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節期間開啟點映的《邊緣行者》,是最早敢“提檔”到清明的國產電影。
3月29日,@電影邊緣行者發布微博宣布,《邊緣行者》即將在4月2號進行大規模點映。盡管影片4月15號才正式上映,但也相當于提檔到幾近“人去樓空”的清明檔期。
圖源:新浪微博@電影邊緣行者
在經歷了“集體大撤檔”后,2022清明檔新片只剩下了《精靈旅社4:變身大冒險》《密室逃生2》兩部進口片和一部國產動畫片《草原大作戰》。
3月28號,@頭條新聞主導發布#中國觀眾為什么不愛看好萊塢大片了#微博話題,隨即登上微博熱搜榜第四位。
部分網友認為這一觀點“以偏概全”:“不引進就代表不喜歡看了嗎?”而一部分網友則認為:“確實有這種感受,好萊塢特效一直沒毛病,但是講‘好故事’的片子也越來越少了。”
實際上,進口片引起如此大的關注,一方面是因為2022年情人節過后,沒有賣座的國產片出現,票房收入最高的國產片是動畫片《我們的冬奧》,總票房六千多萬;另一方面,被寄予“救市”期望的《神秘海域》《新蝙蝠俠》等進口大片,票房表現也持續低迷,均未超過兩億元大關。
根據貓眼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中國電影市場數據洞察》顯示,2021年檔期與非檔期產能進一步分化。觀眾向檔期和頭部電影高度集中,總計31天的假日票房貢獻全年三分之一以上的票房,觀眾的觀影動機逐漸從“內容拉動”向“檔期拉動”機械性轉變。
圖源:貓眼研究院《2021年中國電影市場數據洞察》
在國產片“擁擠”于節假日檔期的當下,進口片一直是平衡內地電影市場的“砝碼”。
然而2022年3月份,進口片踽踽獨行,票房表現也未達預期。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3月份內地總票房僅有9.12億元,相較2021年同期暴跌64%,與2012年3月份內地8.33億元的總票房幾乎持平,直接倒退了十年。
全球電影產能下降,進口片引進數量減少,觀眾的觀影習慣被疫情消磨殆盡,進口片這層保護非檔期的“盔甲”也變得越來越薄弱。
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4月1號,全國影院營業率仍未超過50%,從3月1日到4月1日,全國影院營業率已經下降了超40%,上海、吉林、黑龍江等地疫情依然嚴峻。
國產片紛紛撤檔之后,《精靈旅社4:變身大冒險》《密室逃生2》等“幸存”的進口片,會不會是挽救清明檔的最后一根稻草?疫情之下的影院,又如何捱過2022年的春天?
3月25號,《人生大事》《神探大戰》《一周的朋友》等國產片集體“下線”清明節。
截至4月1號下午五點,清明檔僅存的《精靈旅社4:變身大冒險》《密室逃生2》《草原大作戰》內地點映及預售總票房分別為138.2萬、86.3萬和80.6萬,“提檔”點映的《邊緣行者》《諾亞方舟漂流記2》該數據分別為109.8萬、2.3萬,紀錄片《人間世》點映總票房為1萬。
從點映和預售票房來看,今年清明檔形勢并不樂觀。
作為票房預測主播的溫特,曾在微博直播中透露到,電影《一周的朋友》本想再“掙扎”一下,因為25號上午還上了“專資”,馬上就可以預售,但最后還是抵不過全國只有不到半數的影院營業率,不得不“臨陣脫逃”。
除了疫情因素,制作不夠完備、同檔競爭壓力大、影片不過審、演員丑聞等原因都可能導致國產片無法如期上映。
在剛剛過去不久的春節檔,開心麻花影業出品的《超能一家人》在上映之前就把觀眾期待值拉滿,映前一個月想看人數就已達40萬人。但最終于2022年1月5號發布微博稱“無法按期完成所有制作工作”而撤檔。
電影《我心飛揚》在上映之前因“演員問題”飽受爭議,悄悄撤出春節檔后,又空降2月25號的日常檔期,截至4月1號僅獲得629萬票房。
