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勞是搬磚人的“體力透支”,也是久坐者的“精力匱乏”,更是大部分職場人的“情緒枯竭”。
形容枯槁、免疫下降、代謝紊亂……長期疲勞不僅使我們低人一等的健康狀況肉眼可見,還會使我們散發出一股不尋常的味道——疲勞臭。
“疲勞臭”是什么味道?據一些網友的描述,“疲勞臭”是一種廣泛發生在睡眠不足者和身體狀態差者身上的奇異臭味,與普通汗臭有明顯區別。
每個人的身體氣味都很獨特,這些體味是汗液在皮膚表面形成的“特有香料”散發的。“特有香料”主要成分包括乳酸、尿酸、脂肪酸、氨等,因各種“香料”的比例差異,每個人的氣味不盡相同。
“疲勞臭”其實就是皮膚表面“氨”比例超標導致的,那么使過勞者身體發臭的“氨”又是什么東西?
了解“疲勞臭”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一下“氨”這種物質。
“氨”是氮和氫的化合物,分子式為NH3,常溫下是一種無色氣體, 有強烈的刺激氣味。
早在公元8世紀,阿拉伯的煉金術士就在書中記錄了 “氨”,那時的 “氨”叫做阿摩尼亞鹽(Sal ammonia)。
阿摩(Ammon)是古埃及的神。阿摩尼亞鹽則來自北非沙漠中的一座神廟,由于沙漠中駱駝糞是常用燃料,長期燃燒駱駝糞的神廟墻壁及天花板都蒙上了一層包含白色晶體的煙灰。由于這種白色晶體酷似鹽,又出自神廟,被當地人稱為阿摩神之鹽(Sal Ammonic),也就是現在的氯化銨。
由于早期制取“氨”需要使用阿摩神之鹽,因此“氨”又叫阿摩尼亞(Ammonia)。
“氨”雖然因出自神廟,獲得了與神相近的名字,但其真正的“出身”其實是駱駝的糞便。
“氨”雖然出自糞便,也曾是“神廟特供”的稀有物品,直到17 世紀中葉,著名的德國化學家格勞貝爾用人尿與石灰共熱的方法制出了“氨”。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氨”這玩意兒出自屎尿,難怪其氣味刺鼻、濃重。
而氨分子可以合成“氨基酸”(Amino Acid),是動物體內構成蛋白質的重要物質之一,而我們體內一直在生產這種刺鼻的物質。
那么,我們的“氨”產量又如何?
如同來自駱駝糞便的阿摩神之鹽,人類的腸道也能生產“氨”:一部分會進入血液循環,成為血氨;一部分會隨糞便排出體外。
腸道中的“氨”主要分為氨氣和銨(氨分子衍生出的陽離子),其中氨氣更容易穿過細胞膜進入血液,而銨在堿性環境中更容易轉變為氨氣穿過細胞膜進入血液。
當然,無論腸道環境如何,便秘者的腸道有更“充足”的時間吸收更多“氨”,而保持大便通暢則有助于減少“氨”的吸收。
除了腸道,人體的腎臟也能產“氨”。
腎臟是血液過濾器。血液中的谷氨酰胺流經腎臟時,會被腎小管上皮細胞中的谷氨酰胺酶(glutaminase)分解生成谷氨酸和氨氣,這部分“氨”約占腎臟產“氨”量的60%。生成的“氨”中一部分以銨鹽形式由尿排出體外,另一部分會被重吸收形成血氨。
腎病患者無法將體內毒素(如尿素氮)排出體外,導致“氨”在體內長期積蓄,也會產生阿摩尼亞味。
如果胃里“飼養”了幽門螺桿菌,產“氨”途徑又多一條。因為幽門螺桿菌分解尿素時也會產生“氨”,又稱氨性口臭。
當然,人體中“氨”的主要來源還是氨基酸的分解。這種分解包括對食物中蛋白質的分解,也包括對自身各種蛋白質的分解。
如此看來,每個人都是產“氨”大戶,本就有“氨”氣熏天的本領,那我們的身體又是如何隱藏這股上頭的氣味,只在疲勞時才原“臭”畢露的?
無論是機體內氨基酸分解產生的“氨”,還是腸道再吸收的“氨”,都是體液的正常成分,但過量的“氨”具有神經毒性,對人體有害。
好在人體有針對“氨”的專門解毒方式:由肝臟內將多余的“氨”合成尿素,再隨尿液排出。然而,這種解毒效率會在疲勞狀態下大打折扣,肝臟的除“氨”的能力減弱,會使殘留在體內的“氨”隨著血液流竄到皮下,與汗一起排出,也就形成了刺鼻的“疲勞臭”。
“疲勞臭”容易出現在腋下、前胸、后背、頸部等皮脂腺集中的區域。即便天天洗澡,也會有新的“氨”通過毛孔鉆出皮膚,繼續散發出古老、神秘又刺鼻的阿摩尼亞味。
阿摩尼亞味不僅出現在皮膚表面形成體臭,還可以從口腔排出,形成口臭。
除了精神、肉體的過度疲勞,患脂肪肝的肥胖患者、飲酒導致肝臟分解酒精功能受損者也會因肝臟“不給力”散發出“疲勞臭”。
人類除了是視覺動物,也是嗅覺動物,更愿意與“聞起來很好”的人交往。因此,“疲勞臭”也是單身狗的芬芳。
但“疲勞臭”再難聞,也比留在體內強。“氨”本身具有神經毒性,能擾亂氨基酸代謝、干擾細胞能量代謝、影響認知功能、造成細胞死亡等,其刺鼻的氣味也是警示人們遠離的重要信號。
因此,我們更要好好照顧自己,保持良好心情,保證充足休息。另外,也要遠離外界環境中的“氨”。
[1]陳景元. 神經毒理學[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6.
[2]耶爾·阿德勒. 皮膚的秘密[J]. 東方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