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還在反復,而打工人的生活還在繼續。
最近全國疫情出現了“遍地開花”的情況,每個人每天一睜眼,除了看看自己有沒有進入“決賽圈”,還在琢磨著流調軌跡的重合度。
事實上,圍繞打工人的流調軌跡,可以發現,除了家、公司之外,不少人的生活都離不開便利店。
畢竟,它的出現,不僅點燃了城市的溫度,也讓每一個打工人暖了心。
但在過去的315晚會上,便利店也翻了車,無疑是給打工人帶來一次打擊。
近期,有媒體曝光了7-ELEVEn便利店關東煮食材放在垃圾桶上、熱飲過期換標簽等后廚亂象,羅森便利店也出現了“過期包子照樣賣,該廢棄的關東煮接著煮”等問題。對此,相關公司發布了致歉函,承認了相關店鋪存在違規問題。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
而在便利店翻車的同時,圍繞這一業態的融資動作依舊不少。
公開消息顯示,近日,新型會員制餐飲便利店連鎖品牌每日咕嘟已完成了約千萬元人民幣天使輪融資。
近年來,便利店的發展有起有伏,攀上過高峰,也跌落下神壇過,如今,資本還在這一賽道上尋找下一個造富機會。
談起便利店的發展,也是一段充滿韻味的歷史。
眾所周知,便利店算是個舶來品,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便利店——7-ELEVEn誕生于美國,前身是成立于1927年的“南大陸制冰公司”,后來由日本伊藤洋華堂引入日本市場,慢慢地這一標準化的便利店經營模式流行開來,走向了全球。
圖片來源:官網
事實上,便利店的興起,也是離不開人們消費習慣和需求的變遷。
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里,追求高效已成為第一要義,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升級下與之相應的消費場景受到追捧,便利店自然脫穎而出。
縱觀中國的便利店發展,首先是由外資便利店的入華而打開了市場。
1992年,7-ELEVEn在深圳落地,邁出了便利店在中國市場的第一步。隨后,伴隨著特許加盟戰略的實施,羅森、全家、7-ELEVEn等外資便利店迅速占領了市場份額,在一定程度上也教育了市場。根據《2018中國便利店報告》,日系便利店品牌羅森、全家和7-ELEVEn的加盟店占比分別達到了95%、97%、98%。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眼饞于外資牢牢把握的這塊蛋糕,本土企業也按捺不住,紛紛成立便利店品牌,彼時的它們先從模仿入手,開始挑戰日系便利店的主導地位。
在當時,便利店是個資本風口,畢竟新零售概念已經出現,便利店也可以被視為零售和消費者之間的“最后一公里”,本身的標準化利于規?;l展,充滿想象空間。
例如,新型便利店便利蜂目前已完成了多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高瓴、騰訊投資、斑馬投資等。
圖片來源:網絡
在資本的助推下,許多本土便利店品牌開始跑馬圈地,不斷擴張,一時間中國便利店市場進入了高速發展期。
然而,這一躍進姿態并不長久,入局的便利店顯然高估了自己的實力。
便利店屬于重資產,在運營管理能力上還未探索明白之前,不少公司就已經被高企的成本壓得喘不過氣來,資金鏈斷裂是常有的事,例如鄰家便利店的“爆雷”——一夜關店168家的窘況還歷歷在目。
行業開始降溫也是意料之中,穩中求進才是主基調,好在也有政策的支持,商務部發布了《關于推動便利店的品牌化和連鎖化三年行動的通知》,提出:力爭到2022年,全國品牌連鎖便利店的門店總量達到30萬家。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品牌連鎖便利店門店數量達到19.3萬家,全國品牌連鎖便利店銷售額為2961億元;預計到2025年,我國便利店銷售額有望超過55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外資便利店的品牌力和規模效應較高,但目前它們也無法高枕無憂,對手們已經追了上來。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傳統便利店企業門店數量前三的是中石化的易捷、美宜佳、中石油的昆侖好客,門店數量分別為27600家,22394家,20212家。而7-ELEVEn便利店的開店數為2387家,排在第7位,落后于羅森、全家。
我們可以發現,本土便利店品牌已經迎頭趕了上來,外資便利店面臨較為嚴峻的競爭勢態。
顯然,隨著加盟模式的鋪開,不少便利店品牌難以找到一個平衡點,去權衡速度和質量的關系,食品安全問題頻出便是例子。
某種程度上,這對一個具有較高品牌辨識度的便利店是致命的,畢竟如今他們的競爭對手林立,在同質化嚴重的背景下,消費者更愿意選擇更好的服務以及食物。
圖片來源:KPMG
要知道便利店對標的是高頻消費人群和場景,它們要想脫穎而出,必須走差異化路線,既要滿足購物需求,不斷推出爆款產品來吸引消費者,還要發展更多的便民服務,這樣才能保證盈利能力,提高品牌黏性。
更為關鍵的是,便利店們要學會抓住趨勢。
如今的它們基本從兩個方向去獲取增長空間,一個是打下沉戰略,還有一個是數字化。
首先,可以發現,近年來,面對本土便利店的攻勢,外資品牌的擴張方向不斷下沉,開始瞄準了二線以及三四線的小鎮青年。
畢竟,CBD商圈為首的一線城市空間已經日趨飽和,疊加租金、人力成本使其壓力山大,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而二三四線城市的便利店可以有更多因地制宜的機會,面向更多的潛在人群而發力。不過,如何在國內打贏本土玩家,占領優勢是這些外資便利店所面臨的痛點問題。
另外,雖說新冠疫情的反復為生產經營蒙上了一層陰云,但這對便利店也是不可多得的機遇,不僅使得它們可以逆勢擴張,也推動了數字化進程。
圖片來源:網絡
還記得前幾年便利店乘上風口之時,被人捧起來的無人便利店嗎?
在新零售概念的浸染下,它的發展誘惑力滿滿,但在當時,這一盈利模式并沒有真正走通。而疫情的突發卻令其再次萌生了活力,畢竟無論是線上支付還是無接觸服務,甚至是大數據運用,都得到了自然而然的普及。公開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我國便利店企業線上業務開通率高達73%,而這對傳統便利店的經營是挑戰,更是變革的機遇。
圖片來源:KPMG
整體來說,便利店雖然提供快節奏的便民生活服務,但本身并不是一場快餐式的生意,伴隨著急速的擴張,它們依舊需要考慮效率和質量的平衡性,畢竟重資產屬性下還是要運營為上。
如今的便利店不單單是在賣東西,已成為一種文化,承載著人們的都市情懷。資本認可情懷,但更愿意去尋找商機。歸根結底這也是一種零售業態,那么如何通過創新去滿足人們多變的需求進而盤活自己是便利店們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