圖源:微博@電影超能一家人
溫特告訴娛刺兒:“今年《被害人》《最后的真相》兩部電影雖然在各大電影APP上顯示會“登陸”清明節檔期,實際上兩部懸疑片均未過審,但停留在APP上頁面上也是一種‘宣傳’。”同時溫特也預測,熱度最高的《人生大事》《神探大戰》《一周的朋友》等影片,定檔非檔期的幾率不大,大概率也會選擇在節假日檔期上映。
電影市場近年來愈發迷信“檔期論”,已經消磨掉宣發優勢的“撤檔片”也要拼命擠進節假日檔期。
2021年,原定于8月上映的電影《長津湖》《五個撲水的少年》《皮皮魯與魯西西之罐頭小人》三部影片因疫情原因集體撤出暑期檔,調至國慶檔上映。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吳京、易烊千璽主演的《長津湖》奪得2021年國慶檔票房冠軍,檔期票房獲得32.05億元。而《皮皮魯與魯西西之罐頭小人》《五個撲水的少年》的檔期票房分別為4186.8萬與3548.5萬。
據藝恩數據發布的《2021中國電影市場報告》顯示,我國從2016年至2020年假日檔期票房總體增幅不大,在全年總票房的占比穩定在20%左右,而2021年假日檔期票房占比猛增至36.1%,非假日檔期票房較2019年大幅下降了57.2%。
而假日檔期競爭激烈的同時,頭部影片的優勢逐漸放大,非頭部影片卻難以出頭。
以撤檔后又一頭扎入國慶檔的電影《五個撲水的少年》為例,該影片作為一部小體量的青春劇情片,豆瓣評分7.2分。
上映當天,#五個撲水的少年導演連麥被拒九次#登上微博熱搜。令人心酸的同時,也有網友在話題里感嘆:“怎么會選擇國慶檔,選別的時間也不至于這點排片。”也有網友說:“影片如果放在日常檔期,憑借口碑逆襲的機會或許會更大。”
圖源:新浪微博@電影五個撲水的少年
對于這種現象,溫特覺得片方看似自信,實則也是怕在冷門檔期“翻車”,失去“檔期競爭壓力大”這一“背鍋”的借口。
誠然,假日檔期,成為國產片兵家必爭之地,而假日檔期之外,進口片又得挑起大梁。
引入進口片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平衡電影市場收入,但從2021年開始,我國進口片引進數量大幅下跌,“據我所知,2021年分賬片配額都沒有用完。”溫特說。
根據《2021中國電影市場報告》顯示,我國2021年進口片數量僅67部,票房產出71.9億,較2019年疫情前的230億大幅下降68.7%。2021年全年票房仍由國產片撐起,國產片貢獻票房占全年票房的84.8%。
圖源:藝恩數據《2021中國電影市場報告》
進口片的缺失,“靠檔期拉動票房”的電影市場,也讓五線城市影院負責人沈棟“苦不堪言”。
沈棟透露,今年第一季度進口片表現不佳的情況下,甚至比2020年影院全部關停背負的壓力更大。2020年影院停擺,大家都是在同一起跑線上,沒有差距就沒有傷害。而如今關停影院甚至更為“劃算”。
“關停影院,至少人力、水電成本等都是能夠調整的。淡季一天顧客可能就三五十個人。按五十個人來算,就算一張電影票五十塊錢,影院也就分到一千多塊錢。兩個影院經理工資每天工資至少要拿一百塊,十個員工就算一天800塊錢,一天1000多塊錢連員工工資都發不起,更別說還有租金水電費這些了。”沈棟分析說。
觀眾對優質影片的欣然向往催生了電影檔期。而如今,影片則開始主動“追趕”起了檔期。
作為“票房靈藥”,進口大片似乎開始失靈。
據貓眼專業版顯示,作為電影市場的“調和劑”,3月上映的《神秘海域》《新蝙蝠俠》《月球隕落》等進口大片,盡管同比2021年票房占比穩定在40%左右,但總票房未達5億元。而2021年3月份上映的《哥斯拉大戰金剛》,重映的《阿凡達》等進口片,3月份內地總票房超過了八億元。
事實上,在近兩年來,好萊塢爆款片也一直處于“難產”狀態。
