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著愛美白的女孩們,網紅防曬品牌蕉下有望叩開資本市場的大門。靠李佳琦、羅永浩等KOL帶貨走紅,蕉下與完美日記走的路線十分相似。同樣,研發(fā)能力不足、收入不穩(wěn)定等新消費公司的弱點,也在其身上顯露無疑。防曬生意未來的想象空間大嗎?蕉下還能火多久?
夏天越來越近了,陳歌已經開始了新一年的防曬大作戰(zhàn)。無論冬天夏天,她都會涂防曬霜,夏天時每隔兩個小時就要補涂一次,“耳垂、手背、腳趾頭都要抹上”。此外,遮陽傘、防曬帽等物理防曬裝備也必不可少,不管是下樓取快遞,還是遛狗,她都會裹得只剩一雙眼睛。
隨著近年來“養(yǎng)兒不防老,防曬才防老”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像陳歌這樣注重防曬的女孩變多了。靠著愛美白的女孩們,主打防曬產品的蕉下公司扣響了資本市場大門。近日,蕉下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蕉下)遞交港股招股書,中金公司、摩根士丹利擔任聯席保薦人。若成功上市,蕉下有望成為“中國城市戶外第一股”。
這是一家十分像完美日記的公司,主打她經濟,注重線上內容營銷,與李佳琦等KOL深度綁定,同時大量簽約流量明星代言人提高熱度。靠著強悍的營銷能力,2021年公司實現收入24.07億元。不過,由于營銷費用“高不可攀”,公司的利潤相對遜色,同期期經調整年內凈利潤只有1.36億元。
蕉下在年輕人心中仍然是時髦的代名詞,打開小紅書,隨處可見消費者對蕉下防曬傘、貝殼帽的討論,但它有著新消費公司的通病,研發(fā)能力和品牌力不足,過于依賴爆品,收入不穩(wěn)定。
蕉下還能靠著近年大火的“硬防曬”熱潮火多久?防曬生意還有想象空間嗎?
2012年,馬龍和林澤兩位80后男生創(chuàng)立了蕉下品牌,把主要精力放在經營天貓旗艦店上,瞄準年輕女性戶外產品市場。同年,公司推出首款防曬產品雙層小黑傘。隨后,公司又推出多款爆款防曬單品,并逐步成為中國防曬服飾的市場引領者。
根據灼識咨詢,以2021年總零售額及線上零售額計算,蕉下均為中國第一大防曬服飾品牌,分別擁有5%和12.9%的市場份額。
靠著防曬這門生意,近年來蕉下的營業(yè)收入節(jié)節(jié)攀升,招股書顯示,2019年到2021年,公司收入從3.84億元增長至24.07億元,兩年時間增長了7倍多。毛利潤則從1.9億元增長至14.2億元,毛利率逐年提升。
盡管收入增長迅猛,但蕉下的凈利潤卻不高,2019年、2020年及2021年,蕉下凈虧損額分別為2300萬、7.7萬及54.7億。同期公司經調整年內凈利潤為0.2億元、0.39億元、1.36億元。
究其原因,蕉下的銷售開支龐大,極大地吞噬了利潤空間。2019年到2021年,公司的分銷及銷售開支從1.25億元增長至11.03億元。到2021年時,蕉下的銷售收入已經接近同期凈利潤的8倍多。
如此高額的銷售成本究竟花在何處?從招股書可以看出,作為一個偏線上的電商品牌,蕉下采用的是DTC驅動的全渠道銷售體系,通過分析消費者的購買習慣、新品試銷的反饋,深入了解消費者并指導產品開發(fā)和營銷戰(zhàn)略,強調持續(xù)推出精選單品的能力。
此外,蕉下在內容營銷上也十分下功夫,公司構建了由直播、測評和軟文組成的營銷體系,覆蓋天貓、抖音、微信、微博、小紅書等平臺。招股書顯示,2021年蕉下與超過600名KOL合作,這些意見領袖在主流社交媒體平臺上共有約14億粉絲,帶來了45億瀏覽量。
《豹變》注意到,在小紅書等平臺,不少博主發(fā)布了蕉下產品的測評和推薦貼,包括防曬衣、貝殼防曬帽、防曬口罩等,這些單品也是品牌官方旗艦店中排名靠最前的暢銷單品,營銷的功勞十分明顯。
小紅書上的蕉下種草筆記
新消費品牌的另一種慣用打法——花重金進頭部主播直播間,請明星代言,也被蕉下挪用了過來。2020年以來,蕉下曾多次現身李佳琦、戚薇和羅永浩等大主播直播間。
