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學海無涯,要學的東西很多,一輩子都要學。但令人頭疼的是,前面剛學了的東西,一下子就忘了。如果學了就忘的話,學習的知識就沒法轉化;沒法轉化的話,知識就像是給聾子聽的音樂。這個問題怎么破?這里有一套別人實踐過的流程可以借鑒。文章來自編譯,篇幅關系,我們分兩部分刊出,此為第一部分。
劃重點:
學習要以時間為基礎,定期休息,了解你好奇的是什么
學習的時候要清理工作記憶,應用元認知,用問題去“圍攻”學習對象,改善理解
課后要寫高度概括的總結,細化,交叉學習,轉化,并選出永遠不能忘記的東西
課余跟朋友討論自己學了什么,應用間隔重復來防止遺忘,并養成每天回憶的習慣
“我什么都不記得了。”
我拿在手上的那本書劃滿了標記。好像一頁紙上面彩虹的所有顏色都有了。但顯然,這么做并沒有什么幫助。我試圖回憶書里面都說了些什么時,我什么也沒聽到。只有一片寂靜。
我嚇壞了,開始質疑我到底知道多少東西。如果看過的所有東西我全都忘了的話,我就沒法將知識應用到手頭的問題上。我不能轉化。如果沒有轉化,知識就像給聾子聽的音樂。
我在內心大致速算了一下。接下來這 75 年的時間里我打算每天都要花幾個小時去學習。看著可能會因無法高效學習而被浪費掉的時間,我很清楚,我必須做點什么。
在過去六個月的時間里,我看了幾十本有關如何學習的書、論文,還有研究。作為這個閱讀過程的結果,我設計了一套適合我的學習流程。這個流程并不完美,但比我以前的做法要好了一個數量級。
在本文中,我將概述我的工作流,以便你可以嘗試一下。從編程到經濟學,這套流程適用于任何專業或學科。如果你發現里面有些東西對你沒用的話,請告訴我。
以時間為基礎,定期休息,了解你好奇的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我的學習是以時間為基礎,而不是以目標為基礎的。設定類似“今天看 X 頁書”之類的學習目標是失敗的設定方式,因為你設置的激勵舉措是錯的。一旦你計劃在午飯時段看 X 頁書時,你會不自覺地針對目標優化,導致閱讀的焦點放在速度而不是理解上。而沒了那些頓悟時刻,你就很難記住學到了什么。
不要讓自己陷入超負荷,適當休息一下也很重要。我每天要進行 3 小時的學習課程,每間隔 30 分鐘就會休息 5 分鐘。休息可以幫助回到發散思維的模式,同時可以拜訪一下大腦其他地方更大規模的神經網絡。這還可以讓我暖身一下,隨便走走,走幾分鐘后我就感覺好多了。
至于材料,我會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首先,因為人生太短暫,不應該浪費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上。其次,我發現學習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能喚起我的好奇心。好奇心對于精通至關重要,因為精通關乎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比方說,如果你正在學習 JavaScript, 并且對它感到好奇的話,那么就算教程沒說,你也想了解 JS 的運行環境在 Chrome 上面是如何工作的。就因為你感興趣。但是如果你沒有好奇心的話,那就只會死記硬背,你學到的知識就很淺薄。
清理工作記憶,應用元認知,用問題去“圍攻”學習對象,改善理解。
我學習的時候,桌上總會放兩臺設備。右側的筆記本電腦放的是學習資料(書、視頻或者文章),左側的iPad是一個打開的文本編輯器。
這是我桌面的樣子:
上午的學習課。
當我開始學習時,我會設置一個 30 分鐘的計時器,并在 Drafts (文本效率工具)里面創建三個文件:
一個帶有時間戳的文件,我的隨想都會放在這里面。
第二個帶有時間戳的文件,里面記錄我對這項課程的思考。
第三個文件記錄問題。
第一個文件是大腦轉儲(mind dump)。一旦我開始學習,就會馬上開始想東西。就好像我的大腦醒過來了,開始向我拋出各種想法、任務以及回憶。我懷疑這些來自聯想記憶,因為我在學習的時候會看到很多的觸發物,比如對我有特殊意義的單詞和句子,然后喚起這些想法。
但這就是問題所在。如果我不把想法記下來,我就沒法集中注意力。我的工作記憶里面充斥著各種待辦事項、想法和情緒。你大概也會有親身經歷——因為腦子運轉太快,而無法真正專注于正在學習的東西。有了這個“轉儲”文件之后, a) 就可以釋放我的工作記憶,好讓我可以專注學習,而不是思考這些事情,而且 b) 可以把這些想法存儲在安全的地方,以便日后回來處理,并采取行動。
第二個文件是我寫正在學習的東西的地方。這就是所謂的元認知(metacognition),意思是關于認知的認知。我發現元認知是提高理解力最好的技巧——以后我會多寫一些相關文章。當我不明白某件事情,或者發現自己的理解很膚淺時,我就會開始以第一人稱寫作。這種寫作大概是這樣的:“那么彼得解釋說壟斷有四個特征,但我真的不明白為什么品牌是其中的特征之一;為什么會是這樣?”
