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疫情期間,媒體消費出現爆發性增長,電子書的銷量也有所上升。與2019年相比,2020年的有聲讀物下載增長了16%。流媒體——包括游戲和電視內容以及其他視頻類內容都有所增加。那么,閱讀電子書和玩電子游戲哪個會讓我們更快樂呢?這篇文章將帶您一探究竟。本文來自編譯。
隨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多地轉向網絡,數字技術有利有弊,給我們帶來了便利,但同時也給一部分造成了負擔。平均而言,音樂、電視、電影、視頻游戲、電子書、數字雜志和有聲讀物對人們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是相似的。
科學家們想知道媒體使用的變化如何影響人們的幸福感。牛津大學互聯網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員尼克拉斯·約翰內斯(Niklas Johannes)和他的同事研究了不同形式的傳統媒體——音樂、電視、電影、視頻游戲、電子書、數字雜志和有聲讀物——是否對健康和生活滿意度有明顯的影響。
他的團隊上周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旨在調查人們在各種形式的媒體消費后的感受如何。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廣泛的凈效應是相似的。
盡管這項研究的規模相對較小,但他們在不同類型的傳統媒體中所看到的影響是相當一致的。約翰內斯說:“玩電子游戲的效果和讀書的效果并沒有太大的不同。”(他們衡量的是平均水平,這可能會忽略不同書籍之間的細微差別以及它們給我們帶來的感受——我們都讀過自己非常喜歡的書,也讀過自己無法忍受的書。)
他們使用的數據來源于2020年4月和5月疫情期間對英國16歲及以上的2157名參與者進行的調查。該調查詢問參與者“在過去的一周中,使用上述不同類型的媒體的頻率有多高”以及“最近感覺如何?”
在六周的時間里,他們做了六次調查,比較了不同類型的傳統媒體對短期幸福或焦慮感的影響如何,以及對整體生活滿意度的長期影響如何。
報告指出,喜歡聽音樂、看電視、看電影和玩電子游戲的人在短期內比那些不喜歡這些媒體的人感覺糟糕一點。但是,約翰內斯指出,這些都是聯想的,因此并不能指明具體有何影響。這是一個經典的相關性與因果關系的例子:聽音樂可能會讓你感覺更糟,但也可能是你心情低落,想聽音樂讓自己振作起來。
短期來看,在研究期間,使用某種媒體的人比不使用任何媒體的人會感到糟糕一些。但若談及媒體對生活總體滿意度的影響時,媒體用戶和非媒體用戶所顯示出的生活滿意度水平是相似的。
約翰內斯還指出,我們沒有證據可以證明傳統媒體比社交媒體更適合我們。“我們的結論和評價標準相對來說不是那么精確,”他說,“但如果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比較傳統的媒體)真的適合我們,那么你的研究還是獲得了一些成果的。”“但除了非常微弱的影響外,我們沒有得出其他有價值的結論。”
該團隊下一步將研究人們實際上在做什么以及他們為什么這么做。若要更精準地研究媒體消費習慣(人們實際上讀了什么、聽了什么、看了什么、玩了什么以及什么時候),需要更好、更準確的數據。
這項研究中更難的是將人們在調查中的描述與其決定閱讀或觀看節目時的動機相結合。約翰內斯說:“如果人們聲稱自己不喜歡某部電影,但看完之后,又感覺不錯,那么便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效果,而這在數據分析中是不會出現的。”
譯者:秀兒媽