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看點:
1、烤魚品牌TOP10出爐
2、大洗牌后,烤魚進入冷靜期
3、烤魚的“迭代與分化”
烤魚絕對是個被低估的大賽道,自2012年掀起第一股風浪之后,烤魚就以獨立品類的身份在餐飲界站穩了腳跟。
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底,烤魚市場規模已達1096億元。雖然后來又相繼出現了“酸菜魚熱”、“魚蛙類火鍋熱”,但此二者在2021年的市場規模并不算大,分別為322億、502億元。
與此同時,烤魚的熱度也極高。據《2022中國火鍋大數據報告》,烤魚在我國十大熱門城市的火鍋/類火鍋熱度榜上,絕大部分處于前三的位置,在北京、上海、長沙三地更是位列第一。
近年來,隨著冷鏈物流不斷完善,產業鏈不斷成熟,單店模型不斷優化迭代,烤魚賽道已經陸續跑出許多優秀品牌。
火鍋餐見數據研究院綜合門店數、公域平臺曝光量、口碑及好評率等維度,評選出全國烤魚品牌影響力排行榜TOP10。
▲烤魚品牌TOP10
從上榜品牌來看,半天妖烤魚以97.50的“餐見指數”位列第一,明顯高于排名第二的探魚;而排名第三~第十的品牌的“餐見指數”差距并不大。
接下來,我們就以上榜品牌為切入口,深入分析烤魚賽道的前世今生和未來趨勢。
▲烤魚品牌信息
烤魚的出現由來已久,上世紀90年代,四川、重慶的廚師走出川渝,將烤魚帶到更大的城市,彼時烤魚未成氣候,更無標準化,很多烤魚店,還兼顧賣些川菜、石鍋魚之類的產品。
到了新世紀,烤魚才有點規模,像萬州烤魚、巫山烤全魚之類逐漸風靡,大多時候,商家會在路邊支個攤,一邊烤魚,一邊吆喝,色香味聲都極為誘人。
▲較原始的烤魚模式
大眾在遠古時代味蕾記憶,似乎被烤魚激活了,至2013年,烤魚開始爆發性增長,這個時間點,與“國八條”的影響密不可分,吃喝之風整頓,小吃小喝店開始盛行,外婆家的爐魚、北京的探魚、成都的烤匠都在此年成立,在千億賽道上開啟首秀。
▲愿者上鉤
2015年,愿者上鉤以紙包魚殺入,并迅速復制,廣東的烤魚大小品牌紛紛發力,全國的烤魚品牌逐漸產生羊群效應,烤魚賽道一度達到頂峰;2016年,來自圣人之地的半天妖,無半點中庸之氣,出道即擴張,一路狂奔下來,如今竟成了體量最大的烤魚品牌。
也是在2016年,烤魚熱度逐漸下降,大小品牌開始相互絞殺,行業大亂斗開始;4年后的2020年,烤魚市場基本洗牌完成,小品牌、無品牌的餐廳開始退出舞臺,區域性品牌表現亮眼;2021年,烤魚市場再次升溫,而這一次的升溫,與之前的每一次熱都不可同日而語,存活下來的品牌,多有“抗疫基因”,而且注重線上和品宣。
一些烤魚品牌從散兵游勇變成封疆大吏,又從封疆大吏變成了一路諸侯。
北京城有江邊城外、天津有魚酷,南方粵地有探魚、愿者上鉤和魚當道,西南有烤匠、長江三角洲有爐魚、中原有花千代,半天妖則是全國跑,繪制著“烤魚帝國”的雄偉版圖。
▲多個烤魚品牌
經歷了十余年發展,烤魚面臨的客群已經發生重大變化,Z世代、女性消費者、小鎮青年,成為各品牌的主流顧客。
在這一過程中,烤魚界也在不斷迭代。
如今,主打活魚現烤的品牌,如烤匠、花千代、愿者上鉤、令狐沖、魚酷,還有采用冰鮮魚的品牌,如半天妖等,已形成兩大陣營,各自圈粉無數。
更重要的是,烤魚還演化出許多新口味、新工藝、新食材、新場景。
在口味方面,除了傳統的麻辣、醬香之外,青花椒、藤椒、番茄、檸檬、冬陰功、螺螄粉、酸湯、酸菜、豆花等新口味不斷出現,切中年輕消費者對新奇特、養生口味的需求。