據胖球數據,李佳琦曾在去年5月10日至6月10日的近一個月內三次為蕉下帶貨,上貨產品達7種,銷售額約2880萬。同一個月內,蕉下還在淘寶直播共合作主播63人,獲得了上億元銷售額,蹭起了直播帶貨的熱度。
成立以來,蕉下還先后邀請迪麗熱巴、陳偉霆、楊千嬅、趙露思等流量明星代言,以提升品牌在年輕人中的熱度。
DTC全渠道營銷、爆品思維、社交媒體內容營銷,這一套熟悉打法不禁讓人想到新國貨美妝品牌完美日記。在營銷上花力氣的確可以迅速提高銷量和品牌知名度,但靠營銷成長起來的品牌,往往根基不足。
有業(yè)內人士告訴《豹變》,在DTC模式下,越來越多品牌基于大平臺流量入口直接面向年輕一代消費者,頭部平臺的流量入口好比過獨木橋,流量成本只會越來越高,競爭也會日趨白熱化。在這種情況下,品牌很容易被后來者取代,進而導致有投入才有訂單的情況屢屢發(fā)生,最終陷入“不營銷沒銷量,營銷就虧損”的兩難困境中。
高度依賴少數爆品的收入結構也存在諸多隱患和風險。招股書顯示,由于蕉下堅持打造精選單品的獨特方法論,且大部分收入來自數量有限的暢銷單品,2019年-2021年,蕉下前30款熱銷精選單品產生的收入分別占總收入的99.8%、88.6%、74.1%。
對此,蕉下也坦言:“由于消費者偏好和市場趨勢不斷變化,公司無法保證暢銷單品的銷售額將會增加或保持在當前水平。如無法及時推出新的暢銷單品,銷售額和利潤可能會大幅削減,公司的經營業(yè)績可能會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一位營銷行業(yè)人士告訴《豹變》,蕉下是典型的新消費品牌,這類品牌雖然成長速度快,知名度大,但品牌力往往不足,而品牌力一方面體現為產品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體現為渠道建設能力,品牌的渠道布局越多元,抗風險能力越強,不容易在渠道變革中被淘汰。
產品力方面,蕉下的產品研發(fā)投入仍有待提升。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蕉下的研發(fā)開支約1990萬、3590萬及7160萬,分別占總收入的5.3%、4.6%、3.0%,呈逐年下降趨勢。截至2021年年末,公司的銷售開支已經是研發(fā)開支的15倍有余。
專利方面,天眼查顯示,蕉下的專利一共153項,其中外觀專利107項,實用專利28項,發(fā)明專利僅18項,可見蕉下的專利著重在審美上,而不是實用功能。公司人員構成上,蕉下對營銷的重視也明顯超過科研,公司銷售人員占比59%,研發(fā)人員占比僅14%。
此外,蕉下的產品質量也備受質疑。在黑貓投訴平臺,不少消費者投訴稱,蕉下的產品質量問題頻發(fā),出現“雨傘傘頭斷裂”“買到假貨防曬鏡”等各類問題。
消費者小齊買過三把蕉下傘,她向《豹變》吐槽稱:“我當時覺得重量輕,網上很火,周圍人都在用,就跟風買了。但是北京風大,傘面很容易被吹翻,其中兩把都是因為風大傘骨被吹斷了,用了都不到一年。”
從銷售渠道上看,蕉下九成以上的收入來自線上,線下渠道的占比很小。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公司來自于零售門店及其他銷售渠道的收入分別為0.31億元、0.31億元、0.66億元,占同期收入的8.1%、4%、2.75%,截至2021年12月21日,蕉下共有66家門店,且其中31家還是合作零售店。
由于高度依賴電商渠道銷售,一旦品牌和電商平臺合作終止,或者成本增加,店鋪流量未能增長,銷量就會受到極大影響。相比于線上線下兩條路走路的Lululemon,蕉下的銷售渠道更不穩(wěn)定。
此外,蕉下的資金也較為吃緊,截至2021年末,同期公司經營活動的現金凈額為-0.95億元,年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01億元。
