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上海疫情的發展,上海人民的“搶菜”大戰也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在封控時期,大家充分體會到了什么叫作“一菜難求”。之后,各個小區開始了一波社區團購“大戰”,進行自救。
微博上,不斷有人在尋求加團購群的渠道,還有人表示自己已經加了二十幾個團購群購買物資。
疫情期間,大家都是怎么用社區團購“搶菜”的?疫情下,商家又是如何開展團購業務的?今天這篇文章,運營社就和大家聊聊這些問題。
此前,社區團購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甚至有些公司已宣布破產。
3 月 28 日消息,據界面新聞消息,總融資超 12 億美元的十薈團在全國的所有業務均已關停。此前同程生活和呆蘿卜也相繼宣布破產
這波疫情封鎖,似乎又帶動了社區團購的活躍,跟過去不同的是,這次社區團購的主力軍更多是商家、社區、業務自發組織,并主動對接。
疫情期間許多商家在微博等渠道發布了團購信息,社區志愿者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在社區內部發起團購。
由于運力緊張和管制要求,商家一般會規定團購份數,并配送至小區指定點位,和志愿者對接。
圖源:光明團購海報
社區居民想要團購物資,一般需要通過社區或樓道的群聊,轉移到志愿者建立的團購群中。
因為大家的需求不同,所以也出現了不同類目的團購群,比如牛奶群、配菜群、吐司群等。
團購過程中,對接人一般采用信息接龍、填寫 Excel 表以及小程序團購等方式收集信息。
信息接龍是在商家發布商品后,居民通過微信群自帶的群接龍工具進行接龍,達到團購份數后即可將需求信息匯總給商家。
一些團購群中還會通過在線表格匯總接龍信息,方便統計。
還有一些團購是通過群接龍、快團團等小程序進行的,團購發起人補充商品描述和金額等即可發布,參與人點擊參團后可以直接填寫信息并支付貨款。
同時,官方也會匯總企業發布的團購信息,提供給居民。
團購的產品一般都是打包配套的“套餐”形式,比如蔬菜和肉類搭配在一起銷售,商家會提前配好產品種類,方便統一下單配送。
還有一些商家采用了「盲盒」的形式開展團購,比如一個商家就推出了 99 元豬肉盲盒,用戶支付 99 元后,豬肉產品將會在八種盲盒中隨機發貨。
圖源:網絡
這次上海疫情,不少商家的團購服務,不但為眾多用戶提供了便利,解決了買菜需求,也為緩解了疫情帶來的銷售壓力。
后疫情時代,當防疫成為“常態”,商家們又該如何轉變思路,進行“自救”呢?
首先,在疫情中,不少商家結合自身已有的餐品優勢,開啟了“大單專送”。
例如,西式快餐中,像是肯德基、Tacobell 套餐這樣的連鎖餐廳,都為用戶制定了專享的套餐,并制定了起送費用,滿額即可配送。
Taco Bell 按照人數,定制了三款套餐,并針對用戶“疫情期間注重食品安全”的痛點,在海報上寫明了餐廳消毒、騎手測溫、佩戴口罩送貨等細節。
其次,不少中式餐飲(非快餐)也紛紛開啟了自己的訂單配送,除了常規的「菜品配送」,還提供冷凍套餐的服務,將菜品冷凍保鮮,配送至消費者手中。
再者,除去冷凍品外,不少餐飲商家開啟了自己的預制品推送,例如,味千拉面就推出了自己的預制品,包含豬骨湯拉面、麻辣骨湯拉面等菜品。
最后,也有不少工廠類型的品牌方,從 To B 轉向 To C,在疫情期間直接與消費者進行對接,提供大單商品的配送。
例如,上海風向標有限公司作為盒馬、大潤發的海鮮供應商,在本次上海疫情期間,就直接通過“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聯合會”發布消息,表示 50 份即可開團進行社區團購。
而在疫情中,也有不少商家積極求變,按照用戶的需求供給產品,成為用戶與工廠之間的連接人。
比如,運營社在之前的采訪中了解到,在疫情期間,母嬰品牌孩子王發現自己的社群中,不少用戶都在討論食物短缺的問題,于是就聯系揚州的“富春包子”,通過社群與用戶進行對接,一天就賣掉了 40w+ 的包子,清空了南京的倉庫。
再比如,本輪疫情中,一直以食品零售聞名的旺旺,開始轉型做起了“消毒水與咖啡”的供應商。
旺旺為用戶提供了六款套餐,不但包含咖啡、消毒液、口罩、濕巾等基礎的護理套餐,還為寵物定制了“愛寵除菌套餐”,有除菌劑、寵物洗耳液、寵物護理濕巾等商品。
疫情期間,運營社觀察到,大部分的社群都是基于「買菜、團購」等需求建立起來的「快閃群」。
這些社群往往能快速聚流量,有天然的「地域分層」特點,且用戶在社群里都積極搶菜,用戶活躍度也很高。
商家們通過上述的策略,在疫情期間抓住機遇,一方面能夠實實在在滿足用戶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找到轉機,提供新的服務。
但這樣的快閃群,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一旦疫情結束,恢復常態,很快就可能變成松散的社群。
因此,運營社給到一些建議,幫助商家在社區團購運營上更高效。
首先,在自動回復和應答效率上,商家可以用企業微信群進行回復和服務。
疫情期間,在各個商家對接用戶的社群里,咨詢量激增。不少用戶都會咨詢,哪里能買到物資?買到什么樣的貨?這些貨品需要如何團?怎么收付款等各類問題。
一用戶還告訴運營社,他們小區的團購工作人員往往「1vN」,忙得不可開交。這種做法效率低,也容易疏漏關鍵信息。
因而,商家應該發動員工在微信或者企微的社群里,積極展開咨詢服務。不僅可以通過建立社群快捷回復、常見問題整理等方法;還可以在社群使用機器人,后續做定制化內容觸達和服務。
一方面可以提升商家的咨詢效率,另一方面,也能拉近用戶與商家之間的關系,加強信任。
其次,給用戶格外驚喜,提高用戶對商家好感度。
疫情之下,用戶缺少的不僅僅是菜、肉等食品,還會有對生活用品的需要。如果商家這時候能多送一包鹽、一包紙給到用戶,這種額外的「驚喜感」能立馬提升用戶對商家的好感度。
且疫情期間,“焦慮感”是大眾普遍有的情緒,這種“雪中送炭”的溫情,既能緩解用戶焦慮情緒,也能拉近商家和用戶彼此的距離,建立信任感。
最后,在疫情結束后,商家也可以為這些用戶制定差異化「留存策略」。
通過疫情期間建立的信任,品牌在用戶心中有了天然的積極形象。在后期,不同的品牌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進行用戶的溝通與留存。
例如,餐飲行業不但可以在群中分享預制菜的做法,還可以在菜品上新時進行群內推送;母嬰行業可以持續跟進群內各家嬰幼兒的情況,獲得一些使用反饋。
不過,在本輪上海疫情中,也有人打著社區團購送貨的名義詐騙。
有用戶向運營社表示,自己為小區團購了 4000 多元牛奶,但是在付款后,對方隨即將他刪除了好友。
無論是用戶還是商家,都需要提升辨別能力,擦亮眼睛,保護好人身和財產安全。
同時通過這輪疫情,我們可以看到商家積極應對,借助數字化運營工具,更好為用戶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