▲烤魚的多元化口味
比如彼酷哩的螺螄粉烤魚,不僅有螺螄粉中經典的酸筍、炸腐竹,還加入了臭豆腐,深受女性消費者的喜愛,不少網友感嘆,“這是什么神仙吃法,想嘗嘗。”
在工藝方面,出現炭烤、窯烤、錫紙烤、爐烤、玻璃紙烤等工藝,不僅帶來了差異化的口感體驗,也帶來了不同的視覺沖擊。
▲烤魚的多樣化烤制工藝
在食材方面,出現了“烤魚+”的趨勢,比如烤串、鹵味、炸物、甜飲品、酒水等,與火鍋的進化如出一轍,總之就是要用豐富的產品契合Z世代的多元化需求。
在場景打造方面,新潮場景不斷出現。烤匠的成都科華北路店打造了宇宙星空場景,大大小小的星球懸在藍黑色的“夜幕”下,立刻有一種飄在太空的感覺,一時間,許多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紛紛前去打卡。
▲烤匠的宇宙星空風門店
此外,還有半天妖、賴美麗的漫畫風,令狐沖標志性的窯烤等,都給顧客以很強的沖擊感和記憶點。
品類融合,是件很困難的事,因為它既要滿足市場需求,還要符合顧客心智,但品類分化,卻是不折不扣的趨勢,正如兩根樹枝很難長到一起,但一根樹枝上發出幾個新枝的情況,倒是很常見。
烤魚飯和小份烤魚的出現,就是烤魚分化的結果。
誕生于2019年的酥先生烤魚飯,至今已有298家門店,可謂出道即巔峰,開業第一年就跑出200多家店;
同樣誕生于2019年的無骨烤魚飯,則是穩扎穩打,體量逐漸上升,目前擁有196家店;
炅爸爸無骨烤魚飯2019年只有1家,2020就開始瘋狂擴張,如今有177家,當然,明星效應不可小覷,還有倔強小魚無骨烤魚撈飯,2020年開店,目前已有149家。
▲酥先生烤魚飯
烤魚飯屬快餐,是烤魚之外的場景,但烤魚飯的火爆,或可給火鍋從業者參考,即是,品類產生的分化,一定在某個場景內,而這個場景是真實存在、被市場驗證過的,而非僅存在于經營者的想象中。
烤魚的另一個分化是“小份烤魚”,像青饞口小份烤魚,在誕生于廝殺嚴重的2018年,目前有店118家;還有誕生于2015年的小魚夫小份烤魚,戰略定力很穩,在2019年之前僅4家店,而在疫情催生一人食的2020年,抓住時機,一口氣開了70多家。
▲青饞口小份烤魚
類似小份烤魚的品牌不少,多為一只烤魚,鍋底放一些配菜,煮熟端上,且價格不高,人均20元左右就能吃飽,更像快餐。
烤魚的場景是“烤”,眾人圍坐一起烤才更有氛圍,所以,烤魚是個強社交屬性的品類;而疫情催生的一人食和當下輕社交的盛行,讓烤魚分化出了“烤魚飯”和“小份烤魚”,說到底,乃趨勢與需求使然。
烤魚前進的腳步不會停滯,仍會繼續分化出更多品類出來,或會出現像烤魚新零售(進線下便利店、商超等)、烤魚塊小吃店(類似蝦滑小店)、烤魚預制菜等等,也可能會出現烤魚店中店、烤魚檔口的形式,以豐富餐廳產品等。
值得一提的是,效率也是決定烤魚擴張速度的重要因素,半天妖的快速跑馬圈地,除了其強大的合伙人模式外,效率更是其重要壁壘,這一點,值得很多從業者思考和參考。
燒烤和煮食,是藏在人類味覺基因里的東西,當人類第一次使用火的時候,吃的就是燒烤——天雷之火點燃森林,各類動物被燒烤成了佳肴;而當人們能夠保存火種時,煮食也被寫進味覺之中。
燒烤與火鍋,似乎是天生的絕配,而烤魚,又將二者融合得恰到好處。
未來的烤魚會誕生更多品牌,也會分化出更多的品類,供應鏈的成熟和穩定也會將烤魚賽道不斷拓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