要指出的另一個要點是,我不會用慣常的段落句子的方式寫作。相反,我會把每一個想法都寫在新的一行上。我甚至都不寫句號。這樣可以幫助我把焦點放在理解上,而不是樣式和錯別字這些雞毛蒜皮上。其實鍵盤上的“enter”鍵就是“思考結束”的標志,有助于更清晰地表達想法。
另一個重要的點子是我的編輯器是純文本的。我發現在純文本環境下的操作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自由。在這種環境下,你完全沒有動力去想文字的顏色、下劃線、加粗、斜體或其他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文字的含義上,而不是為標題選擇正確的字體。此外,純文本應用的速度要比那些功能豐富的文本編輯器快得多,而且我發現有一個快速的想法輸入環境至關重要。否則的話我就無法思考。
這是我昨天學習 React 的文字片段:
學習 React.js 的元認知筆記。
你可能會覺得哇怎么寫這么多。確實。就一個小時的學習課程而言,我一般要記錄500到1000字。但每個字都是值得的,原因如下:
應用元認知的時候,對事物的理解要比不應用更深入。我測試過許多不同的學習模式,基于我后來回憶以及知識轉化的能力,我發現元認知的表現至少要好 2 倍。
用文件記錄我對學習主題的思考,可以讓我的工作記憶保持干凈。一口氣讀完很多文章之后,我并沒有像往常一樣覺得自己陷入了超負荷。你也許也有過類似經歷:在瀏覽了一小時的網頁之后,感覺整個大腦都快要融化了。那是因為你在沒有真正理解的情況下吸收了太多的信息。元認知的做法在踐行了幾個月之后,我意識到自己再也回不去了——再次體驗原先那種不必要的認知負荷感覺很奇怪。
元認知通過細化與交織來提高記憶力。當我在文件中寫下想法時,由于聯想記憶,我就會止不住把想法與該主題的其他相關想法聯系起來。交織的結果是掌握。
(我懷疑)訓練元認知提高了我這方面的能力,也就是將白天模糊的概念和想法,轉化為可以寫下來供日后分析的具體單詞。這一點對我來說特別有趣,但是除了我自己的實驗之外,我沒有任何其他證據。因為這個方法是我想出來的,所以也許這個看法會存在偏見。
此外,由于我使用了快捷方式,所以我的打字速度要比大多數人快2-3倍。所以打這么多字并不費多大力氣。
第三個文件用來記錄問題。每當我遇到一些自己不理解的東西時,我都會嘗試把它分解為一系列的簡單問題。這組問題里面的每一個都涉及該問題的一小部分。如果這個概念特別具有挑戰性,我會嘗試用很多不同角度的問題來“圍攻”它,并且進一步分解該問題。
我開始新課程的時候,總是從前一個課程的問題文件開始。在開始新的學習之前,我只看上一節的問題,然后回答。聽起來不是很有趣,但是如果你大聲地向自己解釋一些東西的話,其實是很有趣的。回答問題可以提高我的理解力,并有助于將想法聯系在一起。是的,回答問題也算學習——這也許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寫高度概括的總結,細化,交叉學習,轉化,并選出永遠不能忘記的東西。
課程結束后,我的三個文件都記錄了大量信息,然后我開始回顧整個學習過程。
首先,我會寫三到五句話,對剛剛學習的內容進行總結。我會嘗試提煉學習材料的核心思想,并將所學材料壓縮成一個最大密度的信息塊。我在總結的時候,會合上筆記本電腦。不看文字有助于將想法“壓縮”到內核,并給記憶制作一個小“鉤子”,以便以后了解整本書的內容。
我的摘要筆記是這樣的:
React.js 的學習回顧。
很多時候,我在摘要部分寫的不是書上寫了什么,而是它對我的意義是什么。換句話說,如果我們都讀了這篇文章并寫了摘要,我的和你的會有很大的不同。
做完總結之后,我會寫下這三個問題的答案:
關鍵思想是什么?
