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的人工智能,可謂是正值熱潮。隨著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不斷擴展,AI賽道也變得越來越熱鬧。
近日,AI企業上市大潮又將再添一員。
3月17日,國內知名人工智能科技公司格靈深瞳成功掛牌上海交易所,正式成為A股科創板人工智能第一股。但上市首日的股價走勢并不樂觀,開盤即破發,當日收盤報37.46元,跌幅5.14%。截至發稿,報34.9元,跌幅達6.38%。
當人工智能行業的重心逐漸轉向產業落地,越來越多巨頭加碼AI,讓自身難以盈利的AI公司生存情況愈加艱難,就目前格靈深瞳的情況而言,其本身還存在多角度的一些挑戰和市場激烈的競爭。
成立于2013年的格靈深瞳,是國內計算機視覺行業和算法技術的早期探索者和實踐者,在計算機視覺領域擁有大量自主研發的核心算法,并多次在國內外人工智能算法競賽中奪冠。
作為行業領先的AI公司,格靈深瞳專注于將先進的計算機視覺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技術與應用場景深度融合,提供面向城市管理、智慧金融、商業零售、體育健康、軌交運維等領域的人工智能產品及解決方案。
作為AI產業化的先行耕耘者,格靈深瞳搭建了集數據采集、數據預處理、數據標注、模型訓練、模型優選等模塊于一體的底層AI技術平臺——深瞳大腦,并據此搭建起了核心技術體系。目前,格靈深瞳已形成了基于深度學習的模型訓練與數據生產技術、3D立體視覺技術、自動化交通場景感知與事件識別技術、大規模跨鏡追蹤技術和機器人感知與控制技術等五大技術方向。
其中,在3D視覺技術方面,格靈深瞳“獨領風騷”。目前,格靈深瞳的3D立體視覺技術已經在智慧金融、軌交運維、體育健康等多個領域落地應用,特別是在智慧金融領域,已開始規模化商業落地。
在融資方面,格靈深瞳強悍的融資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創立之初,便拿到了真格基金和策源創投的天使投資,時隔不久,又引入了紅杉資本的千萬融資。據企查查數據顯示,截止目前,格靈深瞳共收獲8輪融資,投資方包括箴言投資、力鼎資本、將門創投、紅杉基金、真格基金等投資機構。
縱使目前備受資本市場的青睞,但格靈深瞳似乎并不滿足于此,意圖搶占科創板人工智能第一股的位置。
此時沖擊上市,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或許是AI公司在經歷多輪融資后,各方投資者的投入想要盡快得到回報,尤其是在曾被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徐小平和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人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對格靈深瞳的未來估值預估到1.9萬億元的情況下,再想尋找新的投資者比較困難。
據格靈深瞳的招股書數據顯示,2018年-2020年營收分別為5196萬元、7121萬元、2.43億元。大幅度的營收增長彰顯了其市場收割能力,但與此同時,虧損也在進一步擴大,2018年-2020年格靈深瞳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為-9230萬元、-1.89億元、-1.02億元。
虧損的背后,是居高不下的期間費用。一直大額投資于研發活動,持續開發尖端技術及提供創新解決方案,研發開支占成本及開支總額的大部分。2018年-2020年,公司的研發、管理、銷售三大期間費用分別占總收入的230.22%、623.02%、108.08%。
反觀 "視覺AI第一股" 虹軟科技的研發投入情況。據虹軟科技財報數據顯示,在研發方面,虹軟科技在2020年研發投入為2.59億元,同比增32.28%,占總營收比例為37.9%,這一數據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但相較于格靈深瞳的研發投入比例,這一數據顯然還是要低很多。
據五度易鏈數據顯示,國內市場頭部企業已逐漸占據主要市場份額,且集中度越來越高,商湯科技以17.4%位居首位,其次是曠視科技15.2%,云從科技9.8%、依圖科技9.0%緊隨其后。而格靈深瞳主攻的安防領域,競爭異常激烈,A股當中安防龍頭海康威視2020年營收達635億元,從體量上來看,超過格靈深瞳幾十倍不止。
從格靈深瞳自身層面來說,據招股書數據顯示,2021年1-6月,公司前5大客戶貢獻總收入的74.54%,相比2019年的67.55%可以看出,格靈深瞳對大客戶的業務依賴度非常明顯,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客戶的策略雖然能帶來比較大的訂單金額,但存在客戶談判難、客戶集中的風險。
但從長遠來看 ,格靈深瞳的市場前景依舊有著廣闊的上升空間。
隨著AI技術的逐漸成熟,科技、制造業等業界巨頭布局的深入,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不斷擴展。據艾瑞發布的《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研究報告(2020 年)》報告顯示,2019 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及帶動產業規模分別為 1,088.6 億元和 3,821.5 億元,預計至2025 年將分別達到 4,532.6 億元和 16,648.3 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 26.8%和 27.8%。
但有風口的地方,就會存在危險。
早在2018年初,人工智能領域獨角獸公司就頻繁出現上市傳聞,這類公司當時都成立時間不長,造血能力較弱,主要依賴于融資來維系人才、研發和商業化的高投入。
一個新的技術的普及,其實不僅僅需要科學家的低頭研發,一些商業的落地更能吸引市場和用戶的關注,進而加速技術的普及和落地,最后推動技術的發展。
作為AI行業中的明星企業,格靈深瞳的成功上市也進一步向資本說明了AI企業的潛力,也證明了AI技術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大眾所接受。
但對于投入研發的AI創企來說,難題也很明顯,與快速迭代的消費類產品不同,AI等硬科技技術的研發和商用過程,是一件高風險的事情,一旦失敗,投入的千萬級費用將付諸東流。
在AI產業逐漸歸回商業本質的背景下,每一家AI公司都即將面臨市場優勝略汰的大考,市場對于AI的更高要求或許能成為AI公司精進技術的一把火,但也有可能會成為拖垮現金流的“吞金獸”。
隨著人工智能“中國體系”的向前,抓住時代機遇的企業,正在無限接近于未來。格靈深瞳上市之后,如何在AI領域的競爭中激流勇進,在更多的場景中驗證賦能實體經濟的價值,將成為其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