對此,蕉下在招股書中表示,IPO募集資金凈額將主要用于加強產品開發(fā)和增強研發(fā)能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認知度、以及品牌識別度;加強全渠道銷售和分銷網絡;提升供應鏈管理;提高數字化運營能力;通過戰(zhàn)略聯盟、收購和投資促進業(yè)務增長;以及用作營運資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注重健康、活力的生活方式,抗衰老和皮膚保護意識日益提高,中國防曬服裝市場大幅增長。
據了解,中國防曬市場包括具有防曬功能的衣服、傘具、帽子、墨鏡、口罩、披肩、袖套等產品。防曬服飾的市場規(guī)模由2016年的49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611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5.9%。根據灼識咨詢,2026年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958億元。蕉下能夠迅速壯大,正是得益于精準地踩中了防曬這一細分賽道的紅利。
不過,防曬這門生意有著天然的短板和局限性。招股書顯示,蕉下的經營業(yè)績是季節(jié)性的,其中防曬產品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銷售較高,其他季度銷量處于低谷,單打防曬這一概念,市場天花板有限。
另一方面,商家制造的防曬焦慮和消費市場的需求存在偏差,在硬防曬、物理防曬等概念熱度下降后,防曬產品很難延續(xù)以往的銷量。而疫情多次反復,消費者戶外休閑、出門的頻率會持續(xù)下降,進而影響公司的業(yè)績。
或許是考慮到這些隱患,蕉下試圖切入戶外市場,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在招股書中,蕉下表示防曬只是公司探索城市戶外生活方式的起點,其業(yè)務已經拓展至鞋服市場,以滿足戶外活動愛好者的多樣化功能需求。
同時,蕉下將自身定位為“領先的優(yōu)質城市戶外品牌”,除了防曬產品外,公司的非防曬戶外產品包括帆布鞋、馬丁靴、內物、保暖服飾及配飾等。目前,蕉下非防曬類產品收入貢獻率由2019年的0.7%增長至2021年的20.6%。
羅琪是蕉下的忠實消費者,她坦言自己從沒買過蕉下的非防曬類產品,“蕉下主要還是做防曬傘這一塊比較出名,它家傘顏值高、花色多、比較輕,拿出去好看。我連他家防曬衣和防曬面罩都很少買。”
在羅琪看來,論防曬效果,美國高端品牌Coolibar質量更好,論性價比,OhSunny更高。她覺得蕉下給人的印象是時尚的防曬品牌,“這個品牌調性很難扭轉,做戶外產品總感覺蕉下不專業(yè)”。
《豹變》注意到,蕉下天貓旗艦店已經上線了女士連褲襪、健身鯊魚褲、內衣、搖粒絨、羽絨服等各類女性服飾,基本都是服裝領域的熱門細分品牌,但這些品類的在蕉下品牌中的銷量并不突出。以內衣為例,目前銷量最高的一款內衣月銷量為5000,而另一款鯊魚褲的月銷量也僅有3000件,對品牌的收入貢獻有限。
在這些細分消費賽道,不乏各類頭部玩家,如健身褲老大Lululemon,賣搖粒絨和內衣服裝巨頭優(yōu)衣庫。至于蕉下想要突破的戶外市場,同樣勁敵重重。目前國內外的知名戶外品牌很多,包括哥倫比亞、始祖鳥、探路者、狼爪、土撥鼠、駱駝等各類品牌,這些品牌專業(yè)領域積累接近百年,科研能力強勁。
若想從成熟的專業(yè)選手那里分一杯羹,蕉下的科研能力和品牌實力或將面臨巨大挑戰(zhàn)。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羅琪、陳歌為化名)
你看好蕉下的發(fā)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