我如何應用學到的這些知識?
這些思想與我已經知道的有什么關系?
第一個問題不言自明。我嘗試記住剛剛看過的東西,并盡量把能夠回憶起來的東西寫下來。當我開始應用之前提到的元認知技巧時,我注意到,自己能回憶起的概念數量增加了 3 倍。正如我所推測的那樣,長期記憶的回憶受到一開始的交織與回憶的影響,所以其實這可能是有助于改善你的長期記憶的。
第二個問題是關于轉化的。學習的唯一目的是應用我們所學的知識。沒有應用,知識就沒有用。但是為了運用知識,我必須在需要的時候能準確地記住它。轉化的問題有助于發現如何應用我剛剛學到的知識。一般來說,這還有助于揭開我添加到收件箱里面的某些待辦事項。比方說,我最近在學習壟斷相關知識,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我能想到我們的一些 ideas 有著怎樣的壟斷特征。”
第三個問題是給交叉學習準備的后備計劃。這個問題可以幫助主動思考,思考我剛剛運用的這條知識如何與我已經知道的更廣泛圖景聯系起來。這里的訣竅是,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你不僅是在建立聯系,而且也會改善長期記憶,因為你會回憶起將新學到的知識聯系起來的另一樣東西。由于創造力就是建立事物之間的聯系,因此養成主動建立這些聯系的習慣有助于誕生新想法。
最后,我會把問題文件放進Anki app里面。 Anki是我用來記東西的間隔重復系統。App使用很簡單:添加抽認卡,然后測試自己。如果卡片里面的東西你還記得的話,就可以在更久之后再進行下一次測試。
這里最令人興奮的是Anki的使用改變了我與記憶的關系。我不再害怕忘記,因為我知道,我添加到Anki里面的所有內容我會永遠記住。這種感覺就像擁有了超能力。更有趣的是,擁有這種超能力會引出一個不同尋常的問題,“什么東西我永遠也不想忘記?”
跟朋友討論自己學了什么,應用間隔重復來防止遺忘,并養成每天回憶的習慣。
與朋友交談
每當我學到一些新的很酷的東西時,我就會有一種向朋友解釋的沖動。這可以幫助我很快認識到我是真的知道還是只是囫圇吞棗。有時候我就是給他們發發消息,有時候也會跟他們通話來談論想法。
間隔重復
為了學得更好,我還有一個技巧就是測試。很多人把測試當作不愉快的事,就好像那是上學才必須做的事情,這是不對的。實際上,測試非常有用,也很有趣,尤其是如果做得對的話。在某種程度上,我在根本上是通過測試來學習的;其實在看答案之前我就已經在問自己問題了,我已經在問自己學了什么,并嘗試猜測答案是什么。
在每次課程之間,只要有時間我就會用Anki來測試自己。比方說,昨天我在超市排隊的時候就用Anki做了幾道題。
我懷疑我上班的時候也做了很多的間隔重復,因為我的iPad上面的Drafts總是打開著的,而且應用了大量的元認知。
每日主動回憶
我發現還有一個習慣也非常有用,那就是每天都回憶一下。這是我每天早上醒來后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我睡覺前做的最后一件事。
它的機制是這樣的。
到了晚上,我會在 Drafts 上開一個新文件,然后問自己:“今天我記住了什么?”剛開始那 30 秒之內,即便只是幾個想法似乎都很難回憶起來。腦子似乎一片空白。但幾分鐘之后,我開始回憶起越來越多的東西。經過幾個月的刻意練習之后,我可以回憶起來在白天產生的大約 90-95% 的想法了,不管是 JS 里面的某些東西的機制,還是壟斷企業的特征,或者為什么混合練習可以提高記憶力,這些我通通都能記得。而且我大膽推測,每天兩次的這種回憶過程,其實可以訓練我的心理機能,從而更好地感知和記住想法。
如果你滿腦子問號,“為什么要這么麻煩?”這就是為什么。
我們所謂的創造力和智力中,其實大部分就是記憶。如果你以為這種東西Google 一下就能找到的話,那你就錯了。思考的過程比查找資料要快得多,當你在思考某件事情或解決重要問題時,你必須準備好工具包。此外,如果你不在辦公桌前,而是在洗澡、看星星或在市中心閑逛時,往往就會冒出最有趣的想法。當你不能去網上搜索的時候。當你考慮到有 50 年的時間窗口時,每天花上 10 分鐘,去回憶一下自己的想法,這個微習慣的代價完全是值得的。
譯者: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