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產品圈里很多人都在為一個邀請碼而奔走,這個邀請碼是通往字節跳動一款新產品的鑰匙。
最近半年,互聯網沒有什么值得說的新產品出現,上一次有這種現象還是火爆一時的 Clubhouse。
那么,字節推出的這款名叫「識區」的 App 產品到底是什么?它和同類產品又有什么不一樣呢?
我之所以會說同類產品,是因為「識區」并不是完全創新,你能在它身上看到很多其他產品的影子。
在把玩試用了一段時間后,聊聊我對它的一些觀察和理解。
現在「識區」還處于邀請內測階段,沒有邀請碼就無法體驗,而已經獲得邀請碼的人可以擁有額外三個邀請碼。
簡單說,這是一款讓你能夠自定義閱讀的產品。
和算法推薦不同,你在這里能看到的東西主要取決于你加入了怎樣的識區。不過,我更習慣把識區叫做小組。
不知道是他們產品經理刻意凸顯不同還是別有用意,我覺得基礎產品概念還是用通用詞更能表達準確意思。要不然,用戶一上來其實是很懵的。
產品的信息架構由三個大塊組成,分別是識區(小組)、推薦、點亮。
其中,識區還有一個信息層級,包含的是你已經加入的識區(小組)。
每一個識區都有一個區長,類似版主。成員可以自由加入,加入后可以發布自己覺得符合主題的內容。
看到這,可能有些讀者想起了即刻和豆瓣小組。
識區的內容有兩種發布形式,一種是帶標題和內容的文本模式,另一種是引用外部鏈接的轉發模式。
雖然是字節系的產品,但外部鏈接支持的源頭很多,比如今日頭條的文章和公眾號的文章以及其他站點的文章。
之所以這么做,估計也是為了前期盡可能多地豐富內容并吸引用戶。
為了讓用戶進來就能產生直觀體驗,產品中設計了發現和推薦機制。
不同的是,發現是以識區為主體的,而推薦則是以具體的一個帖子為主體的。不過我覺得,這種設計有點割裂。
倒不如直接把這兩類都放在一個模塊,這樣信息架構統一,而且使用起來更直觀。
如果你不想只當一個閱讀者,而是想成為一個版主,那就可以創建自己的識區。
創建成功后,系統會引導你配置一個 Bot,可以理解為一個自動抓取內容的機器人。
同時,可以設置你感興趣的主題,然后系統就會根據這些關鍵詞自動從相關內容源抓取對應的內容。這些內容源,基本都是今日頭條的內容主體。
產品首頁還有一個模塊叫「點亮」,這個功能其實類似于收藏。你可以把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點亮,這樣就會出現在你的點亮列表。
以上,就是「識區」App 的主要功能。
談不上驚艷,也沒有什么太大的創新,整體感覺是新瓶裝舊酒。
前面介紹了這款產品的基礎功能,那么,這樣的一款產品到底在解決什么問題呢?
為了探究其中的邏輯,可以按照內容生產者、內容消費者、平臺這三個角色來做分析。
對于平臺來說,自己有內容、有用戶、有渠道,通過構建細分場景的方式去打一個垂直領域,這是和今日頭條構建的大場景是完全不同的。
對于頭條的用戶來說,他們對于產品的認知是一個信息平臺,內容是主體,算法是驅動力。
對于識區的用戶來說,他們對于產品的認知是一個興趣閱讀社區,內容依然是主體,只不過算法被極度弱化了。
在這種情況下,人和小組、人和人、人和平臺的關系會更緊密。
舉個例子,我們可以從報紙、電視、網絡去獲取信息,他們彼此之間是可以被互相取代的。但是,我們只會從自己所在的群體小組去找存在感。
對于內容消費者來說,消費的不僅僅是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還有小組氛圍和歸屬感。
這一點,其實和豆瓣小組挺像的。
對于內容生產者來說,或許這里會成為一個新的發布渠道。原因很簡單,只要這里有流量,他們就會過來分發自己的內容。
或許,識區無法成為像公眾號和頭條號一樣的內容創作平臺,但它可以成為一個人以群分的內容分發平臺。
有人可能會好奇了,上面這套邏輯在今日頭條里同樣能走得通,為什么還要做一個獨立的新產品呢?
在我看來,這和用戶對產品的認知有關系。
在一個大而全且已經建立用戶認知的產品里去開辟一個新模塊,那大概率會成為一個被忽略的小功能。
但是,從一顆種子開始去孵化一個新場景并重新建立用戶認知,就能在原本擁擠的用戶心智中占據一席之地。
所以你們看,淘寶之外有淘寶特價版,并不是淘寶里賣不了淘寶特價版的東西。
當一款新產品出來時,外界習慣用它像什么產品去定義它。或許,這是最快能讓用戶建立認知的一種方式。
有人說識區像即刻、有人說像豆瓣、還有人說像知識星球。不過在我看來,至少可以確定識區跟知識星球完全不是一類產品。
雖然界面和功能有類似的地方,但一個是興趣閱讀社區產品,一個是社群管理工具,區別還是很大的。
就像很多人覺得京東和淘寶是一類產品,因為他們的功能都差不多。但了解的人知道,他們的核心業務模式有很大的區別。
這種新產品到底是現象級產品還是有生命力的產品?或許,這也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說實話,我并不是非常看好識區的發展。
即便它背靠字節這樣的超級平臺,但產品創造的額外價值并沒有讓用戶從其他平臺遷移過來的動力。
對于即刻和豆瓣這樣的產品,已經占據了細分品類,而識區在沒有額外價值增量的情況下,靠一個產品概念和平臺背書是很難做起來的。
歸根結底,這類產品還是要聚集人。人聚,則內容聚。
相反,如果只是聚集內容,那它只會慢慢成為一個興趣小組式的今日頭條。
所以,能不能做成的關鍵并不是產品設計,而是運營。
目前看,識區的運營并沒有突出特別優勢,也看不到差異性,各個小組的存在比較零碎,缺乏有效的運營引導。
當然,我所說的不一定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