諧時代。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憑借一股敢為人先的勇氣,暮年的汪品先書寫了一段又一段的海洋傳奇故事。
1999年,也就是中國正式加入國際大洋鉆探計劃的兩年后,汪品先便以首席科學家的身份,成功主持了中國海區首次大洋鉆探。
那一年,他63歲。
1999年,汪品先院士作為首席科學家設計并主持南海大洋探鉆
當時,中國在國際深海學術屆尚處于弱勢地位,亟需突破性的發展。帶著與祖國和衷共濟的信念,汪品先作為當時船上年齡最大的成員,帶領團隊實現了中國海區深??茖W鉆探零的突破。
時至今日,汪品先仍然記得船長下令開鉆時,中國國旗冉冉升起的畫面,“那個意義,超出了科學的范疇?!?/strong>
也正是在登上大洋鉆探船的那一刻,他覺得自己終于找到了真正的人生方向,一場“老人與海”的冒險才剛剛拉開序幕。
2018年,汪品先乘坐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9天內3次下潛至南海1400多米深的海底。
那是一次并不輕松的探險,“在深潛器里,我們只能像蛤蟆一樣貼在球形表面上,透過窗口觀察采樣記錄,蜷縮的姿勢極其難受?!?/p>
彼時的汪品先,已是82歲高齡。從深海上來之后,他興奮得像淘到寶物的孩童,眼里閃著光。從1978年第一次聽聞“深潛”到2018年三下南海,從盛年到鶴發,他足足等了40年。
更讓他激動的是,以往進行南海科考航次任務都是乘坐外國的船,而這一次乘坐的是中國自主研制的載人深潛器。這是屬于汪品先“愛麗絲漫游仙境”般的經歷,更是中國海洋事業發展振興的勵志故事。
深海勇士號模型
三下南海深處探尋海洋奧秘,耄耋之年親赴一線,為國家、為科研、為夢想,三者合一迸發出了能量巨大的“和諧之力。”
再苦再難的深??蒲?,也會被科學家的開拓精神所征服。正是這樣的內外“相成之和”,才一次次書寫了“老人與海”的高光時刻。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寫到,“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p>
這也是汪品先在論文中多次提到的觀點,神秘、有趣的深海世界,讓他親身感受到宇宙之大、萬物之和的力量。
正是秉持著對萬物充滿好奇的赤子之心,讓他從一個出生在上海的“弄堂小子”,成長為如今上山下海鉆科研的“網紅院士”。
要知道,上世紀60年代,國內幾乎無人知曉“海洋地質”究竟是什么。
汪品先畢業回國后,愣是用一臺連焦都對不上的雙目鏡,啃完了十幾本俄文資料,甚至還用它來研究微體化石。
去年滿85歲時,汪品先還定下了五年寫兩本書的階段性計劃。一本是從文化的角度看科學,另一本從科學家的角度來看文化。
暮年的汪品先,將心力傾注在科學與文化的研究上,堅持大眾科普、做中國自己的深海研究,為的就是一個目標——
“把現代科學和古代文明結合起來,打造新一代的華夏文明?!?/strong>
汪品先認為,科學和文化應該是殊途同歸的,即便從山腳下不同的點出發,也會在山頂相聚。
做了一輩子科學研究,他深知科學要強大、要創新,也必須與文化融合交織,相互反哺滋養才能有新的突破。
如同中國之所以能夠創造了古老而強大的文化,正是因為擁有“和力”,即融合的力量,而非“打”的力量。
“中國的古文化里面,能不能長出科學的芽呢?這就是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边@是汪品先對自己提出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