2019年4月份上映的電影《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是中國影史上票房最高的進口片,總票房達42.5億元,排名第二的是《速度與激情8》,收獲26.7億元票房,但這也已經是2017年的成績。
除去2020年,2021年進口片票房冠軍是《速度與激情9》,總票房為13.92億元,只有《速度與激情8》的一半。
2022年,《速度與激情9》上映首日,貓眼專業版預測該片總票房將超過二十一億元,然而實際票房比預測票房低了近七億元。無獨有偶,2022年DC回歸新作《新蝙蝠俠》上映首日,貓眼專業版給出的票房預測為2.14億元,而截至4月1號,《新蝙蝠俠》內地總票房僅有1.2億元。
圖源:貓眼專業版截圖
影視策劃盧冰認為,國內對于進口片引進數量的下降,票房不佳等情況,僅是“結果”的呈現,其背后也可能與全球文化萎縮有關。
2022年3月27日,第94屆奧斯卡金像獎在美國洛杉磯杜比劇院舉辦。除了威爾·史密斯的“一巴掌”驚艷眾人之后,其獲獎名單令影迷大失所望。獲得最佳影片獎項的《健聽女孩》以及攬獲最佳攝影、最佳剪輯等五項技術獎的《沙丘》,都是翻拍作品。《健聽女孩》也是首部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流媒體作品。
“今年奧斯卡的片子,只有《健聽女孩》在豆瓣在8分以上,其它影片全在8分以下。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到國外整個原創力是在下降的。”盧冰分析道。
圖源:新浪微博@看電影
除此之外,盧冰認為國內觀眾對院線電影的消費粘合度一直不高,在疫情襲擾的狀況下,原本喜歡看進口片的受眾也可能漸漸流失。
根據貓眼研究院發布的《2021中國電影市場數據洞察》顯示,2021年我國仍有近半數的觀眾一年只在影院看一部電影,并且這部分人群中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只選擇在春節檔看電影。
同時該報告也指出,中國電影觀眾在迭代,00后觀眾即將成為電影市場未來五年的人群紅利。
然而,“ 00后觀眾占比TOP10”的電影以《我的青春有個你》《盛夏未來》等國產青春劇情片為主。70前、70后以及90后人群會選擇觀看《人之怒》《速度與激情9》等國外進口片,而這部分群體在總觀影人數中的占比正逐年下降。
圖源:貓眼研究院《2021年中國電影市場數據洞察》
九五后的瞳瞳是一直是“超英電影”的影迷,2018年她還會跟朋友們凌晨去看《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首映。但近幾年,瞳瞳覺得能夠吸引她的“超英電影”在變少,她也觀察到這類影片很少再能掀起“全民狂歡”狀態了。
瞳瞳告訴娛刺兒,最初喜歡上“超英電影”,除了特效,“個人英雄主義”精神也會讓更加年少時的自己感覺到振奮、鼓舞。
“我很喜歡《美國隊長》,我甚至覺得它能給我的生活帶來一種積極的指引。但這幾年,可能也跟疫情很少出門,以及自己心態上的變化有關,再看‘超英電影’這種感覺減弱了不少。”瞳瞳說道。
影院負責人沈棟也認為,進口片的受眾群確實有局限。就他所經營的影院來看,四、五線城市的人更喜歡看喜劇片,對進口片普遍都不“感冒”,進口片始終沒有打入“下沉市場”。
“疫情期間,影院對于進口片的預估與期待肯定也要大打折扣。我認為進口片對‘市場’的調控作用不會消失,但在票房上,在它們上映之前也很難再去判斷能破多少億了。”沈棟說。
溫特之前做過八年的影院發行工作,也是@電影票房的創建者,是微博上元老級的大V。
后來由于他影院發行人的身份,有網友質疑他所發布的票房數據的真實性,隨后溫特將這一賬號轉由他人打理,又重新開通了@電影溫特這一微博號。
