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賀最近在跳槽,也順利拿到了兩個offer,但卻陷入了兩難的抉擇。
一個offer是互聯網大廠,平臺好福利高,但工作內容比較窄,仍然是個操作層面的搬磚人。
另外一家公司規模不大,而且能明顯感覺到對方對他的認可和重視,雖然薪資和大廠給的差不多,但能帶團隊,工作內容也更有挑戰、更豐富。
思考了好幾天,小賀也沒想明白,究竟是到大廠當個螺絲釘好,還是去一家把自己當回事兒的公司當個“角兒”更好?
小賀的困惑也是當下許多職場人面臨的難題,尤其在金三銀四的招聘季,同時拿到幾個offer并不是難事,但如何抉擇,卻并不容易。
但實際上,在快速變化的VUCA時代,職場已經與幾年前有很大不同:公司平臺的大小,可能并沒有我們認為的那么重要了。
比起平臺,個人的能力和口碑,才是未來求職時最被看重的因素。
一位知名民企的HR談到:在過往,企業想要什么樣的人才只能通過招聘這樣一種方式來獲得,但現在,很多公司已經改變了思路,與人才合作的方式也變得靈活多樣。
比如,他們在去年就通過與外部顧問合作的形式,完成了三個重要項目。
這些外部顧問都是行業內的專家,如果正式雇傭他們,不但企業成本高,人才自身也未必能長期做下去。因為項目結束后,他們在企業內的發展空間確實有限。
而通過這種類似“靈活用工”的方式,企業用最少的成本,卻實現了與最好人才的合作。
《深度工作》的作者卡爾·紐波特指出:在智能機器時代,各行各業的超級明星都會收獲極大的利益。一旦人才市場可以全球共享,那么在市場頂端的人就能“勝者通吃”。
當職場變得越來越靈活,企業與個人之間的合作方式變得越來越多元化時,無論是大廠光環,還是小企業頭銜,都不能再保證我們獲得市場認可。唯有實實在在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個人聲譽,才是硬通貨。
想要在大廠擺脫“用后即棄”的螺絲釘命運,就需要我們帶著目標和思考去工作,主動培養技能,積累資源。
1)練好硬技能
在一篇名為《除了頭等艙和高年薪,高盛投資銀行還給了我什么?》的文章中,作者總結了他在高盛期間曾參與的頂級項目、完成的報告、搭建的財務預測模型。
的確,無論投行還是大廠,由于其對工作質量有著極高的要求,就在無形中給了員工許多機會來提升硬技能。
那些通宵達旦完成的報表、字斟句酌修改的方案,都有可能為日后的你爭取到更多機會。
2)拓展軟實力
當然,只具備過人的技能并不能擺脫“螺絲釘”的命運。這時,我們需要擁有更明確的目標以及采取更主動的態度,來提升個人的軟實力。
大廠的一大優勢是:能夠為員工提供更高的起點,讓他們有機會接觸到業內頂尖的項目。這些,都是職場人,尤其是職場新人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的絕好資源。
一位曾在知名500強外企工作的職場人就因主動申請到了公司內部的國際合作項目,接觸到供應鏈、商務等不同部門,提升了跨文化溝通的能力,最終在應聘一個需要復合型技能的崗位時從眾多優秀的候選人中勝出,拿到offer。
無論你所在的崗位有多么基礎,也一定要時刻留意公司內部的各種信息,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盡可能多地參與新項目,拓展能力邊界。
3)搭好人脈網
大廠嚴格的招聘流程,保證了員工都擁有較好的教育背景和個人能力。
在日常工作中,不但要善于向周圍人學習,形成良性競爭關系互相激勵,更要重視與這些優秀人才的合作及人脈網絡的搭建和維護。
因為在漫漫職場路上,他們很有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成為你的合作伙伴、上級、以及客戶。
進入大廠,并不能保證我們一定會擁有安穩的未來,比沉迷于光環更重要的是在大廠的每一天都有所收獲。
如果因為主動或被動的原因,決定加入小公司,則要在加入前的選擇過程中多做些功課。
1)選老板
不同于大平臺有成熟的體系和完善的流程,小公司老板的專業度和格局,幾乎決定了公司和員工發展的天花板。
這時,跟對老板很重要。如果有幸找到一個足夠專業的老板,能夠獲得的提升是巨大的。
股神巴菲特,在年輕時就明白這一點。
巴菲特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后并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削尖腦袋擠進那些赫赫有名的大企業,而是選擇加入老師格雷厄姆創辦的、只有7個人的小公司,近距離觀察和學習老師的投資策略,為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去小公司面試時,展現自我和判斷對方,同樣重要。
2)選行業
吳軍在《浪潮之巔》一書中談到:一家小公司想要成功,是否有不易被模仿的技術和能盈利的商業模式,十分關鍵。
但現實中,更多的小公司卻是以“船小好調頭”為由,不停地轉換方向。
一位經歷過3次裁員的職場人,就心有余悸地發誓到:再也不會選擇那些沒有專業技術和專精領域、一味只追求風口的小公司了。
的確,如果一家公司只是跟風口去做事,無異于賭博。老板賭對了,還有可能一夜暴富,作為打工人,則是風險遠遠大于收益。
3)選崗位
很多職場人選擇小公司,看中的是其能夠提供更高的職級和更響亮的頭銜。
可實際上,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當一切外在光環褪去,我們終究要靠真正的能力去獲得工作機會時,職級和頭銜也將變得毫無意義。
相比于大廠,小公司的一大優勢在于沒有臃腫的組織架構和無謂的會議,更能將精力專注在業務上。
因此,在選擇崗位時更應該去選擇那些接近核心業務、能夠培養可遷移的元技能的崗位,無論這些崗位是否聽起來更高級。
《百歲人生》的作者指出:在壽命和工作時間不斷延長的時代,我們已不可能一輩子只在一家公司工作,接受多階段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已經成為必然。
因此,我們不妨將工作看做一段段旅程。無論大平臺還是小公司,只要它能夠滿足當下階段的人生需要,并能夠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就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