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愚人節,當你滿心期待想上網找點整蠱靈感的時候,卻發現社交媒體上的最火的愚人節段子是:
“根本不用過愚人節,平時也在被人騙。”
被渣男、渣女騙,那都不算什么事了,今年愚人節被當代年輕人當漱口水:
考研人根本不用過愚人節,都說考研不難努力沖,結果國家線漲了十分;打工人根本不用過愚人節,昨天加班今天被裁;
冬天計劃著去音樂節喝酒聽歌一起搖擺,春天來了足不出戶;足不出戶吧,早晨7點搶到了電商平臺的牛奶,下午就接到客服電話說配送不了,親點個退款……
真不知道該笑著哭,還是哭著笑。
上午十點,話題“根本不用過愚人節”沖上熱搜榜第四,下午三點,該話題的日瀏覽量已經達到1.7億。
面對今日份熱搜,年輕人想起多年前語文課本里的那句:“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只不過道理都懂,還是很難做都既不悲傷也不心急。
當代年輕人實在是有點慘。
就在短短五年前,星巴克里滿是用PPT和故事游說投資人的年輕人,中國互聯網行業沖出了幾匹黑馬,大廠擴張搶人激烈,“內卷”這個詞還沒占據心智。
2015年的車庫咖啡,這家咖啡館在中關村,號稱“草根創業者之家” | 《今日中國》雜志
如今高校畢業生的數量一年比一年多,2022年突破1000萬。根據教育部公布數據,高校畢業生數量從600萬漲到700萬用了3年,700萬到800萬歷經4年,800萬到900萬也是3年,而從2021年的909萬到2022年預計突破1000萬只用了1年。
資本退潮,互聯網行業收縮頻頻裁員,考公考研也已經卷出了新高度,年輕人的未來不確定性在變大,不管選擇哪條路,“被生活欺騙”的可能性都在變大。
選擇考研的年輕人發現,初聞分數喜上心頭,再看別人心慌慌,往年可以安心的分數今年不穩了。果然,3月11日2022年考研國家線公布,除了少數專業外,分數線普遍大幅度上漲,有的甚至漲了十多分。據光明網報道,翻閱近年記錄,考研國家線的浮動空間基本在5分左右,今年的漲幅實屬難得。
最終的結果就是,有三百多萬考生落榜,光看數字不會有什么感覺,這樣說就能感覺到痛了:“考研落榜”這件事,在2022年發生了三百多萬次。
選擇求職的年輕人發現,“金三銀四”消失了,已經是打工人的年輕人發現,工作今天還有,不代表明天還有,裁員說來就來。有的年輕人一扭頭,發現整個行業都沒了。要么考研回爐重造,要么考公、轉行從頭再來。
前幾天脈脈上流傳著一張照片,透明的收納箱里,凌亂地堆疊著工牌,滿滿當當。據發帖人稱,這是有贊被裁員工歸還的工牌。
這張照片之所以流傳開來,和有贊突然裁員且規模矚目自然有關,更關鍵的其實是視覺沖擊。工牌花花綠綠,可以看出曾經的主人裝點的痕跡,轉眼間已經分道揚鑣,緣分走到盡頭。
未來發展之路的變數只是打了個底,這兩年,生活帶給年輕人的“驚喜”遠不止于此。
“暴雷”的公司可以把之前所有的合約承諾都打得稀碎。
出行騎個共享單車,交得押金退不出來了,而且還是因為整個公司都不行了,你得排隊退款。這就是2018年的ofo小黃車押金事件,那年12月排隊退押金的人超過千萬,沒轍,只能等著(然而大部分人事到如今也沒等到)。
租個房子要小心黑心中介和不靠譜的房東也就算了,誰能想到就連知名長租公寓也會“暴雷”?
2020年,扛過了上半年兇猛疫情的年輕人生活逐漸恢復正常,結果下半年住在蛋殼公寓的年輕人就不得安生了。
如果還住著,那有可能明明交了水電費,結果突然又被通知欠繳,最后還被停水停電。有的住戶干脆就被強制退租了,而且退租的時候才發現,當初說好的“免押金”其實就是租金貸,結果房子沒得住了,貸款還得還。
年輕人選擇長租公寓,本來圖的就是簡單省事還能月付,結果到頭來沒一個沒占上,坑多無腳。
疫情更是給年輕人的娛樂生活下了降頭。每一場能順利舉辦的音樂節都是上天的恩賜,嚴重的時候連脫口秀也沒得看了。
3月22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稱,從2月中旬到3月中旬這一個月得時間,取消或者延期的演出場次超過4000場,并估計3月下旬還將有80%的項目停演或延期。
在現實生活中,演出取消或延遲的體驗則更加糟糕,由于疫情防控的進度很難預料,決定取消或延遲的通知往往不會早早發布。
很多年輕人也會在不甘當中等到最后一刻,尤其像音樂節這種娛樂盛事,到最后機票得退,酒店得取消,甚至人到了當地還得折返。
更不必說和外界紛紛擾擾無關、鐵打的網絡騙子了。年輕人如今在社交媒體上求個偶,看到“創始人”都條件反射想到“殺豬盤”,像交換下照片還經常被拉著下載App:“想看我照片就下載哦,還有直播~”
有錢的是待宰的豬,沒錢的是行走的流量,總有一款騙子適合你。
“根本不用過愚人節,平時也在被人騙。”這話確實有點東西。
都說如今是“娛樂至死”的時代,但年輕人的娛樂精神自有其好處。假如生活欺騙了年輕人,年輕人選擇發個貼吐槽。
在嬉笑之間,問題也許不能被解決,但心情至少好了一些。
而且每次被“騙”都是一次理智與情感的洗禮,年輕人也在挫敗中成長。這兩年在年輕人中很時興的一個詞是“警惕”,這在五年前也是沒有的。
面對極具誘惑力的廣告文案,和更新換代的數碼產品,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懂得“警惕消費主義陷阱”。
對消費主義的警惕甚至引得平臺玩起“反向營銷”,2020年網易嚴選推出“要消費,不要消費主義”的廣告語,宣布退出是年的雙十一。
不過,年輕人對這個操作也同樣警惕,認為這不過是另一種套路罷了。
身在職場則“警惕畫大餅行為”、“警惕職場PUA”、“警惕內卷”、“警惕變相裁員”。自從“職場PUA”被廣泛討論之后,年輕人在職場當中多了一個放過自己的機會,裁員多了,年輕人也懂得第一時間問賠償事宜,還懂得字不能隨便簽、和HR溝通要錄音。
還真應了哲學家尼采那句:“任何不能殺了我的,只會讓我更強大。”
愚人節還是能過,只不過年輕人可以按照自己的解讀過:“以后干脆把愚人節叫真我節算了,在這一天說做自己說真話,老板讓我加班,我就說:我不想。”
或者,愚人節還是愚人節,只不過不是整蠱別人的節日,而是自認愚人一個,在這一天慶祝自己還幸存,也慶祝自己依然“愚蠢”。
愚人節快樂。
1、光明網:《今年考研國家線普遍大幅度上漲,意味著什么?》
2、銀柿財經:《一線|離開有贊這一天》
3、瀟湘晨報:《至3月底全國取消/延期演出約9000場》
4、IC實驗室:《雙十一大戰宣布退賽?搞情懷營銷的網易嚴選還有戲嗎?》
5、雷鋒網:《暴雷的“蛋殼”徹底碎了:高管集體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