而在2020年疫情爆發后,影院全部關閉,溫特丟掉了影院發行的工作。影院復工后,他發現網上很多人對于電影行業的發展仍然很悲觀,為了鼓勵影迷以及影院工作者,溫特開始在微博上直播,每天跟大家分享票房以及預測數據。很多影院工作者也會加入到溫特的直播間跟他聊一聊,緩解內心的負面情緒。
看似樂觀的背后,溫特也告訴娛刺兒,其實失業之后他也失落過、哭過,但是出于對這一行業的熱愛,他必須得以輕松的姿態來跟影迷以及同行們交流。
“我不能傳遞負能量啊,畢竟直播間里有很多影院負責人以及電影公司老板等等,萬一我一句話讓人家心灰意冷,倒閉不做了怎么辦。”溫特笑著說道。
疫情來臨的的這兩年,溫特身邊很多影院同行,都把自己經營的影院轉讓或者改行了。溫特的一位好友,把影院賣了很久之后溫特才知曉這件事,因為朋友覺得賣影院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情。
“這件事不用問,就像電影撤檔一樣,問了都覺得尷尬。”
在溫特看來,雖然他已經不在“業內”,但他最終目的還是希望通過社交平臺,分享行業信息,與電影行業的同好“抱團取暖”的同時,也向影迷、粉絲們傳達積極信號,為困境中的中國電影市場盡一份力。
沈棟也是經常“光顧”溫特直播間的粉絲。他所經營的影院在吉林省的一個五線城市,到目前已經關停了半個月。
沈棟告訴娛刺兒,在通知影院關閉的那一刻,他甚至更放心了。今年春節檔之后電影市場持續低迷,影院每天都在賠本,關掉甚至能省掉一筆開銷。
雖然全國影院基本都在虧本,但像萬達、大地這樣的大影城,會有更強的承擔風險的資本。而沈棟所經營的小影城,面對疫情更顯得不堪一擊。
“大影城資金鏈比較充足,還能負擔他們日常經營的周轉問題。另一個很明顯的,就是影院的臨期食品處理問題。如果賣不出去,大的影城可以跟食品供應商協調退換貨,而我們只能放在那里,眼看著這些東西過期然后扔掉。”沈棟無奈地說。
圖源:新浪微博@長春萬達影城
從2006年到現在,沈棟已經在這個行業待了十五年,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在疫情開始后,沈棟也曾想過轉行。一開始他覺得,如果不能經營影院,至少可以“為影院服務”。
但后來他發現,疫情影響的不僅是電影院本身,影院上游的器材、食品等供應商都受到了連鎖打擊,與影院相關的整個行業都難再有容身之地了。
為了減少損失,沈棟也學習做過“社區超市”,把社區用戶拉到微信群里,賣積壓的爆米花、可樂等食品。“但是我們影院的食品不是必需品,而且大型的倉儲超市,我們賣的東西基本他們都有,所以說效果也不會特別好。”
觀眾與影院的聯結越來越淺,也是影響行業發展的一大問題。
過去,觀影券還會經常在影迷群體中流動,很多人會為了不讓券過期,趕緊去挑一部自己想看的片子。隨著私人影院的增多,逛街購物順便看電影的觀眾也越來越少。如何提高觀眾的對影院的忠實度,是影院未來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在與同行們“拼老本”的同時,沈棟對當下的低迷在盡力抱有一絲樂觀的心態,疫情雖然是天災,但也是重塑影院市場格局的機會。
疫情之前,長春、吉林等二、三線城市影院數量已經趨于飽和狀態。同行之間的惡性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甚至會為了搶客故意拉低票價,影院營業利潤一再被擠壓。
“疫情來了之后,一些不正規的影院會被淘汰掉,留下的都是有經濟實力,或者觀眾喜歡的影城。對于提高影院的正規性以及保障觀眾觀影體驗來說,一定程度上也是好事吧。”
(文中,盧冰、瞳瞳、沈棟均為化名,溫特為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